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检验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我选择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采取对照手法进行实验。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情况的测查,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成绩为依据,进行评价及分层分组。教学中实行综合分类推进和单项分类推进的方法,以促进体育教学效益的提高。
综合分类推进----按每个学生的体育成绩(取素质五项总成绩),依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推进,各项都差的学生,一个阶段只侧重推进2~3项,定期重点调查,分阶段侧重推进。单项分类推进----按每个学生单项成绩,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采取分层次教学组织形式,有层次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实行分层次考核办法,并根据课题设计要求,每学期必须测查一次,年终或期末做一次层次调查。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根据自报情况,随时测验进行调整。
一、各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应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实践证明,阶段目标的确定,在教材的达成度上,第一层次为100%,第二层次为85%,第三层次为60%以上。课次目标的确定,在内容方面,好的学生应增加内容,中等的完成一个,差的完成两个中的一个。在完成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应对第一层次提出较高要求,其它层次适当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达标教学是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达标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顺序地进行教学。如采用“低起步,中速跑,冲刺要搞好”的原则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二、采取按体能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实验班的学生,根据事先测得数据,按学生的体能情况分成固定的好、中、差三层。为了便于测验与分层,我选择50米跑、50米×8往返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垒球等五项。按五项之和的总成绩取380分以上为好,270~375分为中,265以下为差。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一年或一个学期调整一次。
上述分层和分组都是以学生五项总成绩划分的,适用于综合分类推进。为了更好地实行单项分类推进,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搞一些临时性的按体能、技术、心理分组教学。如学习山羊分腿腾越,学生按原固定的顺序练习几次后,可能出现能独立完成的,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的,完不成的,这时教师可采取弹性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按完成的程度分组教学,各层次还可随时升降,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三、有层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1.启发诱导。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好尝试点,设计好问题和练习顺序。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初步探讨,使学生形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知识、技能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拟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一般进行如下几项活动:观察教师的示范,分析教材,重温某些技能,练习体会动作,对所学技术动作进行类比,在练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提出的问题,达到掌握新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
3.适当练习,强化技能形成。对于一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配置一些素质练习;对技术性较强的教材,可配置一些辅助性和诱导性的内容,编制好练习顺序,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安排练习内容必须注意合适的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把某一动作进行适当的引伸和变化,使之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对各层次学生加以区别对待。
四、实行分层次考核办法
考核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成绩考核办法进行。由于分层次后,各层次差异较悬殊,同一标准和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将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内容上,高层次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标准上,第一层次为75分及格,第二层次为70分及格,第三层次为60分及格。此外,对身体素质特差的学生还可适当降低标准,如结合课堂学习情况及表现、体质评价增长情况,以达标为主确定考核成绩。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实行每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升降层次或组别的制度。
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用体育知识技能、自学锻炼、自控、自我保护、组织竞赛和裁判等能力进行详细测查与比较后,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均高于对照班学生。实践证明,体育课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也有利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增强体系,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同时,它又能够从分层确定教学目标着眼,从实行分层次组织形式入手,注意有层次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因而针对性强,便于管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分层次教学中,对教师要求是较高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体质和体育成绩情况,并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
综合分类推进----按每个学生的体育成绩(取素质五项总成绩),依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推进,各项都差的学生,一个阶段只侧重推进2~3项,定期重点调查,分阶段侧重推进。单项分类推进----按每个学生单项成绩,分层次确定教学目标,采取分层次教学组织形式,有层次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实行分层次考核办法,并根据课题设计要求,每学期必须测查一次,年终或期末做一次层次调查。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根据自报情况,随时测验进行调整。
一、各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分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应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实践证明,阶段目标的确定,在教材的达成度上,第一层次为100%,第二层次为85%,第三层次为60%以上。课次目标的确定,在内容方面,好的学生应增加内容,中等的完成一个,差的完成两个中的一个。在完成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应对第一层次提出较高要求,其它层次适当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达标教学是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达标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顺序地进行教学。如采用“低起步,中速跑,冲刺要搞好”的原则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二、采取按体能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实验班的学生,根据事先测得数据,按学生的体能情况分成固定的好、中、差三层。为了便于测验与分层,我选择50米跑、50米×8往返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垒球等五项。按五项之和的总成绩取380分以上为好,270~375分为中,265以下为差。这种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一年或一个学期调整一次。
上述分层和分组都是以学生五项总成绩划分的,适用于综合分类推进。为了更好地实行单项分类推进,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搞一些临时性的按体能、技术、心理分组教学。如学习山羊分腿腾越,学生按原固定的顺序练习几次后,可能出现能独立完成的,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的,完不成的,这时教师可采取弹性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按完成的程度分组教学,各层次还可随时升降,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三、有层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1.启发诱导。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好尝试点,设计好问题和练习顺序。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初步探讨,使学生形成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知识、技能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拟定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一般进行如下几项活动:观察教师的示范,分析教材,重温某些技能,练习体会动作,对所学技术动作进行类比,在练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提出的问题,达到掌握新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
3.适当练习,强化技能形成。对于一般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可配置一些素质练习;对技术性较强的教材,可配置一些辅助性和诱导性的内容,编制好练习顺序,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安排练习内容必须注意合适的梯度,逐渐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把某一动作进行适当的引伸和变化,使之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对各层次学生加以区别对待。
四、实行分层次考核办法
考核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成绩考核办法进行。由于分层次后,各层次差异较悬殊,同一标准和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将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内容上,高层次学生适当增加难度,而低层次的适当降低难度;标准上,第一层次为75分及格,第二层次为70分及格,第三层次为60分及格。此外,对身体素质特差的学生还可适当降低标准,如结合课堂学习情况及表现、体质评价增长情况,以达标为主确定考核成绩。为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实行每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升降层次或组别的制度。
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用体育知识技能、自学锻炼、自控、自我保护、组织竞赛和裁判等能力进行详细测查与比较后,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均高于对照班学生。实践证明,体育课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也有利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增强体系,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同时,它又能够从分层确定教学目标着眼,从实行分层次组织形式入手,注意有层次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因而针对性强,便于管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分层次教学中,对教师要求是较高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体质和体育成绩情况,并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