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生活之“点”,建作文之基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作文教学封闭、平面,并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已形成一种呆板、僵化模式,弊端多多。立体化教学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借鉴生活之“点”,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引导阅读、构建方法,以点成线,以点带面,形成立体化教学,奠定作文坚实基础。
  关键词:生活 立体化 初中作文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当今应试教学的影响,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有学生戏称:“现在上语文课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三怕写作文。”写作变得如此令人头疼,使得学生从最初的应付到渐渐产生害怕直到最后的逃避,并且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作文课)和空间(教室)里写出来的,学生的情感难以酝酿,想象无法展开,思索不能进行。
  同时,由于学生接触社会与大自然的机会少得可怜,也没有真正深入实际,对一切的感知都是片面、平面的,缺乏多层次、全方位的感受,犹如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写什么,断章取义,单一单调。因此,学生的写作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都是扁平的,文章也大多给人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之感,这样的作文又怎能营造出生动的美感而变成美文呢?
  我坚持认为,写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调动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同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应该是整体或者该是一个几何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就必须坚持进行立体化作文教学。就中学作文教学而言,情感、生活、阅读、方法等要素构成了立体化教学的框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所以,作文教学只有不断撷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连成线,构成面,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几何体,从而使作文呈现出立体、生动的崭新面貌来。
  那么,如何进行立体化作文教学呢?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真实情境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写作也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内驱力和原动力。没有激情,没有兴趣,作文如何写得出来?纵然写出来,也会是言之无文,毫无生气。因此,教师必须千方百计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使他们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其中,以情激趣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动情的东西令人向往,热爱的东西更能使人产生兴趣,当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后,作文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课,课刚开始,这位教师师没有直接切题,而是对学生说:“我给你们一句话,我会添加不同的词,请你们来猜猜里面人物的身份。”
  “他慢慢地走着。”
  “他低着头慢慢地走着。”
  “他戴着墨镜低着头慢慢地走着。”
  “他戴着墨镜,鬼鬼祟祟地看了看四周,然后低着头,慢慢地走着。”
  随着教师不断地添加词,学生们都饶有兴致地纷纷猜测,课堂的氛围也越来越热烈。通过教师对情境的添加,慢慢唤起了学生的行为感知,造成了情感的波澜。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表演了刚才描述的情境,通过接触场景生发情感,使学生先前的情感活动在小品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为下面的写作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这种情境的触发之下学生写成的文章,自然有了生活的真实感,避开了空洞无力的虚拟与假想。
  当然,在作文课上,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激情,比如借助多媒体、投影等直观手段,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点,让学生体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组织精致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参观访问、实地游览等,使学生更接近生活的各种点,然后将它们串连成线、成面,从而使作文更有血有肉,更为生动起来。
  二、抓住生活出发点,挖掘学生写作源泉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由此可知,生活是语文之源,也是作文之源。
  学生知道作文很重要,也想写好,可就是“没的写”,只要一写作文,脑袋就一片空白,即使写出来,也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病态种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分析认识。
  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紧紧抓住生活出发点,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眼看、耳听、心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视为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从而充分挖掘写作源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首先,要让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需要课本知识,更要学会怎样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上网络……留意周围发生的一切,并收集记录。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体会、把握社会生活。在作文课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体验生活的机会。如让学生描写自然景物,就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春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描写不同的人物,就带领学生走进街头公园,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观察、体会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机会,安排学生访农家进社区,通过实地考察社会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状况,采访不同职业的居民,获得第一手的丰富资料,然后选取有益于作文的素材,从而为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生活化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有效阅读点,丰富学生写作储备
  阅读是了解社会、生活的纽带,是写作的前提条件,也是间接积累生活。有了创作意识,学生未必就能写出完整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学生有了创作的欲望,却发现自己写出的文字大部分依然枯燥乏味或词不达意。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富有文采,更富有诗意地“我手写我心”呢?笔者曾经判过中考卷,每每遇到好文章,都由衷地赞叹,也问过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经验归结起来为:“借鉴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和灵感,阅读调动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这不正应了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训导学生“文贵求真”,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实感去写作。可是学生接触的范围非常狭窄,生活阅历还很粗浅,哪有那么多亲眼所见、亲身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灵活巧妙地借鉴别人的好材料、好思路、好语汇,也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我在教学《背影》时,设计了“整体感悟——重点品读——朗读指导——模仿写作”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几处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重点体会朱自清笔下最为动情的瞬间——父亲为“我”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这样父亲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也定格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因此深深感悟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就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触发他们去发掘自己父母亲生活中爱自己的点点滴滴。于是,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去写“难忘那张脸”“难忘那双手”,学生自然是胸有成竹,运笔自如,水到渠成了。
  当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多样化,如个性化阅读和推荐阅读相结合,自主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这样可以完善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加强学生的积累意识,为有效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作方法点,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生活基础,有了吐之为快的激情,而没有好的表达手段与方法,仍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方法更为重要,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自己的潜力,使自己的写作潜能永远处于待机状态,随时有活力。
  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能,但一个人取得最终成就不是取决于拥有多少潜能,而是发挥了多少潜能。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地给学生创设创作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充分激发学生展示发表的欲望,使得学生的创作潜能得以开发。
  1.日记和作文结合
  作家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之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心灵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日记是鼓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真实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有效写作训练方法。当学生每天拿起笔的时候,生活的每个点、每条线都会很自然地汇聚到脑海中,于是心灵独白、抒发真情就成为了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文自然是得心应手。
  2.班级展示和校内展示
  我坚持在教室里开辟展示学生作品的专栏,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硬抄本(可以自己取个诗意的名字),把自己满意的作品张贴或修改后抄到自己的本子上,供同学传阅。然后,我利用假期再从中选出各种类型的佳作,汇编成自选集,在班内或校内展出。同时,我还将一些最出色的作品推荐给校学刊(比如学校的文学社刊《钟山》)或校外刊物,扩大作品的社会影响,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强烈欲望。
  五、结语
  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通过借鉴生活中的“点”,构建作文的“几何体”,“有意识地使学生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情感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个性世界,使自己的情感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的机能”,可以使学生成为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既拥有丰富的知识、聪慧的头脑,又拥有了思想情感的精神支柱。
  因而,当学生为了拥有像作家一样强烈的创作欲望、善感的心灵、善思的头脑、丰富的写作储备、充分的展示空间而努力时,他们在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才真正被唤醒,而我们的写作教学才算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周国平随笔精选——智性时光》
  [2] 《陶行知教育文集》
  [3] 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绅士阶层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历史上在巩固基层权力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绅士阶层的势力也发生了没落和分化。清末民初的上海拆迁案是上海自治运动的核心事件,这一事件是这一时期上海绅士阶层力量变化的缩影,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对绅士阶层没落与分化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中国绅士 没落 分化 拆城案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绅士”指的是一个阶级的人。绅
期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缩小与世界的距离,但如果不能善加利用,仅将其作为游戏交流平台,则很容易陷入网瘾的陷阱,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  不时看到这样的新闻,网瘾学生整天迷恋网吧而荒废学业,甚至有的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猝死网吧,还有的网瘾少年不堪戒网中心的折磨而精神失常。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戒除网瘾,刻不容缓!  青少年时期是一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践 现实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发现必须注重对班级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育人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活动装饰层面的,也有制度建设层面的。笔者以为,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在环境中陶冶、在行动中体现、在教育中渗透、在
期刊
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自己那个时代的烙印。回想我们60、70年代出生的人,做学生时那种渴望求学的念头,是何等强烈。当然,其最大的动力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企盼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成为一个城里人。时代在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大学不再是当今时代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更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当然是好事情,终于不用挤独木桥了。但是现在的学生似乎没有了我们那个时代拼命三郎的劲头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但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对我这一学期教学是项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并结合教学实际,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我虽然倍加努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有很多收获与喜悦,但是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面,我就以第四课《专制
期刊
新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关键点,强调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不但回归了教育的本质,也回归了课程的本质,其改革本身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如何从眼前做起,在真实的、有质量的、有力度的实践中真正推行新课程改革?为了理想与现实的转化,我们踏上了课程改革校本化的实践之路,提出“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确定了总体思路:校本管理从“心”开始,新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呢?本文从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把握,探究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施,课堂上有效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有效练习的进行,以及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教学学习方式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
期刊
一、定语从句的定义  定语从句,即形容词性质的从句,用来修饰一个句子当中的主语、宾语。定语从句必备的三要素分别为先行词、关系代词以及关系副词。先行词为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名词;关系代词替代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关系副词替代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状语。  总之,先行词可以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状语。若定语从句中缺主语、宾语则用关系代词替代它;若主语和宾语都齐全则就用关系副词替代先行词。  二
期刊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常这样思考:教育是爱,而爱是一种给予,我们能给孩子些什么呢?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学会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画是孩子玩的艺术,孩子作画有别于成人,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大胆动手,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全无雕凿痕迹。孩子的画不在于线条是否完美,是否准确,而是个性与灵性的体现,是想象力的大胆表白。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