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威曾经优一个经典论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现在绘本受到了教师的青睐,家长的喜爱,那么我们如何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绘本?怎样运用生活绘本在活动中学习生活呢?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绘本;绘本教学;绘本分析
一、绘本的选择及教育意义
我们都知道绘本就是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而这类以绘画为主的图书恰恰是小年龄段幼儿喜欢的书籍。小班幼儿在绘本的选择中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如:《阿力会穿裤子了》、《我和你》、《抱抱》、《我爱幼儿园》等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的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即为了学会生活、通过生活来学习生活;小班幼儿生活能力弱,模仿学习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绘本的这一载体很大程度上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多有利影响。
绘本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对其他领域的渗透也很广泛。通过绘本故事幼儿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对于幼儿,绘本不仅是故事书幼儿还能从绘本中找到共鸣,得到自己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帮助自己成长。
例如小班绘本《我现在有点忙》,忍住大小便不去,先要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正是三岁幼儿经常出现的情况。本来大小便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通过绘本幼儿不但能学习到一些关于小动物大便的知识,还能懂得憋住大小便不上的话对身体也是不好的。
绘本也开启了幼儿对于绘画的热爱,发展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一本精美的绘本除了有很好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外,绘画也是非常考究的。
例如小班绘本《两条彩虹》整个绘本中贯穿了“彩虹”这个元素。熊奶奶说她想看彩虹的画面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熊奶奶的茶杯里冒出的热气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正是彩虹的颜色;封面和扉页都出现了彩虹;绘本讲述的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所以在熊奶奶的家里出现的主色调都是暖色系的:熊奶奶的围巾是红色的、辈子是红粉格子的、墙壁都是橙色的、小猪给送奶奶送水时小猪的周围都是向阳光一样的光束,整本绘本充满了温暖的色调。
二、如何进行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时重视孩子的个人感受
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的过程中,给孩子讲解绘本故事时要采用引导式教学,多采用分段式、猜想式引导激发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延续性地创造性思维发挥,让幼儿对故事情节保持积极猜想的兴趣,让幼儿学会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代入与比拟,使其形成感同身受。分析故事情節时,要提前设想孩子们的各种不同感受,对情节的不同认识。此外,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参与编写故事,极尽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小班绘本《老鼠阿姨的礼物》中四个小动物分别猜礼物时,教师提问可以用:“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这样比“你猜小兔子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你猜小松鼠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更能让幼儿感受到参与阅读的乐趣。
2.教师要“吃透”绘本
教师不能一味的把绘本阅读活动当成给幼儿讲故事,有些绘本页面上的字并不多,只有只言片语,每一页发生的事情其实都用画面来呈现的,只通过读绘本上的文字并不能呈现它所有的意思,难以体现绘本真正的价值。兰·巴特指出:“阅读不是逐字念过,而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要通过进深式的阅读才能有真正的功效。
想要“吃透”绘本教材就要对绘本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一,了解绘本的主题,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在研究了大部分的绘本教研活动后,得出的结论如下:对绘本的主题了解不清晰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误率更高,造成这些情况的重要因素与幼儿老师的文学素养严重不足息息相关。任何文学作品,其意义的表现形式都与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读者在此过程中进行填充与再建,因此,阅读者的文学能力与经验,从而实现阅读信息更好地选择与填充,同时还要保持较好的提炼与重组。
其次,对画面的分析,在文学艺术中,其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绘本是众多艺术形式中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图画与文字进行结合来使其中的内涵与故事得到更生动传神地表现与诠释。绘本中各个页码的不同的图画都具有一定的关联与叙事性,幼儿在观察这些不同页码中各类图画对绘本的内容与故事进行理解与想象,从而提升幼儿的观察与审美以及情感能力。
再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精准地理解与把我,还要培养幼儿的观感与思维替换,使其能慢慢体会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最后,对不同的故事作品其情节结构也不尽相同,其具体分析也同样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对绘本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3.精心设计绘本教学活动
想要幼儿得到什么样的阅读感受就要看教师如何设计绘本教育活动。以《好饿的小蛇》为例:正序播放幻灯片时,幼儿先看到苹果,再看到小蛇张开大嘴要吞掉苹果,下一张是小蛇的肚子变成了苹果的形状。幼儿就明白了是小蛇把苹果吞到了肚子里。那么幼儿再看到下一张小蛇对菠萝张大嘴巴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小蛇肚子变成了菠萝的形状。那么幼儿得到的知识技能就是:幼儿认识各种水果、食物以及知道它们的形状。
如果把图画倒序来排列的话,幼儿从最后边小蛇吃了大树、吃了饭团、吃了葡萄等这样的顺序来看这个绘本,会呈现出一个小蛇很饿吃了很多东西的有趣故事。幼儿得到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绘本的趣味性。
再如果把图片调整一下,每两张颠倒顺序。幼儿先看到肚子圆圆的小蛇,教师告诉幼儿蛇吃东西不是像我们人一样要咀嚼,是一口吞掉,在外边什么样到了肚子里还是什么样的。让幼儿来猜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幼儿会想到气球、圆形积木、太阳、皮球等很多圆形的东西。然后再出示小蛇对着苹果张大嘴巴的图画揭晓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认识水果和食物等知识,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看到小蛇吃大树的时候,知识还可以延伸到告诉幼儿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不能吃。
三、结论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绘本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各个领域的渗透也很多,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毕建美,周学武.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绘本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05):171-172.
[2]赵蓓.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53-154.
[3]闫淑群.谈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才智,2018(35):90.
[4]周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运用探研[J].成才之路,2018(34):74.
[5]李开娟.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364-365.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绘本;绘本教学;绘本分析
一、绘本的选择及教育意义
我们都知道绘本就是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而这类以绘画为主的图书恰恰是小年龄段幼儿喜欢的书籍。小班幼儿在绘本的选择中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如:《阿力会穿裤子了》、《我和你》、《抱抱》、《我爱幼儿园》等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的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即为了学会生活、通过生活来学习生活;小班幼儿生活能力弱,模仿学习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绘本的这一载体很大程度上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多有利影响。
绘本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对其他领域的渗透也很广泛。通过绘本故事幼儿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对于幼儿,绘本不仅是故事书幼儿还能从绘本中找到共鸣,得到自己需要的各方面知识,帮助自己成长。
例如小班绘本《我现在有点忙》,忍住大小便不去,先要玩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正是三岁幼儿经常出现的情况。本来大小便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通过绘本幼儿不但能学习到一些关于小动物大便的知识,还能懂得憋住大小便不上的话对身体也是不好的。
绘本也开启了幼儿对于绘画的热爱,发展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一本精美的绘本除了有很好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外,绘画也是非常考究的。
例如小班绘本《两条彩虹》整个绘本中贯穿了“彩虹”这个元素。熊奶奶说她想看彩虹的画面上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熊奶奶的茶杯里冒出的热气是红橙黄绿青蓝紫,正是彩虹的颜色;封面和扉页都出现了彩虹;绘本讲述的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所以在熊奶奶的家里出现的主色调都是暖色系的:熊奶奶的围巾是红色的、辈子是红粉格子的、墙壁都是橙色的、小猪给送奶奶送水时小猪的周围都是向阳光一样的光束,整本绘本充满了温暖的色调。
二、如何进行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时重视孩子的个人感受
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的过程中,给孩子讲解绘本故事时要采用引导式教学,多采用分段式、猜想式引导激发幼儿对故事情节进行延续性地创造性思维发挥,让幼儿对故事情节保持积极猜想的兴趣,让幼儿学会和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代入与比拟,使其形成感同身受。分析故事情節时,要提前设想孩子们的各种不同感受,对情节的不同认识。此外,还可以对幼儿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参与编写故事,极尽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小班绘本《老鼠阿姨的礼物》中四个小动物分别猜礼物时,教师提问可以用:“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这样比“你猜小兔子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你猜小松鼠会用什么方法猜礼物?”更能让幼儿感受到参与阅读的乐趣。
2.教师要“吃透”绘本
教师不能一味的把绘本阅读活动当成给幼儿讲故事,有些绘本页面上的字并不多,只有只言片语,每一页发生的事情其实都用画面来呈现的,只通过读绘本上的文字并不能呈现它所有的意思,难以体现绘本真正的价值。兰·巴特指出:“阅读不是逐字念过,而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要通过进深式的阅读才能有真正的功效。
想要“吃透”绘本教材就要对绘本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一,了解绘本的主题,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在研究了大部分的绘本教研活动后,得出的结论如下:对绘本的主题了解不清晰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误率更高,造成这些情况的重要因素与幼儿老师的文学素养严重不足息息相关。任何文学作品,其意义的表现形式都与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读者在此过程中进行填充与再建,因此,阅读者的文学能力与经验,从而实现阅读信息更好地选择与填充,同时还要保持较好的提炼与重组。
其次,对画面的分析,在文学艺术中,其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绘本是众多艺术形式中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图画与文字进行结合来使其中的内涵与故事得到更生动传神地表现与诠释。绘本中各个页码的不同的图画都具有一定的关联与叙事性,幼儿在观察这些不同页码中各类图画对绘本的内容与故事进行理解与想象,从而提升幼儿的观察与审美以及情感能力。
再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精准地理解与把我,还要培养幼儿的观感与思维替换,使其能慢慢体会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最后,对不同的故事作品其情节结构也不尽相同,其具体分析也同样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对绘本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3.精心设计绘本教学活动
想要幼儿得到什么样的阅读感受就要看教师如何设计绘本教育活动。以《好饿的小蛇》为例:正序播放幻灯片时,幼儿先看到苹果,再看到小蛇张开大嘴要吞掉苹果,下一张是小蛇的肚子变成了苹果的形状。幼儿就明白了是小蛇把苹果吞到了肚子里。那么幼儿再看到下一张小蛇对菠萝张大嘴巴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小蛇肚子变成了菠萝的形状。那么幼儿得到的知识技能就是:幼儿认识各种水果、食物以及知道它们的形状。
如果把图画倒序来排列的话,幼儿从最后边小蛇吃了大树、吃了饭团、吃了葡萄等这样的顺序来看这个绘本,会呈现出一个小蛇很饿吃了很多东西的有趣故事。幼儿得到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绘本的趣味性。
再如果把图片调整一下,每两张颠倒顺序。幼儿先看到肚子圆圆的小蛇,教师告诉幼儿蛇吃东西不是像我们人一样要咀嚼,是一口吞掉,在外边什么样到了肚子里还是什么样的。让幼儿来猜小蛇吃了什么东西,幼儿会想到气球、圆形积木、太阳、皮球等很多圆形的东西。然后再出示小蛇对着苹果张大嘴巴的图画揭晓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得到认识水果和食物等知识,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看到小蛇吃大树的时候,知识还可以延伸到告诉幼儿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不能吃。
三、结论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绘本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各个领域的渗透也很多,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毕建美,周学武.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绘本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05):171-172.
[2]赵蓓.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53-154.
[3]闫淑群.谈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J].才智,2018(35):90.
[4]周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运用探研[J].成才之路,2018(34):74.
[5]李开娟.幼儿园绘本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3):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