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初级阶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这一实际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实施。因此,我们针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
1.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即给学生足够的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成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严重障碍。一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哪来的问题?二是没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既使有了问题也没法提出。三是有些问题来自一时的灵感,如果没有及时提出,也就一闪而过。四是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激情,虽然也举手了,但教师没有看到,或者得不到许可,没让学生及时提出,使学生感到失望,随着激情的冷却,想要提的问题也随即消失。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淡化了,提问题的勇气没有了,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是:①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②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最近有的地方倡导一节课只讲20分钟的做法,把时间大量留给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很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应该让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越俎代庖。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④设立“提问卡”,把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是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可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三是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目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没有问题。有人做过调查,90%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11%的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调查还发现,在课堂上遇到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时,有顾虑不敢举手提问,怕说错了同学们讥笑的占调查人数的7.14%;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5.5%;在这些学生中,有问题与同学讨论解决不了,但也不愿请教老师的占17.7%。究其原因“怕问题太容易,怕老师批评的占大多数。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害羞心理,生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一句话,就是没有提出问题的勇气。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要做到:①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②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③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3.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我在上初一历史的引言课时,引导学生举出自己对“历史”理解的例子,学生很容易举出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内容,这时我向学生提出“这些内容是真的吗?”“我们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历史知识跨度大,年代久,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在学习了古代书写材料的出现后,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我引导学生提出:“书写材料变化的方向是什么?新的材料要具有什么特征?” 等问题。
(3)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后,虽然中国军民顽强抵抗也难以摆脱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结果。这就和学生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哪我们为什么还要抵抗呢?不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吗?我们不抵抗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4)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历史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只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问题。如:“历史剧中的事情是不是真实的?我们用的纸张和马王堆最早的纸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5)引导学生从结论的反面提出问题。
一些常见的历史规律,人们常常使用,习以为常,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然而,认真推敲,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成为问题的来源。如:正义的战争是必胜的。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是正义的一方吗,为什么还是失败了”?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终于从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个别因素可能暂时起到主导作用这个结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方法要因地因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的发言暂缓做出评价,便于学生踊跃发言;
2 禁止提出批评意见,遏止学生思维的发散;
3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 学生的座位可重新安排,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5 发言、板演不点名也不用举手,体现教学民主性、师生平等性;千万不要冷落主动性差、动作明显滞后、少有表现欲的学生。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初级阶段,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这一实际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实施。因此,我们针对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给出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
1.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即给学生足够的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这成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严重障碍。一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哪来的问题?二是没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既使有了问题也没法提出。三是有些问题来自一时的灵感,如果没有及时提出,也就一闪而过。四是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激情,虽然也举手了,但教师没有看到,或者得不到许可,没让学生及时提出,使学生感到失望,随着激情的冷却,想要提的问题也随即消失。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淡化了,提问题的勇气没有了,提问题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解决这类矛盾的方法是:①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②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最近有的地方倡导一节课只讲20分钟的做法,把时间大量留给学生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很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应该让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越俎代庖。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④设立“提问卡”,把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是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可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三是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目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真正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的人不多,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没有问题。有人做过调查,90%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11%的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调查还发现,在课堂上遇到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时,有顾虑不敢举手提问,怕说错了同学们讥笑的占调查人数的7.14%;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5.5%;在这些学生中,有问题与同学讨论解决不了,但也不愿请教老师的占17.7%。究其原因“怕问题太容易,怕老师批评的占大多数。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害羞心理,生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一句话,就是没有提出问题的勇气。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要做到:①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②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③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3.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我在上初一历史的引言课时,引导学生举出自己对“历史”理解的例子,学生很容易举出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内容,这时我向学生提出“这些内容是真的吗?”“我们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历史知识跨度大,年代久,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在学习了古代书写材料的出现后,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我引导学生提出:“书写材料变化的方向是什么?新的材料要具有什么特征?” 等问题。
(3)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后,虽然中国军民顽强抵抗也难以摆脱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结果。这就和学生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哪我们为什么还要抵抗呢?不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吗?我们不抵抗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4)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历史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只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问题。如:“历史剧中的事情是不是真实的?我们用的纸张和马王堆最早的纸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5)引导学生从结论的反面提出问题。
一些常见的历史规律,人们常常使用,习以为常,好像提不出什么问题。然而,认真推敲,从它的反面也可以成为问题的来源。如:正义的战争是必胜的。这个结论学生早已熟悉,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是正义的一方吗,为什么还是失败了”?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把全体同学难倒了。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终于从战争的胜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个别因素可能暂时起到主导作用这个结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方法要因地因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对学生的发言暂缓做出评价,便于学生踊跃发言;
2 禁止提出批评意见,遏止学生思维的发散;
3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 学生的座位可重新安排,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5 发言、板演不点名也不用举手,体现教学民主性、师生平等性;千万不要冷落主动性差、动作明显滞后、少有表现欲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