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方面起步早,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推动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做法,联系我国近年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值得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集聚区;启示
一、产业集聚及功能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指出: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经济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等)组成。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集聚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外部经济效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最早对产业集聚区的功能作了概括。他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 二是由于知识技术的外溢特点,可以促进创新。从而保持了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三是竞争效益。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四个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间竞争。这四个因素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在一定空间的集聚即产业园区,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集聚区内的企业、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1]目前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我国近年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上海、浙江温州、江苏、广东等地经济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
我国现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效益与制造类企业的集群效益有所不同,但正如所有集群的形成都是为了追求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一样,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也必然是为了获取集群效应。目前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同样需要采取培育建设集聚区的做法,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外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差距。
二、发达国家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前后,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均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并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金融、科技中介服务、创意产业等知识型服务业。美国现代服务业增长快、总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2004年,美国服务业规模9.02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业规模的32.12%。2000年到2005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增长了21.82%,教育和健康产业增长了18.91,均超过了服务业的平均增长率。目前美国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业、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接近服务业总体规模的一半。[2]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业贸易区。2005年,欧盟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46%。从产业构成看,伦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在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积聚了云集了5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目前,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场外金融交易市场,基金管理中心和外汇交易市场;另外,在金融城周边的内伦敦地区,形成了英国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拥有商业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仅零售销售额就达到年均50.5亿英镑。巴黎是国际知名的时尚之都,荷兰鹿特丹是欧洲第一大港口城市,巴黎形成了 “一主两辅”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巴黎市区是城市主中心,集聚了巴黎70%的金融机构,60%以上的企业服务业,15%的商业中心;拉德芳斯是巴黎重要的企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积聚了1600多家企业,包括法国最大的20个财团和20%的世界100强企业;马尔纳-拉瓦莱地区是研发服务及商业服务企业的集聚区,同时也是休闲产业的集聚区。德国的法兰克福则是世界著名的航空城市,另外芬兰的基础电信,瑞典的现代旅游,瑞士的金融服务等都十分的具有特色。[3]
亚洲的日本、韩国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日本的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3%以上。日本现代服务业以东京集聚区最为典型。2004年,东京服务业的总收入达到41.22万亿日元,不但在日本城市服务业中排名第一,并且比排名第二的大阪高出18个百分点。东京服务业的企业平均规模为17051万日元,是日本服务企业平均规模的2.1倍。东京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日本全国的16.87%,45%以上的上市企业也集聚于此;信息发布占到全国的1/3以上,网络服务的集中度高达80%;银行在东京所发放的贷款占到其融资总额的41%,证券交易更是占了86%,是日本的金融和管理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4]
韩国服务业的发展源于第二产业的带动。9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快。以2000年价格计算,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信、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科研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从1995年的230640.2亿韩元增加到2004年的376530.9亿韩元,10年间增长41%,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57%。韩国的研发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以大邱东南圈R&D基地,和以大德R&D特区为中心的大田世界产业革新区两大研发产业聚集区。大德R&D特区为韩国最大产、学、研综合园区,汇聚着韩国高等科技学院等4所高等学府、70多家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2000余家高技术企业、几万研发人才。成为亚洲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基地之一。(2008,郭怀英)
尽管这些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有所不同,但具有共性的特征是,政府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借鉴和吸取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很有意义。
三、发达国家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几点启示
1、政府推动,科学规划。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选择和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上。根据产业集聚理论,一个集聚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市场引发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服务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二是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两种模式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地方政府在规划集聚区时应遵循市场自身规律,合理规划、培育、形成集聚区。以美国康州为例, 从1992年政府引导产业集聚至今,已形成了航天飞机零部件制造、金属加工、生物制药、金融保险、潜水艇制造、软件信息、旅游、塑料化工和农业等九个产业集群。该州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仅仅是企业的单独贡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导,即通过政府、企业和学院科研机构三方在各个层次上的合作和互动来整合利用区位优势,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产业集聚的优势。 当然集聚区建设也应该市场化运作,严格遵循“引导但不包办,支持但不代替”的原则,不能把集聚区办成政府的企业。这样的集聚区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产城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统一规划。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2)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3)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楼宇连通,人车分流。(4)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集约利用。这就要求有足够大的人口规模、便捷的城市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就决定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首先是服务业集聚区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四处开花,向具备条件的地方扩散。因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应按照产城融合的方向规划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的有效扶助和支持是一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关键。
第一、产业政策引导。如美国芝加哥政府于1989年提出“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大力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企业集聚。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吸引了摩托罗拉、朗讯等一批IT企业落户,形成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于2006年提出以巩固服务经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加速战略,大力推动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产业适宜的发展环境,并努力协助企业培育人才,形成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日本政府2006年颁布“新经济成长战略,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带动日本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内容产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并将提高生活质量和商业运营效率作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东京等城市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二、财政扶持。一是财政投资。主要是对积聚区本身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入区的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再就是对入区的企业的引导性投资,主要是科技型创新型风险性投资。如康州政府用在鼓励创新上的财政支出占了整个产业集聚计划支出的近1/2。政府通过建立1亿美元的种子基金,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风险贷款。韩国于1966年制定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扶持法》,1972年制定了《技术开发促进法》,1973年又制定了《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按照这些法律规定,政府直接出资,设立了许多研究所,旨在进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着力解决集聚区住房、公共运输、土地供应等直接影响服务业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积极促进经济与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税收减免。纽约市政府出台了一项包括商业振兴项目和下曼哈顿能源项目两部分的经济振兴计划。提出对下曼哈顿地区符合条件的商务楼宇,给予房地产税和商业租税的减免优惠韩国政府为支持服务业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对服务业企业的财产税和综合土地税给予减免50%等。三是政府主导的信贷支持。
第三、制度创新。政府制度创新是要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以期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集聚区应以依法、高效为目标进行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投资方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逐渐营造一种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综合环境。以体制的最大活力求得园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
第四、人才兴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活力关键在人才优势。发达国家无不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作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手段。美国康州“三体螺旋”产业集聚理念中,学院和科研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康州本身和周边的几十所高等院校,为其实施产业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还建立“产业集聚人力资源中心”,其主要目的是联系企业和学校,为企业培训特殊人才编写教材,同时学校也按照企业的要求增设课程,以培养区内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韩国政府就1973年制定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和《技术劳务育成法》,1974年又制定了《职业培训特别法》。强制规定公司必须承担对他们的员工进行内部技能培训的义务。同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成长的集聚区硬环境和“软环境”,为集聚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3]赵彦云 王仁曾.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2)
[4]松本一幸 洪丹萍.日本服务业的未来[J].经济资料译丛,1993(4)
关键词:发达国家;集聚区;启示
一、产业集聚及功能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及各种机构的集合。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指出: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经济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等)组成。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集聚效益主要表现为:一是外部经济效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最早对产业集聚区的功能作了概括。他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 二是由于知识技术的外溢特点,可以促进创新。从而保持了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三是竞争效益。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四个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间竞争。这四个因素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在一定空间的集聚即产业园区,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集聚区内的企业、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1]目前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我国近年发展较快的地区,比如上海、浙江温州、江苏、广东等地经济崛起的重要经验之一。
我国现正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的集群效益与制造类企业的集群效益有所不同,但正如所有集群的形成都是为了追求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一样,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也必然是为了获取集群效应。目前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同样需要采取培育建设集聚区的做法,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外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差距。
二、发达国家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特点
20世纪70年代前后,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均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并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了大量的金融、科技中介服务、创意产业等知识型服务业。美国现代服务业增长快、总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2004年,美国服务业规模9.02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业规模的32.12%。2000年到2005年,美国金融服务业增长了21.82%,教育和健康产业增长了18.91,均超过了服务业的平均增长率。目前美国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专业服务业、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2%,接近服务业总体规模的一半。[2]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服务业贸易区。2005年,欧盟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46%。从产业构成看,伦敦是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在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积聚了云集了5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6300亿美元,是华尔街的两倍;目前,伦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场外金融交易市场,基金管理中心和外汇交易市场;另外,在金融城周边的内伦敦地区,形成了英国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拥有商业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仅零售销售额就达到年均50.5亿英镑。巴黎是国际知名的时尚之都,荷兰鹿特丹是欧洲第一大港口城市,巴黎形成了 “一主两辅”的现代服务业布局,巴黎市区是城市主中心,集聚了巴黎70%的金融机构,60%以上的企业服务业,15%的商业中心;拉德芳斯是巴黎重要的企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积聚了1600多家企业,包括法国最大的20个财团和20%的世界100强企业;马尔纳-拉瓦莱地区是研发服务及商业服务企业的集聚区,同时也是休闲产业的集聚区。德国的法兰克福则是世界著名的航空城市,另外芬兰的基础电信,瑞典的现代旅游,瑞士的金融服务等都十分的具有特色。[3]
亚洲的日本、韩国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日本的第三产业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3%以上。日本现代服务业以东京集聚区最为典型。2004年,东京服务业的总收入达到41.22万亿日元,不但在日本城市服务业中排名第一,并且比排名第二的大阪高出18个百分点。东京服务业的企业平均规模为17051万日元,是日本服务企业平均规模的2.1倍。东京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日本全国的16.87%,45%以上的上市企业也集聚于此;信息发布占到全国的1/3以上,网络服务的集中度高达80%;银行在东京所发放的贷款占到其融资总额的41%,证券交易更是占了86%,是日本的金融和管理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商业、服务业中心。[4]
韩国服务业的发展源于第二产业的带动。9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快。以2000年价格计算,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信、金融、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科研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从1995年的230640.2亿韩元增加到2004年的376530.9亿韩元,10年间增长41%,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57%。韩国的研发服务业,已经形成了以大邱东南圈R&D基地,和以大德R&D特区为中心的大田世界产业革新区两大研发产业聚集区。大德R&D特区为韩国最大产、学、研综合园区,汇聚着韩国高等科技学院等4所高等学府、70多家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2000余家高技术企业、几万研发人才。成为亚洲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基地之一。(2008,郭怀英)
尽管这些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有所不同,但具有共性的特征是,政府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借鉴和吸取这些国家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很有意义。
三、发达国家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几点启示
1、政府推动,科学规划。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的选择和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上。根据产业集聚理论,一个集聚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市场引发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及相关服务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 二是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两种模式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地方政府在规划集聚区时应遵循市场自身规律,合理规划、培育、形成集聚区。以美国康州为例, 从1992年政府引导产业集聚至今,已形成了航天飞机零部件制造、金属加工、生物制药、金融保险、潜水艇制造、软件信息、旅游、塑料化工和农业等九个产业集群。该州产业集聚的形成不仅仅是企业的单独贡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引导,即通过政府、企业和学院科研机构三方在各个层次上的合作和互动来整合利用区位优势,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产业集聚的优势。 当然集聚区建设也应该市场化运作,严格遵循“引导但不包办,支持但不代替”的原则,不能把集聚区办成政府的企业。这样的集聚区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产城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统一规划。打造城市名片,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2)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功能配套完善,形成产业高地。(3)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楼宇连通,人车分流。(4)生态协调。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集约利用。这就要求有足够大的人口规模、便捷的城市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就决定了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首先是服务业集聚区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四处开花,向具备条件的地方扩散。因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应按照产城融合的方向规划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的有效扶助和支持是一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关键。
第一、产业政策引导。如美国芝加哥政府于1989年提出“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经济”,大力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企业集聚。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吸引了摩托罗拉、朗讯等一批IT企业落户,形成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于2006年提出以巩固服务经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加速战略,大力推动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产业适宜的发展环境,并努力协助企业培育人才,形成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日本政府2006年颁布“新经济成长战略,提出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引擎带动日本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内容产业、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并将提高生活质量和商业运营效率作为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在东京等城市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二、财政扶持。一是财政投资。主要是对积聚区本身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入区的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再就是对入区的企业的引导性投资,主要是科技型创新型风险性投资。如康州政府用在鼓励创新上的财政支出占了整个产业集聚计划支出的近1/2。政府通过建立1亿美元的种子基金,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风险贷款。韩国于1966年制定了《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扶持法》,1972年制定了《技术开发促进法》,1973年又制定了《特定研究机构扶持法》,按照这些法律规定,政府直接出资,设立了许多研究所,旨在进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英国曼彻斯特市政府着力解决集聚区住房、公共运输、土地供应等直接影响服务业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积极促进经济与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税收减免。纽约市政府出台了一项包括商业振兴项目和下曼哈顿能源项目两部分的经济振兴计划。提出对下曼哈顿地区符合条件的商务楼宇,给予房地产税和商业租税的减免优惠韩国政府为支持服务业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对服务业企业的财产税和综合土地税给予减免50%等。三是政府主导的信贷支持。
第三、制度创新。政府制度创新是要形成一种政策调控、间接干预和优质服务体系,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以期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集聚区应以依法、高效为目标进行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环境,切实维护投资方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正当权益,逐渐营造一种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综合环境。以体制的最大活力求得园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大动力。
第四、人才兴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活力关键在人才优势。发达国家无不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作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手段。美国康州“三体螺旋”产业集聚理念中,学院和科研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康州本身和周边的几十所高等院校,为其实施产业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还建立“产业集聚人力资源中心”,其主要目的是联系企业和学校,为企业培训特殊人才编写教材,同时学校也按照企业的要求增设课程,以培养区内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韩国政府就1973年制定了《国家技术资格法》和《技术劳务育成法》,1974年又制定了《职业培训特别法》。强制规定公司必须承担对他们的员工进行内部技能培训的义务。同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成长的集聚区硬环境和“软环境”,为集聚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2]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3]赵彦云 王仁曾.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2)
[4]松本一幸 洪丹萍.日本服务业的未来[J].经济资料译丛,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