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意象与上海的重新理解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花作为一种意象,贯穿于海派文学之中,从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到金宇澄。而现实上海与文学上海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当代海派小说《繁花》为中心,通过对海派文学中“花”的意象的分析,来揭示上海形象与上海意识的流变,从而为重新理解上海提供某种启示。
  关键词:《繁花》;花;意象;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板。因此,研究上海形象和上海意识的变化,是我们读懂中国的关键。而现实上海与文学上海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文学上海,我们更能清楚地把握百年上海形象和意识的流变,从而为我们重新理解上海提供某种可能性的启示。
  2012年,上海作家金宇澄的海派小说《繁花》的横空出世,正好为我们思考以上思想命题提供了一个契机。这部上海叙事色彩浓重的小说,其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上海地域,而是辐射到全国,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将视野向前推移,观察近百年以来的海派文学,就会发现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从《海上花列传》到《白玫瑰与红玫瑰》再到《繁花》,“花”这一意象成为文学上海的一个重要线索。“花”与城市形象具有何种关联,“花”是如何参与到城市意识的塑造中的,“花”意象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上海、进而重新理解中国,提供了怎样的一种契机。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以《繁花》為中心进行细读分析的用意所在。
  1 花与日常叙事:百科全书式的书写
  茅盾文学奖评委王春林在谈到《繁花》时说:“说到上海叙事,自白话小说盛行以来,一直到金宇澄的《繁花》横空出世,大约有4位作家是绝对绕不过去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他们分别是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在海派作家的写作中,正如《红楼梦》一样,有一个共同点是不可否认的:“上海现代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叙事更为繁盛。”[1]即海派文学写的是上海人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男欢女爱等日常的社会化的生活。
  花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象,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随处可见的组成部分。花分多瓣,展耀枝头,一片一片的花瓣犹如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多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花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花,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金宇澄在谈到《繁花》题目由来的时候,也对这一观念做了阐释:
  “翻开ELLE,就看见‘繁花似锦’四字。这么熟的成语我怎么没想到?小说里这么多人物、颜色、内容……‘繁花’都能涵盖。”[2]所谓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烈焰烹油,钟鸣鼎食,“繁花”两个字包罗万象,林林总总,将众多的人物,斑斓的色彩,纷繁的事件,几十年的光阴,都尽数涵盖,这是一种事无巨细的书写。《繁花》甚至可以被称为一部写上海的百科全书,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上海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这是一部涉及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用心之作,有意了解上海的读者,几乎能够在这部书中找到一切想要的。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金宇澄的初衷不在于小说的情节有多么曲折,小说的情节几乎都是沿着历史缓慢进行的,并没有让人惊讶的震撼因素;小说的人物也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沪生可以是千千万万上海人中的任何一位;小说的环境也是实实在在的上海空间,标志性建筑与真实的路名,更垫厚了小说的真实性,让读者,尤其是上海的读者,容易产生代入感。金宇澄似乎是有意向《红楼梦》这样的巨著靠拢,写一部属于上海的百科全书,他在此书中践行了他的想法。上海的衣食住行、生活百态、人情冷暖、历史风俗被一一铺展开来,一副色彩斑斓、汪洋恣肆的上海风俗画呈现在读者面前。
  2 花与女性:花团锦簇的盛景
  如果我们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话,就会发现花这一意象出现的时间较早,这与其本身的普遍存在有关系。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既是写桃花盛开,又写新娘子德行美好;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将桃花与美人做比,桃花就是美人,美人也是桃花;到林黛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直接将身世与落花联系起来,人与花进入同一范畴,这时,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实意的表征,而成为一种象征与情感的代言。
  将花比作女子的写作传统,是贯穿于整个海派文学中的。金宇澄将作品命名为《繁花》,不能不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人生如花,书中大段关于花、树的叙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说是‘珠环翠绕’,光线、颜色、气味,在人世摇曳,加之盛开与枯萎姿态的上海,包括传统意义的繁华城市的细节,是花团锦簇的印象。”[3]金宇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诠释书名《繁花》的寓意。
  《繁花》一书以沪生、阿宝、小毛三个男人为主线,以他们的交际与圈子为辐射,他们三个人是当时上海阶层的代表。沪生因为宋老师与阿宝相识,沪生在国泰电影院买票时与小毛认识,小毛生日的时候,主要人物悉数在沪生家出场。沪生的邻居有姝华,阿宝带出了蓓蒂、淑、小珍,小毛的邻居有银凤、大妹妹、兰兰,这是过去主线中的女子。
  到了90年代,由沪生引出了芳妹、梅瑞、小琴,阿宝做生意,人脉广泛,认识了李李、汪小姐、苏安、玲子等人。这些女子的存在,正如金宇澄所说的,这些女子盛装出场,浓妆艳抹,像一朵朵明媚鲜妍的花,给人“花团锦簇”的感觉。《繁花》一书中的70多名女性形象,为读者们搭建了一座百花齐放的花园,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会发出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
  然而,花开的时候绚丽无比,季节一过,免不了凋零衰败,零落成泥。书中的这些女子的命运,也如过季的花朵一样,几乎都以悲剧收场。
  3 花与盛衰: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
  花开花落,盛极必衰,人生一世,不过百年,花的盛衰正如人的生死,都是难以抗拒的。《繁花》整部小说看来,除了其话本语体之外,其情感的调子也是古典型的。李敬泽在评论《繁花》时说:“小说整个看下来,还是中国古典小说这样一个大致的情感调子,把人生比附于自然的盛衰、荣枯、盛极必衰,最后万物凋落的局面。”[4]   李敬泽的评论,与金宇澄自己对作品的阐释是符合的。“人必定衰老,必定死亡,从荣到衰,《红楼梦》最后就是这样。人像一朵花,花开花落,你无法抗拒,但大部分的人不喜欢悲剧。”[5]一朵花在初放之时,每一个花瓣都含着露珠,每一片叶子都充满生机,时间却像一把剪刀,慢慢地将所有的美好都裁剪殆尽。花开花落,犹如海水之潮涨潮退,犹如明月之阴晴圆缺,这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现。
  如果观察金宇澄的一生,他的个人命运也与花的繁衰一般,个人平生的遭际在小说中有所反映。金宇澄的父亲建国前是我党的一名情报人员,为此还进过监狱。建国之后,因为参与缔造了新中国,得到重用。后因政治事件的影响,其父亲入狱,金宇澄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的悲欢离合,苦辣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沉浮。1969年,他远赴黑龙江插队,这一去就是8年。归沪以后,他当过工人,深入上海市井之中,发表小说后任职于《上海文学》当编辑,生活平静,等到《繁花》横空出世,他从一名幕后的编辑走向了前台,在年届花甲时受到关注。
  “金宇澄一生大起大落数次,其经历就好比一朵花,花开花落,繁盛而衰,沉潜之后,复起花开。金宇澄对于人生之起落、进退应有着较深的体验,故通过文学,藉机发之于弊端,这让人想起曹雪芹和《红楼梦》。”[6]生命是真实的,又是虚无的,人生在城市中,是有足迹可循的,但死去了又不会对这座城市有任何影响。
  上海自开埠通商以来,逐渐成为亚洲重要的商贸中心。民国时期,上海是无可争辩的中国经济中心。建国之后,上海逐渐被边缘化,北京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圣地,上海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遭到了批判与诟病,这里成为了历次政治运动发端的渊薮。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浦东新区的开发,让上海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今天,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又让上海成为了改革的排头兵。上海的百年沉浮,正如花一样,盛开、凋落,在某个契机,又重新出发,盛衰往复,历史不断向前行进。
  由此观之,《繁花》的题目带有一种宿命性,这一点与《红楼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小说的情节,也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如果从情感这条线索来梳理《繁花》,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寂寞的,他们很少有自己单独的时间与空间,他们极少思考自我,他们之所以不停地与人交际、荡马路,参加饭局,是因为忍受不了内心的寂寞,必须找人来排遣寂寞。
  金宇澄给《繁花》中人物所设置的宿命结局,与《红楼梦》颇为相似,“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7]李李出家后,原来热热闹闹的“至真园”冷冷清清,就像树倒猢狲散的大观园。小毛在裙屐之盛,珠环翠绕之中死去,正如姝华所说的,“小毛这辈子,是空有一身武功”。风流多情的汪小姐,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医院待产,而且还不晓得是龙凤胎还是双头怪胎。最后只剩下沪生与阿宝在这花花世界,伴着鸳鸯蝴蝶,继续似有还无的海上梦。正如阿宝说的“人生知己无二三,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是最好的朋友,最后也是各归各,因为情况太复杂了”。[8]
  4 結语
  行文至此,不难看出,“花”这一意象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城市之中,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的普遍性存在正代表着上海的日常化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愁,这些都是这座城市的基石与底色。
  从上海来反观与理解中国百年的历史,是可以重叠与代言的。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其关心的是政治统治的稳固;而对底层的百姓来说,关心的只是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上海百年的盛衰荣辱,正如中国所走过的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入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曲折探索与难忘错误,最终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是花衰之后的觉醒,这是花开之时的清醒。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随着商业社会的到来,不仅仅是上海,当下“人人以物质追求为目标,道德底线被轻易穿越,心灵焦虑无处不在,身份认同时时颠覆”。[9]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我们欣慰它的到来,也希望它快点过去,尽管,这个时代什么都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永丽.日常生活叙事与当代上海[J].贵州大学学报,2004.
  [2]金宇澄,木叶.《繁花》对谈[J].文景,2013.
  [3]金宇澄.耳闻的故事集中成了小说[N].时代周报,2013-04-09.
  [4]李敬泽.大家谈繁花[N].人民日报,2013-09-04.
  [5]张英.金宇澄·《繁花》·饭局·口水上海[N].南方周末,2013-04-26.
  [6]刘涛.花繁花衰——《繁花》论[J].艺术评论,2014.
  [7]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中华书局,2013:79.
  [8]金宇澄.繁花[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75.
  [9]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下册)[M].中信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雕塑具有地域性、象征性、纪念性等特点,不仅仅承担着美化环境的责任,更肩负着诠释文化的重担。呼和浩特的现代城市雕塑蕴含着独特的气质,对呼和浩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  关键词:呼和浩特;现代雕塑;城市符号  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若想要代表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离不开历史文化的衬托,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一个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
期刊
摘 要:新媒体凭借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逐渐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搜集偏好,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同时也带来了传媒产业的收入分流。出版产业作为最为传统的内容传播产业形式,其资源禀赋、盈利模式、市场结构、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替代品的威胁、优势地位的动摇、产业内部的危机,出版产业应当调整发展策略,做大报业主业,做强产业板块,发展新媒体业务。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产业;媒体融合;烟台日报传媒
期刊
摘 要: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应更加注重为老年人服务的设计。本文总结实际调查情况,发现老年人对手机媒介的使用度较低,而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度较高。进一步对这一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从中得出目前老年人在手机应用的使用上,因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特性的制约,存在不便和困难。而与之相比接触电视媒介,更适合作为老年人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电视媒体在进一步提升对老年人服务的能力时
期刊
摘 要: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艺术,“人”作为“主体”出现了。传统的理性思维和宗教的神性被打破了,“我思”主体确立为世界的主宰。再到19世纪中叶尼采酒神精神的提出,整个西方的现代艺术开始裂变,以一种非理性的、禀赋着生命力、以个体的自我主体发展生成新的形式。其中,尼采是西方现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酒神精神,使之后的绘画艺术回归到追溯人生命的本体,并使艺术最终走向自足。  关键词:尼采;酒神精
期刊
摘 要:我们从大量的原始艺术研究中知道,早期艺术是人们进行经验传递,现实生活的重要行为的仪式化的学习。尤其是先秦时代的艺术更是对神的威严的顶礼膜拜,有祈祷“劝诫”和“察明镜”的社会公用。一直以来艺术都无法挣脱政治“无形之手”的掌控,我们看到,传统意义的审美愉悦转化成为人们的心理表达,社会行为的艺术功能在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抽去了“艺术愉悦”这个中介,以“身边”“手边”“现实情景”的观念设置和构造形
期刊
摘 要: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对该地区的本土服饰品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兰姿绣为考察分析对象,从地理、生活方式、文化、经济及科技方面入手,浅析影响苏州地区本土服饰设计形态生成的因素。  关键词:苏州;服饰设计;兰姿秀;设计形态  苏州丝绸名扬四海,具有苏州地区特色的服饰设计便是以丝绸为载体,用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将古老而传统的材质与当下时尚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就要从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上来研究,“当代性”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是对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一种经验与理性的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的哲学思考。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当代艺术是在现代与后现代性的语境里把握中国文化、社会的本质存在中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1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  研究中
期刊
摘 要:写生是中国画从临摹通向创作的桥梁。然而,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介入,中国画写生逐步迈向了“西化”的趋势,写意精神也随之削弱,中国画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重新审视中国画写生的精神旨圭,确立适合的写生方式,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精神旨圭  “写生”之词,本是从日语中转译而来,但在中国画画论中,却早有记载。据苏轼《书鄢陵王
期刊
摘 要:达米安·洛布是一位极富艺术魅力的超级写实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城市及城市风景或生活为主要题材,作品借鉴和结合了其他艺术手段来创作,不拘一格、个性十足,作品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关键词:超级写实主义;摄影;绘画  1 达米安·洛布和他的超级写实主义  超级写实主义是绘画和雕塑的一个流派,其作品风格类似高分辨率的照片。超级写实主义也可以看做是照相写实主义,是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视野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探寻和思考得到了不断的拓展,纪实摄影也开始向着带有观念的多元风格方向转变,这是社会进步和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多元化的纪实摄影并没有偏离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仍然依附于纪实摄影的主流文化之中,并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纪实摄影作为摄影文化的一个分支发展前景依然无比宽广。  关键词:当代纪实影像;时代特点;记录为本  在摄影的众多拍摄方法中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