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nh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于某种事物的个人倾向,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动力,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需要,因而那些不同的甚至相同的事物和情景,能引起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人对事物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思考和创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情商低,则参与的动力就小,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等方面也收获甚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教育。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凭借各种教学手段,努
  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是语文情感教育的特点。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本身的这一特点决定的。根据语文情感教育感染和熏陶的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朗读是把书面语文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顿连、重音、节奏等,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朗读中,要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格调,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揣摩课文的意思,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记事散文,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这种亲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读这篇课文,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用情感充溢的朗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使学生动情,再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从字里行间去体味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特别是“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二、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景,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陶情,还要用形象化的手段将学生引入情景。如《春》这篇课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创设一个情景,启发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再想象,使春图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并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学生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他们的情感便与作者产生了共鸣。由此创设意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三、体态语言,传达情意
  体态语言是通过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信息交流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又称体态语。如果一个人能够运用好这种无声的语言,就可以传递难言之情和难言之意。目前,这种无声的语言正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人们正在探讨体态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教师如能得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向学生传达情感,则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体态语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师每堂课都离不开表情,如果教师的面部表情恰当,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常带微笑,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景而发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
  四、巧妙设疑,启发情感
  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似高山飞瀑,撞击着学生的胸膛,有时似清甜的甘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作者表达情感有些是直抒胸臆,有些则含蓄蕴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作者凸露奔放的情感较易把握。也较易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但对那些看上去似乎无情的语言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教师采取巧妙设疑的方法,在学生渴求解疑的过程中启发其情感投入,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我”找座位时,这样写到:“他给我捡定了靠门的一张椅子,”这句话似乎平淡无情,但教师如抓住了“定”字,巧妙设疑,则其间真情真意,便可流露出来,学生会在对“定”字的推敲中深刻体会其内涵——父亲虽已年迈,但为儿子找座位却是那样认真仔细,甚至执着,其爱子之情便从一个“定”字中流露出来。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观念还比较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段篇章”图解的支离破碎。失去了情感,这也是现在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字词句段要讲,但要做到字词含情,句段溢情,可以说,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改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意义重大,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出更适合本班情况的合理方法,我坚信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定能取得较好效果。
其他文献
于漪老师曾经多次动情地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孜孜追求的目标。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涌动的舞台,本文就教师设计精心教学问题、教师智慧引领教学过程、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等方面进行粗浅论述。  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交流的圣殿  美国学者兼作家、教师、牧师威廉·亚瑟·沃德说:“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
期刊
网络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求知方式也带来全新的影响,这是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现实,无视和躲避将显示出教师的落伍与怯懦,唯有积极的了解、有效的运用,才能保持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活力,才能在时代的脚步里和学生一起和谐跃动。  一、现实的困境与呼唤  作文教学越来越难,在现实的学习情境中,师生都感到被动的负累,习作好像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折磨,让双方的心灵与轻松有趣温暖怡人愈来愈远。  1
期刊
奥狄浦斯曾给世人留下一个疑问: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而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已是童叟皆知的谜语,其谜底是:“人”。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直主张要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人”,字形简单,却含义深邃。  人,立身立业,都有自己的形象。  涉及的领域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教师的形象就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形象呢?  一﹑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的自身法宝  语文教师要懂文学,爱
期刊
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收获,或增长了知识,或丰富了思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下老人和小孩坚守在农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留守学生”“小候鸟”的教育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焦点之一,农村中学普遍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在长期缺失亲情和关爱的情况下,他们能健康成长吗?他们的学习还好吗?本文将简要分析留守初中生语文学科学习障碍成因,并就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作粗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程改革使教师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师架”,改变教学方式是不难的,可学生要改变以往“依靠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为“主动求知的态度与方式”还是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的。而且与教师的引导关系密切,为使学生稳步地、尽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方法,我在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仔细地观察,认真研究,认为通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这个培养过
期刊
展开卷帙浩繁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把“月亮”写进自己诗作的诗人数不胜数,但就入选初中课本的诗作而言,李白以五首写月的诗作雄居诸多古代诗人之首,可以说李白和月亮之间有种不解之缘。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
期刊
俗话说,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读书也是这样,只有读过,才知道书的浩瀚,也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能借到手,我就会马上如饥似渴的读起来。那时候,我读的书以小画书为主,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带回家,如果让大人看到了就会不停的唠叨,说我不好好学习了,净读闲书了,于是我就会被家长撵着去山坡上薅猪草。  读课外书,让我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开始用懵懂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
期刊
现代课堂改革之风可谓风起云涌,现代文的教学更是百花齐放。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中,我这个青年教师,尤其是对现代文的教学时常摸不到韵脚,不知该走向什么方向。然而一次说课比赛,让我从中领悟到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要领。现在以《济南的冬天》为媒介来说明我的思路。  首先是导入,熏染情境。借助多媒体配乐出示济南冬天的山景、水景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来感受名家笔下的情怀。每一篇文章都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书里蕴涵着无尽的宝藏,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像与教师面对面倾心交谈,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身为校长,兼班主任,愉快地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为每个学生写观察记录。他用自身的行动树立了永久教师的形象!  我们天天上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