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开卷帙浩繁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把“月亮”写进自己诗作的诗人数不胜数,但就入选初中课本的诗作而言,李白以五首写月的诗作雄居诸多古代诗人之首,可以说李白和月亮之间有种不解之缘。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周游一番。在离别家乡时,那种依恋之情怎能割舍?明月就成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最好载体。《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开元13年,即公元725年。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离开家乡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尤明。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同样写于出川的途中,作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目睹平原风物之盛,为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用诗绘下了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川,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里“月亮”是美丽事物的映衬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大约天宝八年,离京漫游的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夜朗的消息时,强忍心中的悲愤,怀着对朋友的倍加关心,写下了这第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这里,“明月”是作者关心、怀念友人的“纽带”。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在这里,“月亮”这一意象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表达自己孤独与失意心情的载体。
总之,在李白的生活中,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总有一轮明月相伴。这轮明月穿越了时间的障碍,跨越了地域的阻隔,放射着熠熠的光彩,时时安慰着李白那颗伟大而寂寞的心灵,时时守护着李白那块浪漫而敏感的诗歌田园。有了它的安慰和守护,李白的诗情才获得了永不停歇的滋养,也因此永不枯竭。因此,在李白的世界里,明月是夜晚永远不灭的明灯,是照亮李白人生道路的灯塔。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周游一番。在离别家乡时,那种依恋之情怎能割舍?明月就成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最好载体。《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开元13年,即公元725年。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离开家乡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尤明。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同样写于出川的途中,作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目睹平原风物之盛,为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用诗绘下了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川,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里“月亮”是美丽事物的映衬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大约天宝八年,离京漫游的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夜朗的消息时,强忍心中的悲愤,怀着对朋友的倍加关心,写下了这第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这里,“明月”是作者关心、怀念友人的“纽带”。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在这里,“月亮”这一意象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表达自己孤独与失意心情的载体。
总之,在李白的生活中,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总有一轮明月相伴。这轮明月穿越了时间的障碍,跨越了地域的阻隔,放射着熠熠的光彩,时时安慰着李白那颗伟大而寂寞的心灵,时时守护着李白那块浪漫而敏感的诗歌田园。有了它的安慰和守护,李白的诗情才获得了永不停歇的滋养,也因此永不枯竭。因此,在李白的世界里,明月是夜晚永远不灭的明灯,是照亮李白人生道路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