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开卷帙浩繁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把“月亮”写进自己诗作的诗人数不胜数,但就入选初中课本的诗作而言,李白以五首写月的诗作雄居诸多古代诗人之首,可以说李白和月亮之间有种不解之缘。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周游一番。在离别家乡时,那种依恋之情怎能割舍?明月就成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最好载体。《峨眉山月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开元13年,即公元725年。这一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在离开家乡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尤明。 “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同样写于出川的途中,作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目睹平原风物之盛,为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用诗绘下了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川,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里“月亮”是美丽事物的映衬物。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大约天宝八年,离京漫游的李白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官夜朗的消息时,强忍心中的悲愤,怀着对朋友的倍加关心,写下了这第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贬谪者。李白在诗中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怀念之情。这里,“明月”是作者关心、怀念友人的“纽带”。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在这里,“月亮”这一意象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表达自己孤独与失意心情的载体。
  总之,在李白的生活中,得意也好,失意也罢,总有一轮明月相伴。这轮明月穿越了时间的障碍,跨越了地域的阻隔,放射着熠熠的光彩,时时安慰着李白那颗伟大而寂寞的心灵,时时守护着李白那块浪漫而敏感的诗歌田园。有了它的安慰和守护,李白的诗情才获得了永不停歇的滋养,也因此永不枯竭。因此,在李白的世界里,明月是夜晚永远不灭的明灯,是照亮李白人生道路的灯塔。
其他文献
一、开展分工合作的集体备课活动  由于初三的复习内容多,备课量大。在教学资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就要发扬全备课组老师的聪明才智,发扬团结协助、通力合作精神。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认真工作,努力钻研,使备课组真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教学小分队。因此我们初三集备组不仅仅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而且每天只要一有碰头必然交流教学的进度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模糊的地方。争取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重难
期刊
你有你的真滋味!这是我每节阅读课开头都会对学生说的话,我希望学生能在动静之间,拥有自己对文本独特的、至为珍贵的体验,从而真正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一、首先是静。这种静其实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每当阅读课的铃声响起,简单的要求过后,我的课堂一定是一片悄无声息,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是在全神贯注的与文本对话。我要求他们读书要随意而又尽兴,你读到哪里有感触,那就随笔把你的感触记下来,不拘格式
期刊
引导学生看平波:  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似平波  朱自清散文文笔清新,用语自然质朴。未见任何造作雕饰之言,不闻痛楚呻吟之声。这种语言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看起来似乎如平波般情感真挚思绪平稳。  用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的话:“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来透析朱自清先生情感世界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个处在时代的浪尖仍能屏息安坐于书房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们又怎么
期刊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但发现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预习不重视、不自觉、不积极、不认真。致使课堂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好似离开老师的讲就难以读写。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线,那么课外的自学该如何进行呢?在课外自学中
期刊
于漪老师曾经多次动情地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孜孜追求的目标。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涌动的舞台,本文就教师设计精心教学问题、教师智慧引领教学过程、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等方面进行粗浅论述。  一、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交流的圣殿  美国学者兼作家、教师、牧师威廉·亚瑟·沃德说:“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
期刊
网络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求知方式也带来全新的影响,这是我们切身感受到的鲜活现实,无视和躲避将显示出教师的落伍与怯懦,唯有积极的了解、有效的运用,才能保持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活力,才能在时代的脚步里和学生一起和谐跃动。  一、现实的困境与呼唤  作文教学越来越难,在现实的学习情境中,师生都感到被动的负累,习作好像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折磨,让双方的心灵与轻松有趣温暖怡人愈来愈远。  1
期刊
奥狄浦斯曾给世人留下一个疑问: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而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这已是童叟皆知的谜语,其谜底是:“人”。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一直主张要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人”,字形简单,却含义深邃。  人,立身立业,都有自己的形象。  涉及的领域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教师的形象就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形象呢?  一﹑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的自身法宝  语文教师要懂文学,爱
期刊
新课改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从文本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收获,或增长了知识,或丰富了思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下老人和小孩坚守在农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留守学生”“小候鸟”的教育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焦点之一,农村中学普遍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在长期缺失亲情和关爱的情况下,他们能健康成长吗?他们的学习还好吗?本文将简要分析留守初中生语文学科学习障碍成因,并就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作粗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程改革使教师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师架”,改变教学方式是不难的,可学生要改变以往“依靠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为“主动求知的态度与方式”还是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的。而且与教师的引导关系密切,为使学生稳步地、尽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方法,我在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仔细地观察,认真研究,认为通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这个培养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