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发现”这一词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二是“发觉”的意思。我认为教学上的“发现”,含义相当宽泛,上述两种意思似乎是兼而有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并自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之“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其优势是显著的。首先,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发现的过程也是激励学生的智慧,发挥他们潜能的过程。再次,能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结论和规律,可以起到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作用,学得活,记得牢,并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总之,“發现”是实施阅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七八个生字以及几个新词和句式,完全可以凭借语境和工具书来自学掌握。这就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去自读课文,自主发现,创造了重要条件。前段时间在听我市一位名师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便是根据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并发现结论。他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我试从他的跳跃式导读中归结出以五个发现点为主导环节的设计思路。
第一,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第二,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发现点之一)
第三,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发观点之二)
第四,“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发现点之三)
第五,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四)
第五,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发现点之五)
第六,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发现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阅读教学的优质课设计中,感受到这种以“发现”为运作机制的成功实践。归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予”。不要说“情节分析”是教师的“自我表演”,即使是“提问应答”也还是为教师的讲说做些铺垫而已。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依赖于教师被动学习已成习惯,如要予以改变,则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二、激发乐于发现的兴趣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船(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的感觉(擦破了鼻子)等。此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大家归纳提问:“刚才找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为了避免盲目,或为发现而发现。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经过教育处理的发现,应该是最有训练价值的发现,它的原发现过程被科学地缩短;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也精简成少数几个最具教学意义的主要选择。只有这样,发现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发现机制,确切地说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学生对每篇课文的七八个生字以及几个新词和句式,完全可以凭借语境和工具书来自学掌握。这就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去自读课文,自主发现,创造了重要条件。前段时间在听我市一位名师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便是根据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并发现结论。他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我试从他的跳跃式导读中归结出以五个发现点为主导环节的设计思路。
第一,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第二,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发现点之一)
第三,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发观点之二)
第四,“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发现点之三)
第五,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四)
第五,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发现点之五)
第六,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发现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阅读教学的优质课设计中,感受到这种以“发现”为运作机制的成功实践。归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多余的情节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应答之所以积弊甚深,其根源还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变相的“全盘授予”。不要说“情节分析”是教师的“自我表演”,即使是“提问应答”也还是为教师的讲说做些铺垫而已。教师零零碎碎地问,学生简简单单地答,是谈不上有多少思维强度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依赖于教师被动学习已成习惯,如要予以改变,则必须由浅入深地从培养敢于发现的精神入手,使他们学会探究的思考方法,逐步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二、激发乐于发现的兴趣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善于发现的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船(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的感觉(擦破了鼻子)等。此时,教师又适时地引导大家归纳提问:“刚才找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只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所以不能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为了避免盲目,或为发现而发现。因此,学生的发现与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机结合。经过教育处理的发现,应该是最有训练价值的发现,它的原发现过程被科学地缩短;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可能性,也精简成少数几个最具教学意义的主要选择。只有这样,发现才能成为最有效率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