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社会服务。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工作所能提供的专业社会服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困境与对策
一、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建设情况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共有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已建成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17个。每年可向社会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4万人。
二、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困境
1.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早期培养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稀少,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范围没掀起了一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热潮。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教师或从其它学科“转型”而来的,“科班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学、研究和实务经验的欠缺,极大影响了学科教育的专业性。
2.专业社会认知度低、认同感不足
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在国内属于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对于社会工作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对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类型难以分清,甚至对于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容易混淆。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关注度不足,认识程度偏低,相关的宣传和报道也较少,缺少专业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就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而言,其在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较短,在学科的专业发展、专业实践经验、专业储备等方面都缺少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专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足。
3.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
国内很大一部分高校除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对于包括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和针对具体地区的特色课程开办相较于其他专业存在很大不足,学科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形式主要是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和实习实践。按照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专业实践的时长一般不低于800小时。高校通常会为每个专业配备固定的实验室用于课程实践和相关研究,而在很多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师资力量的不足和经费的短缺使得实践的内容和效果都大打折扣。社会工作专业需链接多方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而现实中由于地方社工发展水平、高校的层次存在差异,位于大城市的高校能够获得更充足的社会资源,而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集中于中小城市,实习机构和专业实践基地不足的现实情况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得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4.学科教育本土化发展水平不足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也多源于西方,虽然近年来诸多国内学者致力于在中国具体国情下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本土化理论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量,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当前地方高校社会工作教学所用到的教材屈指可数,大多是对西方理论的解析和简单探索,缺少结合我国具体现实能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起指导作用的本土化理论,无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本土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三、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升社会认同度
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充分发挥主流大众媒体的科普宣传作用,通过公益广告、报纸报刊、新闻资讯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制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扎实学习,注重实践,有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才能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2.壮大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
培育一只具备专业化素养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优秀教师队伍,才能促进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长足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素养的社会工作者。地方高校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和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突出的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定期邀请知名学者赴校讲座,组织专业老师赴高校培训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模式。
3.优化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有灵活性,打造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特色课程。同时,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积极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拓展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建立一种合作化培养模式。
4.加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
高校要注重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研究,设置社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学校资源也应适当倾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结论
社会工作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优化和发展对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敖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78.
[2]蔡艳杰.转型与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探索[J].福建茶叶,2019,41(11):90-91.
[3]刘庆.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8):137-139.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牛瑜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困境与对策
一、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建设情况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国内共有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社会工作硕士教育;已建成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17个。每年可向社会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4万人。
二、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困境
1.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起步较晚,早期培养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稀少,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范围没掀起了一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建设热潮。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教师或从其它学科“转型”而来的,“科班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学、研究和实务经验的欠缺,极大影响了学科教育的专业性。
2.专业社会认知度低、认同感不足
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在国内属于一门新兴学科,社会对于社会工作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对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类型难以分清,甚至对于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容易混淆。公众对于社会工作的关注度不足,认识程度偏低,相关的宣传和报道也较少,缺少专业知名度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就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而言,其在高校学科建设的历史较短,在学科的专业发展、专业实践经验、专业储备等方面都缺少历史的积累和沉淀,专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足。
3.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
国内很大一部分高校除了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对于包括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和针对具体地区的特色课程开办相较于其他专业存在很大不足,学科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形式主要是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和实习实践。按照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专业实践的时长一般不低于800小时。高校通常会为每个专业配备固定的实验室用于课程实践和相关研究,而在很多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实践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师资力量的不足和经费的短缺使得实践的内容和效果都大打折扣。社会工作专业需链接多方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而现实中由于地方社工发展水平、高校的层次存在差异,位于大城市的高校能够获得更充足的社会资源,而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集中于中小城市,实习机构和专业实践基地不足的现实情况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得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
4.学科教育本土化发展水平不足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也多源于西方,虽然近年来诸多国内学者致力于在中国具体国情下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本土化理论的探索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量,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当前地方高校社会工作教学所用到的教材屈指可数,大多是对西方理论的解析和简单探索,缺少结合我国具体现实能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起指导作用的本土化理论,无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本土化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三、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升社会认同度
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充分发挥主流大众媒体的科普宣传作用,通过公益广告、报纸报刊、新闻资讯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服务机制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扎实学习,注重实践,有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才能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
2.壮大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化水平
培育一只具备专业化素养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优秀教师队伍,才能促进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长足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具备专业化、职业化素养的社会工作者。地方高校要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和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突出的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定期邀请知名学者赴校讲座,组织专业老师赴高校培训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模式。
3.优化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有灵活性,打造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特色课程。同时,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积极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拓展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建立一种合作化培养模式。
4.加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
高校要注重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研究,设置社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学校资源也应适当倾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结论
社会工作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高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优化和发展对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敖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78.
[2]蔡艳杰.转型与发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探索[J].福建茶叶,2019,41(11):90-91.
[3]刘庆.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8):137-139.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牛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