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图解法来分析透镜成像规律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几何光学中,都贯穿着一个透镜成像问题,而且根据我们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透镜成像公式:
  
  其中,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f表示焦距,我们以前一般都直接采用公式法或实验法来求解物距、像距以研究成像规律,现在笔者将采用图像法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取一直角坐标系,如下图所示,横坐标为物距u,纵坐标为像距v。根据具体的透镜选定“焦交點”,所谓焦交点就是指该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分别是透镜物、像方焦距,对于已知焦距f的凸透镜来说,因为凸透镜的焦距f>0,所以焦交点F如图中所示。
  
  对于某一物距,在U轴上找到相应的点u,连接u点和F点并延长交于V轴于v点,则v点即为物距为u时的像距,因此可知对任一物距总能找到其对应的像距。有了此图之后,我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就已经很清楚了,因为我们只要作出通过焦交点F的直线就可以知道相应的物距和像距,也可以知道它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1)当直线落在第一象限时,u>0,v>0,表示实物成实像;
  (2)当直线落在第二象限时,u<0,v>0,表示虚物成实像;
  (3)当直线落在第四象限时,u<0,v<0,表示实物成虚像;
  另外从此图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知道,经过焦交点F的图像不可能落在第三象限,也就是说在凸透镜中,不可能有虚物成虚像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采用图解法可以很迅速、直观、清晰地反映凸透镜成像规律。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凹透镜成像规律,求解变化率和像的移动速度。◆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干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媒体的案件报道总是要涉及一些相关人。在刑事诉讼中,有被告人、被害人、辩护人等;在民事诉讼中有当事人等。在各类诉讼中,都会有诉讼参加人,他们包括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
针对使用丙烷(R290)作为制冷剂的涡旋压缩机在机架-十字环摩擦副磨损较为严重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分别运用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冲突解决理论、物质-场分析、76个标准解,
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一种发生在口腔粘膜的慢性炎症性角化异常性疾病,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患病率约为0.51%。其典型的组织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在限定时间内,读完一篇文章和理解文章的大意。也就是说,快速阅读的训练目的在于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效率,两者缺一不可。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用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英语的一篇短文,以及在训练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The Easiest Question in the Word  Words:156 Minutes:5  One day a rich man met Sam. The ri
目的:多孔钛合金支架材料和表面微弧氧化修饰的多孔钛合金支架材料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对比研究在不同强度超声作用下,细胞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特性,筛选适宜体外低强度脉冲超
如今各个城市基建繁忙,其也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废物,但是在一些精明的商人眼里就是一座座金矿。以北京地区为例,一些早年进入该领域
【摘要】 在教师专业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应减少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不合理的干预,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主性;应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实施教育督导,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是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关键词】 教育督导、自主性、物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1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并日益视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满足其要求,在教学中应用了自主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自主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
《少年天子》根据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凌力同名小说改编;创作过《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漂亮妈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剧,却一向只编不导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等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    一、善于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教师若能创造性驾驭教材,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能有效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具有如此的突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