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尽在笔墨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雪涛先生是我国现代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他勇于进取,变革求新,其小写意花鸟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为我国花鸟画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先生笔下的花鸟绘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大自然“万卉同春,百鸟争荣”的景象,为当代花鸟画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人们对他的作品常用“一见钟情,百看不厌”来形容,这足以说明先生是一位有着广泛社会影响且雅俗共赏的艺术大师。
  王雪涛(1903—1982年),原名庭钧,后更名雪涛,字晓封,号迟园,常用斋馆名为瓦壶斋。河北成安人。曾师从于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近现代著名画家。先生继承宋、元、明、清以来诸家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擅长小写意花鸟,尤工草虫,喜作小品,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肖,色调鲜艳明媚,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先生在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先生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皆栩栩如生,引人喜爱。先生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先生还以自我心灵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正因如此,他笔下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时期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的花鸟绘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
  王雪涛先生的绘画作品以写意为主,不拘一格,笔墨洒脱,神韵毕现,植根于传统,又具有现代气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先生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花鸟画作品,现撷取部分精品佳作与大家共赏。
  牡丹雍荣华贵,美艳绝伦,一直被人们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历来文人画家以牡丹为题材写诗作画的很多。王雪涛先生笔下的牡丹,神态各异,生机勃勃,美艳却不落俗套,有着令人愉悦的审美情趣。此幅《牡丹图》(图1),以小写意笔法绘牡丹斜曳而绽,花姿绰约。整幅作品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花叶扶疏,穿插有致。红花美艳端庄,绿叶生机盎然,庄重而饱满的画面,别致而耐人寻味的意蕴,展示出牡丹花欣欣向荣、繁荣茂盛的风采。
  红花墨叶是王雪涛一贯喜用的绘画风格,此幅《牡丹图》(图2)摒弃了以往那种“雍荣富贵”、“国色天香”的陈旧意趣,而是以墨色描写枝叶,衬托着红色花头,突破了红花一定要绿叶扶的格式,除去了柔媚富贵之气,而突出了牡丹的鲜艳和生命力,图中红与黑鲜明的色彩对比,为画面增添了音乐般的韵律感。
  《桃园春韵图》(图3)为王雪涛的一件精品佳作。图中描绘桃花盛开,野花争艳,鸲鹆相呼,翠鸟欢唱,蝴蝶纷飞,双鸡觅食,一派春意融融的喜人景象。整个画面构思精巧,形似神肖,清新秀丽,极富笔墨情趣。
  《天竺双禽图》(图4)用大片留白表现雪景,以深浅不同的墨色绘双禽。在黑与白的画面上绘有一簇簇鲜艳夺目的天竺,使黑、白、红构成了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该画笔、墨、色运用灵活自然,让人感悟到这花鸟世界在浴雪中显现出的勃勃生机。
  《三友图》(图5)绘有梅花、水仙、佛手,合称“三友”。该幅构图平实,用色和谐,追求雅致朴实的统一格调。画家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了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了韵律感。
  《远瞻图》(图6)以墨笔绘一雄鹰立于松树枝头举目远望。该画把客观景物的机趣与作者主观的情怀很好地统一起来,整幅作品给观者一种宁静致远,深雄博大的感觉,同时也再现了画家出古入新、神与物游的创造力。
  《大吉图》(图7)绘丝瓜架下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鸡在民间寓意吉庆、祥和。王雪涛作画皆刻画入微,变化多姿,情趣盎然。此幅作品在造型上形似而逼真,用笔灵动而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公鸡的勃勃生机,使人感悟到大自然的情趣和生命的勃发。
  王雪涛所绘花鸟草虫极为传神,用笔秀逸洒脱,《荷塘清趣图》(图8)为其四十六岁时所绘制的一幅荷塘小景。作者对荷花、柳枝、青蛙、蜻蜓、知了等位置的安排恰到好处,其对笔墨的驾驭发挥到了极至。画面墨气温润淋漓,敷彩淡雅,笔触随性,点画晕染生动洒脱,神韵俱足。荷叶浓淡交映,舒卷飞舞;荷花绰约多姿、雍容圣洁;含苞待放的花蕾更是含羞带怯,婀娜娇媚。图中最为传神的是对荷塘里游动的青蛙、天空中展翅飞翔的蜻蜓、柳枝上震翅鸣叫的知了等昆虫的神态描绘,这些栩栩如生的小生灵,使得整个画面盎然生机、野趣无限。
  “墨海灵光五彩妍”是齐白石老人对雪涛先生画功的称赞。纵观王雪涛先生的花鸟草虫作品,其以灵巧多变的笔墨,在中国绘画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并将其化作令人惊喜的景象和形象。夺目的花草、繁多的翎毛、斑斓的色彩……一件件充满生机意境的画幅,从这些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雪涛先生在师承前人过程中的锐意进取,以及画家寓情自然、心系观者的思量。如此至诚与至爱,流诸其笔端的绘画作品,自然会幻化出艺术之美和盎然的生气。(责编:唐陌楚)
其他文献
记得上学时,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讲过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国的豪宅内,清晨,在空旷的大房间里,一对衣着保守整洁的老夫妻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正安静地吃早餐,气氛冷清沉闷,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此时在房间的深处响起清晰的电话铃声,老夫人用餐巾擦擦嘴,步履蹒跚地走出了画面,一会儿,她又重新坐在餐桌前,默默地用餐巾擦拭着眼角,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刀叉,略带惊讶地看着她,老夫人抬起头看着
期刊
特色是画家的艺术生命,个性是作品的标志符号。王光远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专攻画笑佛,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画笑佛国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画笑佛之最的典范名家,在中国画坛上独自树起了一面画笑佛的旗帜。  黄宾虹大师曾在《宾虹论画》中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德艺双馨的称谓也许有司空见惯之泛滥,然则王光远却用他质朴善
期刊
编者按:中国的玉器文化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如何让这门艺术以持续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本文以皮影文化在玉雕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分析现代玉雕设计中的题材设计意识的演变及其必然性,以及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玉雕设计中,这一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玉雕也实现了现代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对琢玉技
期刊
西安市博物院曾在西安地区征集了一批明代玉带,有的属出土件,为研究明代玉带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件镂空玉带和一副素面玉带如下:  长方形龙纹玉带(图1) 长7厘米,宽4.5厘米。白玉。呈长方形,镂空雕,外有边框,内雕刻腾空龙,巨目长嘴,呲牙,双耳,鬃须向上飘,体盘旋呈“S”形,上刻鳞纹,四肢挥舞,大爪开张,下有山石,上有飞鸟,表示在山林上空奔跃而升,下层有几何纹底,具有立体效果。西安交通大学东出土
期刊
琉璃厂窑是四川邛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它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南三段以北、琉璃一街以南、老成仁公路以西、小沙河以东约30万平方米的地区。80年前这里是华阳县仅有20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如今离它不远的周边地区已是高楼林立,现代化大厦鳞次栉比,尚具农村模样的琉璃村老街(图1)不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不断有人在琉璃厂窑址“挖釉”。1933年3月,在成都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期刊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介于这种状况,清廷虽多次颁诏整顿全国的铸币机构,因各省受自发铸币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愿受清廷约束而收效甚微。因此,为使全国的货币铸造权和
期刊
“圣宋元宝”折二,青铜,背“福寿双全”篆书。钱径30毫米,厚1.4毫米,重6.1克。生坑绿锈生根,开门见山之品。  此钱为笔者二十年前在收藏市场偶得,而今有些闲暇,对此钱的属性又有所悟,故特撰拙文如下与天下泉友共赏。  “圣宋元宝”,《古泉汇考》有载:“此钱篆与行配,有小平钱折二钱……此钱铸于建中靖国,史无明文。然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改明年元。钱文既非年号……”  民国大泉家丁福保先生在论及“圣宋元
期刊
○马欣乐:黄蕙英女士(Dora Wong),今天有幸和您做一次正式的 “聊天”,希望通过我们的访谈能够让国内广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您的收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纽约王己千老师那里就知道您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收藏家,时常在欧美的拍卖会上竞拍中国书画。当时只知道您喜欢书画并有不少的藏品,后来才知道您的犀角雕和宫廷画的收藏卓世不群,享誉国际,我想知道您是怎样独辟蹊径,走出自己的收
期刊
《荷花图》 高砜 扇面纸本水墨 淡设色 纵17.8厘米 横51.1厘米 (日)私人藏   图中以没骨法画水中荷叶、芦叶,荷花粉色,荷叶宽大、圆满,随风摇曳。造型简洁、描绘概括。自左边而出的长条芦叶、杂草残荷,皆一笔画成。设色艳而不俗、浓而不滞,清逸雅致。而且趣味高雅,绝无尘俗气。  高砜(1873—1914年),字德华,号蕴姗。浙江秀水人。清代画家高火奎之女。幼承家学而擅画。山水松秀隽逸,花卉秀雅
期刊
记得十多年前,在故乡高邮亲戚集泉前辈刘恩甫先生处,见到他收集的宋“宣和元宝”银钱的风采后,感到很艳羡。那枚银质“宣和元宝”真漂亮极了。刘君还给我看了当时钱币权威马定祥老先生为“宣和元宝”银钱写的亲笔评语,并赠我银钱及评语拓片,我至今还保存着。  我集古币也有十多年了,不要说“宣和元宝”银币,连普通的铜品“宣和元宝”也未集到。后来被我好不容易集到一枚“政和通宝”银币,觉得自己已非常幸运,泉缘不浅。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