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中的哀痛、持守与光辉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朵渔:《星空辽阔,让我无言以对》,《山花》2018年第3期)
  朵漁的诗歌经常以其谦卑与骄傲,以其交汇着哀痛与愁闷、欣悦与悲悯、正义与愤怒的深切情怀,感怀于人世万物。无论是我们卑微的生命,还是冗杂的日常,抑或是那些撼人心魄的灾难与悲剧,他都能够且俗且圣,向下且向上,以一己之浩茫接通天地,洞穿来自良知与灵魂的光芒,自然、率性、诚实,有奇崛的修辞,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坚持和实践着他“以个人的名义,为世界/重新安排一种秩序”的追求与抱负。所以在这组诗中,个体生命的真实处境以及它的得救的困难与可能,仍然是其最基本的主题。星空之下,我们虚无、绝望,“我们在尘世,如此这般,写着我们的生/或死,写着人生的小确幸或小灾难”(《如此这般》);“我们讨论着严酷的现实/和不可能的未来,似乎己无路”(《诗与生活》);像是一群罪人,我们“走在流放的途中”(《罪人》);“在新的救主到来之前/我们只能退回到眼泪里”,“在当前的寒冷中”,似乎“只有眼泪可作为/可燃物”,给自己以些许的温暖和勉强的光;即使是遗忘(《非人》),即使是欢爱与肉欲(《救赎》),也难拯救我们的生存;“我们都是活生生的死者,濒死者或/延迟的死者”(《无法拒绝的客人》)……我不知道——或许也能知道——为什么朵渔会有如此的哀痛?正如他所自问的,“我为什么屡次提到死亡”(《我为什么屡次提到死亡》)。但是在另一方面,不管如何,在朵渔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向死而生,我们同时也在面向着星空。在暗夜中,在星空下,“万有在夜空中化为诸神”,我们仍然有“夜的光辉”(《夜的光辉》),“那持守者的精神”,已经闪烁于“清晨的蓝光”(《一切,都还在建设中》)……
其他文献
在北岛、柏桦、陈东东等重要诗人或批评家那里,张枣享有很好的口碑。这种口碑,要比国内任何一个诗歌奖都更难获得。但几个代表性的口语诗人谈到张枣时,明显持有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可能还不完全是源于风格上的歧视,因为与对张枣的评价相比,他们对另一些“知识分子”风格的诗人认可度还要更大一点。沈浩波在朋友圈用来将张枣比下去的诗人,也并不属于口语诗人阵营。张枣久居国外,与国内诗人少有江湖恩怨。应该说,的确是张枣的诗
让波浪穿透我的身体  宁静生活中,身体早成了  避风的港湾  情感徘徊着,收拢了翅膀  杂念胡乱堆放着,任其腐烂  身边的海已成日常的摆设  涛声悬挂在梦境的边缘  我蜷缩在体内,想象一场风暴  让波浪穿透我的身体  吹卷幽暗的房舍和岁月  让海浪和诗篇掀起我内心的  动荡不羁。这是一场归人的等候  现在海風已经长大  春潮也正在舒展其年轻的翅膀  来吧,狂傲的马蹄扬起来  波浪像刀一样掠过胸膛和
我本科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因为对植物药感兴趣,所以在读研时报考了在江苏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  冷植冷知  想起第一次野外实习,在安徽芜湖丫山认植物,老师让我们摘下某些植物的叶子,用手指揉搓后闻味道,于是那些味道很销魂的鸡矢藤、臭大青等植物,就跟它们的气味一样令人难忘了,从丫山实习回来后,我便成了南京中山植物园的常客,并且因为感兴趣,我成为了南京中山植物园的科普讲解员
主持人语  在新世纪诗坛上,作为一个重要诗歌现象,朵渔的写作受到诸多关注。朵渔二十余年的写作,一方面是其诗歌个性不断变化、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时代写作潮流的一个缩影。“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分立,可以说是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诗坛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朵渔起自“民间写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念的变化,他又表现出向“知识分子写作”靠近的倾向,因而被称为“民间知识分子”诗人。事实上他既保有
主持人(陈晓明):今天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杨克副主席率广东十大诗人进北大,这个在当今的各项诗歌活动中一一可能都显得与众不同,我们自己说创新不太合适,但是事实上确实是比较独特。我个人也认为,作协系统和高校的合作是今后文学直接传播、作家诗人与社会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开展一些积极的探索。这项活动也是响应谢冕老师倡导的北大诗歌研究院多接地气,多举办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有意义的诗歌活动的号召
独居  1  星星关在窗外  夜 便是我沉沉的夜了  很知心的是一根火柴  点燃一支烟  点亮孤独  烟圈袅袅  伴我来回踱步  想象 填不满六平方米的居室  羽化成蝶  落在窗台的塑料花上  讨论诗与意象  墙上那支芦笛  甘愿沉默  (它曾奏过好多动情的曲子)  想以此来肯定自己  只是日子不肯凝固  依然破壁而来  回赠它的厚爱  我把孤独吐成一缕缕潇洒  然后 漫不经心  数着杂乱的胡子 
主持人语  有时候,当我们业已习惯眼中所见,就会失去一种选择的能力,一个真正的诗人永远不会对身处的这个世界太过习惯。虽然,这个世界一直都存在一些缺憾,有许多神秘莫测和未知,而诗人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具有一种重要能力,那就是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对外界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寻常的每一瞬间,都会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也唯有如此,才能将自我从身处的琐碎的庸常中拯救出来。  本期的几位诗人都保持了对
乡村意象  红红的高粱悬在檐下  炫目着醉人的笑容  深藏一个季节的蕴涵  讓太阳的脚步流连难舍  而炊烟则以另一种语言  与我亲切交谈  让我知道  植在乡音中的根  竟是如此的深  在八月的乡村  母亲愉悦的笑容  便是收获最完美的诠释  走进这饱含深情的土地  以金黄的稻谷作为意象  写一首诗,肯定很美  然而我却总是热泪盈眶  柴米河  一桨是柴  一桨是米  还有那些酱醋茶呢  都在这炊
范恒瑞,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制片与市场),现在伦敦电影学院国际电影商务专业读研究生,担任制片主任的《午后的月光》,获第十八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最佳摄影奖、第十三届先力奖实验影像单元金奖、第四届NewEra青年电影季主竞赛单元最佳动画实验短片奖、2019瓦尔达影像奖(AgnèsVardaAward)一等奖。作者策划的广告片拍摄现场“制片人中心制”:专业人做专
风中的火焰  风越来越大  火焰小小的光芒  仿佛衣着单薄的小孩  脾气倔强的小孩  让人担心  火焰没有衣裳  它站在风中  就像爱情站在诽谤里  像一个被厄运包围的人  我们远远地看着  风中就要熄灭的火焰  小小的光芒  徒然伸出无能为力的手掌  顽强挣扎的火焰  它跳了一下  又跳了一下  停止了自己小小的呼吸  蒿子粑粑  在老家,蒿子像野草一样  长在任何一处可能的地方  它就是一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