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对北宋山水画很着迷,本文通过研究北宋山水画的流派,对三个主要流派进行了对比,梳理出三种不同的画风,加之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观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并行。
【关键词】:雄厚;压迫感;行旅
一.范宽其人
范宽(约950-1031)北宋山水画师,籍贯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因个性温厚,卓有大度,关中人习称性缓为宽,故名。其画初学李成(916-967)、荆浩(10世纪),后因常年观察自然以造化为师,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雄壮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法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做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而独创一家之面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范宽的影响串联了明、清两代画家,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的作品 中不难发现题“仿范宽”、“法范华原”、“逆范中立”者为数众多。即使到清末、明国时期,犹不时有人在作品题跋中提及范宽,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据《宣和画谱》记载其传世作品有五十八件,《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等。
二.北宋山水画的三大主流画派
1.李成——“文”北派
荆浩虽然开创了北宋北派山水,并著有经典的《笔法记》,对山水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荆浩、关仝、李成三人没有一副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后人的摹本中判断三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李成。米芾云:“李成真见两本,伪是三百本。”可见李成的影响巨大。他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体现山水灵秀,展现的是文秀一路。米芾还谈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山动。”李成创造了“卷云皴”从师承李成的郭熙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 “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山水画皴法之一。
2范宽——“武”北派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范宽与李成虽都为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不同。他的画体现的是壮武的风采,王诜将他与李成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范宽传世的作品有《西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一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感。同时,范宽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溝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秘密测测的树木。特别是正面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膳食巨峰的质与骨。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
3董源——江南山水派
与北派两家对峙的便是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董源笔下描绘的是江南景致。米芾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夏山图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董源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创造了最能表现江南山石形制的皴法“披麻皴”同时又十分讲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强了湿润的感觉。最后还用苔点来丰富表现手法,重重叠叠,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葱葱的感觉。董源的继承者巨然。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础上开创了“长披麻皴”,然后以焦墨点苔。浓点淡皴,更显得气格秀润,墨彩腾发。有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争奇斗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耀古开今的局面。
三. 得见真迹
近日与友人一行台北故宫博物院,得见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真迹,兴奋异常,在画前久久呆立不能移步,写下观后感以为记。穿过人群目光所及之处,《溪山行旅图》静静的等着我,走到画前,整张画的尺幅超出我想象,在校时曾借阅过此画二玄社复制品,感觉尺寸相较于原作稍小,可能是因为装裱后扩大了画面外延的缘故吧。高达两米多的巨轴首先吸引目光的是笼罩在整个画面的时间感,穿越千年云烟,避过战祸,几经易手来到我面前,那种厚重感、神秘感不断地吸引你进入画面。整幅作品气势雄强,远景高大的主峰矗立在画面中央,占据整个画面从上到下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中景与近景则被压缩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间,给观者一种强大的压迫感。由于高山耸立构成三角式构图,同时也给人很强的稳定感。范宽对画面的处理使得观者很容易把视线放在巨大的远山,其最夺目之处,莫过于主峰右侧黝黑细长的瀑布,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从山顶茂密的杂树丛中一直冲入山脚下的烟云之中,优美的线条衬托出主峰与侧峰的轮廓,极为醒目。山腰下云雾留白,拉开前景与远山的距离,凸显远隔之效。作者处理画面神奇之处在于将近景画的昏暗,远景反而明亮,只有山前一条小路如丝带般亮出,凸显了这幅画逆光的视觉效果(大山将阳光遮挡,反射些许亮光照在小径),全幅以方折粗墨线勾勒山体轮廓,在用短促密集如雨点般的皴笔,模拟土石质感,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而且传神。仔细看画面下半部分,山脚下巨石纵横,巨石间隙中有溪水流出,水流湍急,将稍远的两块巨石分隔开来,溪流两侧茂林丛生,密林深处有几座庙宇隐于深山,一幅盛署之景跃然纸上。近处有一队行旅从画面右侧缓慢穿行,时间在流动,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密和伟大的气象,云山深处你仿佛能听到潺潺流和行旅匆匆的脚步。人与自然恪守常态,相处和谐,这也许就是古人的自然观吧。
画芯上方有明代画家董玄宰的题签——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有趣的是董其昌把北这个字写得特别大,仔细想想可能与这幅画的构图有关系,远山高大矗立在画面中央,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压迫感,故董其昌仿照此画的感受而题。这是我个人的猜测罢了。清宫重装采用极为雅致的蓝色且平整异常,从而提升了整个画面的气质。
渐渐走远,在人群之外,端详这张画,一股情绪涌上心头,千年之前范宽也曾站在画前,今日得见辉煌巨作,怎能不感叹生命幸运!时空穿梭,还有太多时间的故事等待后人来评述。
参考文献:
《笔法记》 荆浩 著 王伯敏 注译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3
《宣和画谱》 俞剑华 注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6
《画史》 古原宏伸 中央公论美术出版 2009
【关键词】:雄厚;压迫感;行旅
一.范宽其人
范宽(约950-1031)北宋山水画师,籍贯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因个性温厚,卓有大度,关中人习称性缓为宽,故名。其画初学李成(916-967)、荆浩(10世纪),后因常年观察自然以造化为师,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雄壮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法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做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而独创一家之面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范宽的影响串联了明、清两代画家,在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的作品 中不难发现题“仿范宽”、“法范华原”、“逆范中立”者为数众多。即使到清末、明国时期,犹不时有人在作品题跋中提及范宽,足见其影响之深远。据《宣和画谱》记载其传世作品有五十八件,《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临流独坐图》、《雪山萧寺图》等。
二.北宋山水画的三大主流画派
1.李成——“文”北派
荆浩虽然开创了北宋北派山水,并著有经典的《笔法记》,对山水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荆浩、关仝、李成三人没有一副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从后人的摹本中判断三人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李成。米芾云:“李成真见两本,伪是三百本。”可见李成的影响巨大。他画的水墨山水,善用淡墨体现山水灵秀,展现的是文秀一路。米芾还谈到:“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山动。”李成创造了“卷云皴”从师承李成的郭熙画中可以看到卷云皴的表现形式。” “卷云皴”是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山水画皴法之一。
2范宽——“武”北派
北宋另一主要流派山水画家是范宽。范宽与李成虽都为北方流派,但是与李成有很大不同。他的画体现的是壮武的风采,王诜将他与李成比较,称之为“一文一武”。范宽传世的作品有《西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他画山水,强调主峰突出,一一种雄伟峻厚的气势,显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威严感。同时,范宽十分重视具体景物深入细致的刻画,精心经营山坳深溝中的飞瀑流泉和山峦的顶端秘密测测的树木。特别是正面山体以稠密的小笔,皴出膳食巨峰的质与骨。这种皴法便是后人所称的“雨点皴”,稍大一点的被称为“豆瓣皴”。
3董源——江南山水派
与北派两家对峙的便是以董源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董源笔下描绘的是江南景致。米芾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夏山图卷》等便是他的代表作。董源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创造了最能表现江南山石形制的皴法“披麻皴”同时又十分讲究淡墨的渲染,使湖山增强了湿润的感觉。最后还用苔点来丰富表现手法,重重叠叠,使江南的湖光山色增添了郁郁葱葱的感觉。董源的继承者巨然。巨然山水在董源的基础上开创了“长披麻皴”,然后以焦墨点苔。浓点淡皴,更显得气格秀润,墨彩腾发。有北宋三大主要流派的争奇斗艳,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形成耀古开今的局面。
三. 得见真迹
近日与友人一行台北故宫博物院,得见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真迹,兴奋异常,在画前久久呆立不能移步,写下观后感以为记。穿过人群目光所及之处,《溪山行旅图》静静的等着我,走到画前,整张画的尺幅超出我想象,在校时曾借阅过此画二玄社复制品,感觉尺寸相较于原作稍小,可能是因为装裱后扩大了画面外延的缘故吧。高达两米多的巨轴首先吸引目光的是笼罩在整个画面的时间感,穿越千年云烟,避过战祸,几经易手来到我面前,那种厚重感、神秘感不断地吸引你进入画面。整幅作品气势雄强,远景高大的主峰矗立在画面中央,占据整个画面从上到下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中景与近景则被压缩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空间,给观者一种强大的压迫感。由于高山耸立构成三角式构图,同时也给人很强的稳定感。范宽对画面的处理使得观者很容易把视线放在巨大的远山,其最夺目之处,莫过于主峰右侧黝黑细长的瀑布,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从山顶茂密的杂树丛中一直冲入山脚下的烟云之中,优美的线条衬托出主峰与侧峰的轮廓,极为醒目。山腰下云雾留白,拉开前景与远山的距离,凸显远隔之效。作者处理画面神奇之处在于将近景画的昏暗,远景反而明亮,只有山前一条小路如丝带般亮出,凸显了这幅画逆光的视觉效果(大山将阳光遮挡,反射些许亮光照在小径),全幅以方折粗墨线勾勒山体轮廓,在用短促密集如雨点般的皴笔,模拟土石质感,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而且传神。仔细看画面下半部分,山脚下巨石纵横,巨石间隙中有溪水流出,水流湍急,将稍远的两块巨石分隔开来,溪流两侧茂林丛生,密林深处有几座庙宇隐于深山,一幅盛署之景跃然纸上。近处有一队行旅从画面右侧缓慢穿行,时间在流动,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密和伟大的气象,云山深处你仿佛能听到潺潺流和行旅匆匆的脚步。人与自然恪守常态,相处和谐,这也许就是古人的自然观吧。
画芯上方有明代画家董玄宰的题签——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有趣的是董其昌把北这个字写得特别大,仔细想想可能与这幅画的构图有关系,远山高大矗立在画面中央,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压迫感,故董其昌仿照此画的感受而题。这是我个人的猜测罢了。清宫重装采用极为雅致的蓝色且平整异常,从而提升了整个画面的气质。
渐渐走远,在人群之外,端详这张画,一股情绪涌上心头,千年之前范宽也曾站在画前,今日得见辉煌巨作,怎能不感叹生命幸运!时空穿梭,还有太多时间的故事等待后人来评述。
参考文献:
《笔法记》 荆浩 著 王伯敏 注译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3
《宣和画谱》 俞剑华 注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6
《画史》 古原宏伸 中央公论美术出版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