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英语水平也成为了他们在就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在初中阶段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与实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本文中,笔者将就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和构建措施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教学;英语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0-099
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初中英语教学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与实施,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展开深入的思考及分析,旨在能够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初中英语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深化和总结,更是为了学生下一阶段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铺垫。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阶段和七年级阶段已经累积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并且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作为初中,八年级的英语教师需要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有能够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教学完成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才能将他们培养成全方面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所谓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通过实践情境的建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充满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有利于教师将英语的教学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根据目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一点问题,就是在教学中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所谓的限制不仅是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在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的内容上也因为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率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以教学改革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和优化教学方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2 初中英语实践活动课改革策略
2.1 突破教学局限并让英语应用渗透生活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过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和地点的限制,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突破教学的局限性并将英语应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有一定的应用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出贴近生活的并且母语化的英语应用环境。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突破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所谓突破时间限制就是将教学的时间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所谓突破地点限制就是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應该局限于在教室内和校园内。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该是随时随地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打破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上的限制和形式上的限制。打破内容上的限制,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打破形式上的限制,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英语的教学形式。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内外的英语知识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将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内容与英文电影或者英文歌曲相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教师自身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形式。初中英语教师作为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领路人和学生学习的榜样,需要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和综合教学水平。除此以外,在英语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投入其中。例如,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成为角色扮演的一员。通过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还能够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3 结束语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通过突破教学的局限性和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来提高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珍.略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动力机制——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 视 角[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6):51-52.
[2]张维.探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构与实施[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9):103.
[3]倪凤琴.体验,让生命更精彩!——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与思考[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1):57-59.
关键词:初中教学;英语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0-099
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初中英语教学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与实施,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展开深入的思考及分析,旨在能够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 初中英语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深化和总结,更是为了学生下一阶段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和铺垫。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阶段和七年级阶段已经累积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并且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的。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作为初中,八年级的英语教师需要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只有能够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教学完成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才能将他们培养成全方面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所谓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通过实践情境的建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充满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有利于教师将英语的教学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根据目前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一点问题,就是在教学中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所谓的限制不仅是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在教学的形式和教学的内容上也因为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为了能够有效提高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率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以教学改革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和优化教学方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2 初中英语实践活动课改革策略
2.1 突破教学局限并让英语应用渗透生活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过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受到了时间的限制和地点的限制,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和效率,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突破教学的局限性并将英语应用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有一定的应用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出贴近生活的并且母语化的英语应用环境。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突破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所谓突破时间限制就是将教学的时间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而所谓突破地点限制就是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應该局限于在教室内和校园内。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应该是随时随地并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打破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上的限制和形式上的限制。打破内容上的限制,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打破形式上的限制,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英语的教学形式。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内外的英语知识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将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内容与英文电影或者英文歌曲相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教师自身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形式。初中英语教师作为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领路人和学生学习的榜样,需要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实践能力和综合教学水平。除此以外,在英语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投入其中。例如,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成为角色扮演的一员。通过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还能够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3 结束语
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通过突破教学的局限性和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来提高初中英语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珍.略论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动力机制——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 视 角[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6):51-52.
[2]张维.探索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构与实施[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9):103.
[3]倪凤琴.体验,让生命更精彩!——初中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与思考[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1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