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良性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7824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同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出现的环境危机、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一样,目前我国的文化生态系统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协调各类文化之间的矛盾,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乃至和谐社会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良性文化生态;和谐文化;文化创新
  良性文化生态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发展状态,它包括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总体认识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它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我国,构建良性文化生态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和谐文化,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使多元文化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发展状态。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各类积极因素的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以及文化自身的发展。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和”而存异的社会,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对不同意见和不同群体利益的认可,和谐社会也是有矛盾、有冲突、有差异的。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矛盾和冲突越多,就越需要社会整合。这种整合的过程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建设良性文化生态的过程。
  良性文化生态能够正视文化差异,不仅可以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而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化解文化冲突,而且可以通过妥善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类文化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团结、有利于凝聚人心的社会价值认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以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统一的意志,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观点和方法,是积淀在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就是该民族文化的存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千百磨难而屹立不倒,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深厚的民族精神传承。文化生态建设把我国文化置身于世界文化生态的大环境中,能使我们充分挖掘凝聚在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处的东西,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不断促进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要留住传统的民间艺术,就要守住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构建良性文化生态,能够使民族文化传承的链条息息相通。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还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进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现代化也需要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文化生态建设,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可以使民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富有活力的生长点,从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三、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就像自然界需要多样性的生物物种一样,人类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多样性的文化种类。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
  因此,我们要构建良性文化生态,注重保护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以和谐的思想、科学发展的理念协调各种文化之间、文化产业事业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一方面,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对多样性的文化作品仔细甄别,能够摒弃各种不健康的娱乐文化,使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得到净化,形成有利于生态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正确处理社会效益、文化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大力倡导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创造出蕴含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形成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的生动局面。例如:通过创作像《闯关东》那样凝聚着敢于同磨难和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进取精神,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勇于奋斗的拚搏精神,无畏陈规陋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以及扶危济困、宽容大度的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作品,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从而使文化生态呈现良性互动,使文化发展呈现良性循环,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J].学术探索,2002(4).
  作者简介:赵言国(1983— ),男,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其他文献
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人们有着健康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把适当的优秀大众文化作品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的。如流行歌曲这种大众文化资源,人们在它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歌手深情的演绎中,不仅可以洞察社会的流行趋势,也可以从中挖掘出一定的文化底蕴。  中学生是心智正在成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听歌时己经有了自己的解读模式,越是打动他们的歌曲,他们的体验越是真切深刻,只是他们没想到表达,
期刊
一、案例描述  6月30日下午,一学期的工作在忙忙碌碌中很快就结束了,学期总结会议结束时,我说欢迎教师到办公室和我谈心。没想到我前脚进办公室,负责保健工作的张老师就跟了进来,弱弱地问:“张园长,我下学期能不能带班?”我一下愣住了。早几天刚召开过保健会议,下学期有个保健工作大检查,刚想给她压担子,却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带班,什么意思?压力大?害怕?我脑子里立马跳出这些字眼儿。我问她:“怎么了?”于是她
期刊
摘 要:尊重是幼儿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时的第一策略。教师应该理解、体谅祖辈家长的难处,学会换位思考,真诚地、实事求是地告知他们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祖辈家长的存在,尊重他们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祖辈沟通;尊重;策略  家园合作良好局面的形成基于家园双方成功的沟通。目前,相当一部分祖辈家长担负起了接送甚至抚育孙辈的责任。相应地,他们与幼儿教师接触的频率也在逐渐提高。每当幼儿园举行
期刊
学校工会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如何激发工会活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时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基层学校的工会工作者,只有时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主动作为,不断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工会真正成为教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才能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广大教职工的认可。  一、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不断
期刊
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为此,我校秉承“启智博能,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立足学校、兼顾家庭、着眼社会、创出特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旋律,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精研细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结点问题,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工作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期刊
摘 要: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我国农村小学不少,农村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课堂教学效果和从农村出生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农村教师礼仪修养十分重要。只有加强农村教师礼仪修养,才有利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育效果的好坏。  关键词:农村教师;礼仪修养;探析  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高低,是决定教
期刊
摘 要: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教育者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关键词:跳跃;德育工作;教育方式  一首悠扬的乐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呢?通过日常学习和自身工作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一、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
期刊
图书馆资料人员是我国教育科学文化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自身工作的需要,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述加强对图书馆资料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建设的重要性、图书馆资料人员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如何加强图书馆资料人员的敬业修养。  一、加强敬业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从图书馆的性质作用来看,提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待解决的大课题。学校图书馆是学校
期刊
摘 要:人的行为和意识,不是直接从自觉开始的,而是从不自觉开始的,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是不知不觉地发生的,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性是从自发性发展而来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品质正体现出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  关键词:沂蒙精神;主体性;自发性;自觉性  沂蒙人民并不是一开始就自发地选择跟着共产党走。他们有过迷茫,有过困惑。只有在与党深入接触,认识到党的性质、宗旨以后,沂蒙人民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