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目标成为课堂的“导航仪”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L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教学目标:“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如何制订?有些老师认为只需根据《参考教案》或《教师教学用书》抄写一遍。这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就形同虚设。其实,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师领会“课标”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过程。经历上述过程后教学目标自然就会“装”在教师心中,从而驾轻就熟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程“导航”。
  1.从解读“课标”和“教材”中来
  (1)目标的细化。虽然“课标”已明确提出了学段目标,每个学段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也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教学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如,“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提出“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目标。这里的“具体情境”指数量之间的相并、相差、份总、倍数等关系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会用”则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线索,分三段编写,即只有一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个运算符号的字母式。前两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和掌握写法为主,第三段主要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由于学生以往认识的数都是具体的、确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数是概括的、可变的,因此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教学难点。在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具体目标细化出课时教学目标。
  (2)目标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反映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目标都考虑到。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目标设计也不可能将所有目标面面俱到。因此,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只有通过筛选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谓“软目标”(比如情感与态度)的倾向,使所有的目标都能落到实处;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各个目标之问互相促进;也只有通过筛选和整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尽量达到最大。预设目标时,先要确定基本目标,突出重点目标。因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最基础的目标。在上述基础上再考虑弹性的目标,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弹性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有一两个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级“简单数据整理”为例,一位老师首先设计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知道原始数据与数据整理的含义、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会看简单的统计图表、明确条形图的意义、会填写统计表、能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等,其中课堂的重点目标是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其他目标,如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体验统计图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信息意识、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标为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经筛选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课时教学目标:“初步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体验统计表的简洁明了和条形图的形象直观。”
  2.从分析“学情”中来
  教学内容是相同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学时既要研究班级学生整体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兴趣、态度、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设定课时教学目标。如教学“可爱的校园”之前,多数学生已在幼儿园或生活中接触过数数,很多学生会数100以内的数,甚至会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但如果与物体对应,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难。许多学生观察物体时会不够全面,同一种物体,只关注局部、忽视整体,致使同种物体数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养观察的能力与方法作为重要目标。此外,学生对校园新环境比较好奇,会说一些与数学无关的话,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关注课堂学习。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学会数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并做到手口一致,学会1个1个数,鼓励2个2个数,几个几个数,通过数一数实际场景中的具体物体,培养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看图、数数,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美丽,同学之间的友好,以及数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你到哪里去?”
  
  有些老师根本没领会制订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认为把教学目标写进备课或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学目标似“航标”,它必须为教学活动“引航”。假如教学没有目标,就会虚无飘渺、偏离“航向”,最终只能“跟着感觉走”,从而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因此,将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作为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准绳。首先,教学内容要恰当地体现目标。如低年级“认图形”教学时,有的老师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作为教学内容就显然不符合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全面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既要安排认识时、分的内容,又要安排体验l小时和1分钟有多久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目标要求。最后,教学内容要准确地体现教学目标。如“旋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与特征”。一位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设计了让学生玩风车的活动,显然这是与目标无关的内容。
  2.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活动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就好比“路标”和“路”的关系,有路标而没有路,路标则是空洞的口号;反之,有路没有路标,行走之人将迷失方向。因此,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学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如,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剪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动画演示蚂蚁绕树叶行走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拓宽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目标:“你该怎么去?”
  
  1.在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由此可见,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切勿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或出现“贴标签”的现象。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中请全班算对的同学给自己贴上智慧星,一位同学没有动手贴星,而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说:“我发现有位同学没贴星,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吗?”这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计算730 280时,百位上没有加从十位进上来的1。”教师亲切地说:“改过来了吗?”当学生回答“改过来了”后,教师兴奋地征求全班同学意见:“××同学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给他贴智慧星吗?”学生齐说:“同意”。这一巧妙的处理既突出了“双基”教学目标,又凸显出情感、态度的渗透。
  2.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达成
  教学目标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因此,教学时常常把一个主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在实现子目标的基础上再实现主目标。如教学“3的倍数”时,为了达成让学生“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分层设置了目标:先得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再得到“3的倍数,它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经进一步验证,最后归纳出“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在动态生成中灵活调适
  目标不等于结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通过师生生命互动而提高生命质量的动态过程,生命主体的丰富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性增加了预设目标在落实过程中的变数。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与应变性,使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结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移”时,发现课堂的生成已超过课前预设水平。于是,她适当拓宽了教学目标,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练习中通过一个圆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两次平移”“整体平移”和“单个平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最后还通过让学生欣赏由平移形成的图案让他们体会和感悟到图形变换的数学美。
其他文献
有心栽花花不开  上午第二节上课铃声一响,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今天要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前,我认真地批阅了学生的预习本,也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记录了下来,并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学生预习得很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也卓有成效。不一会儿,检查预习这一环节的目标很快达成,随即进入品读文本的环节。  师:课前预习中很多同学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
根据化石的垂向分布探索生物进化发展的规律;研究地质时期海洋环境及其演化,这就是李国彪的工作。这些年,李国彪几乎走遍了青藏高原,在他的足迹背后,是他对地层古生物及古海洋的熱爱与执着……高原上的探寻者  中国地质大学,对于这个地方,李国彪再熟悉不过了,在这里,他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夯实了地层古生物学的科研基础。在这期间,他获得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排名第一)、湖北省优秀博士学
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讲”教学正在我市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变得更有生命力。课堂上时刻闪动着灵动的火花,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被充分点燃,教师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学讲”这份放手所特有的美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积极的姿态,提高了学生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语文的阅读课
近年来,经典诵读之风吹遍全国中小学校,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多数语文老师都在名师们的影响下,在教学第一线进行经典诵读的尝试、研究活动。《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道德经》《中庸》《论语》等中华古代经典诗文陆续走进学生的课堂;《飞鸟集》《晨读对韵》《绕口令》《儿歌集》这些中外现代经典诗歌也常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应该说,经典诵读的盛行,给一批喜爱文学的学生带来了福音,也丰厚了广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笔者
李和言,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特种车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传动技术、传动摩擦与设计,主要从事车辆变速系统集成设计、静液驱动系统和离合器摩擦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当前研究集中在离合器摩擦热失稳方面。]999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军用车辆学士学位,2004年获车辆工程博士学位。2009.11-2010.12,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2014.6-2015.1,美国丹佛大学材料
儿童往往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经验和技能。而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有完美的情结,课堂上把学生教得频频点头,无一答错就心满意足。面对答错做错的题时教师就焦躁地大声疾呼:“瞧,这是我反复强调过的重点,还是没听懂。”恨不得将那些错题嚼碎咬烂喂进孩子嘴里。显然,这需要教师建立一种新的错误观。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端正心态,你会发现错误其实是个宝贝。课堂教学中将“错误”进行
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课堂是构建有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能不能有效合作、高效沟通交流是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客观地讲,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主导课堂交流时,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将课堂提问清晰化、条理化、层次化、艺术化,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问答式的交流过程给予学生知识的传输和思路的启迪,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价值所
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性的一门学问。高斯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女王。”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人回味无穷,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个环节都无可挑剔,但是它一定清简而不浅薄,精致而不拘束,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让学生穿行其中,自由生长。  一、让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学数学,其实是学习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习一种思维方法。因此,数学课堂
曾经的语文课堂上,教材即一切,因为它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发展阶段,经过选择、编排好的适用于教学的语文用书,是简化了的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但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课本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现在的课堂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需要拓展出大量的相关阅读,以此“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今世界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首选途径。然而,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含有强放射性、高毒性及较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虽然经过特殊处理和处置,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放射性核素会通过不同介质经土壤、大气等进入生物圈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史克亮的工作就是立足国家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