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

来源 :较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unhui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自近代海权崛起以来,大舰巨炮一度成为海上决胜的霸主。而在世界海军史上的3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铁甲巨炮决战中,后起的日本海军参加的却占了2次之多,因此在战列舰使用上拥有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丰富实战经验。但在太平洋战争中,联合舰队所谓“12战舰”由于使用不当,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仅有4艘火力装甲水平最低的“金刚”级战列舰,反而在广袤的太平洋战场上耀武扬威,并且在强大的美国海军面前一次又一次地绝处逢生,令人刮目相看。同时,“金刚”级战列舰作为日本海军从购买到自制的过渡舰只,在日本造船史和海军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13年金刚的设计图
  
  建造背景
  
  1905年,日本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几乎全歼了俄国舰队,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当日本海军还在舔拭着自己的伤口之时,在地球的另一边,一艘划时代的战舰在英国朴茨茅斯海军造船厂缓缓地滑下了船台,这就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海军时代的战列舰“无畏”(HMS Dreadnought)号。它的出现带来了“全重炮(All big gun)战舰”的全新概念,并标志着“大舰巨炮”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装甲巡洋舰也有了重大的发展,在保持较高航速的基础上,装备了与战列舰相当的巨炮,发展成战列巡洋舰。在这样的情况下,各海军大国纷纷仿造无畏舰,展开了新一轮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中大获全胜,俘获了多艘俄军舰艇从而在数量上弥补了自己的损失。但无畏级战列舰的出现,使得日本海军原有的舰只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过时。在此情形下,日本海军在1907年(明治40年)4月提出:“根据帝国国防方针,海军为使主要假想敌国在远东不敢发动战争,平时必须拥有一支最精锐的舰队,这支舰队通常由8艘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组成。”即所谓的“八·八”舰队。【注1】从此,日本做起了建设大海军的美梦。
  日本海军在忙于组建“八·八”舰队的同时,其战略方针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头号假想敌由俄国转变为美国。无畏舰时代海军的发展是飞跃式的,不久即出现了超越无畏级的主力舰。1909年英国新建造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装备了13.5英寸(343mm)口径的主炮,其威力远远超过了装备12英寸(305mm)口径主炮的无畏舰,世界舆论称之为“超无畏舰”。有鉴于此,1910年,齐藤实海军大臣以组建“八·八舰队”的名义,向内阁提交了扩充海军军备的提案,提案要求在新的“八·八”舰队中以战列巡洋舰取代装甲巡洋舰。内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海军大臣的提案,决定每年拨款1.58亿元(旧日元),一共持续6年用于新的“八·八”舰队造舰计划。同时,英国正计划建造狮级战列巡洋舰(共4艘)。鉴于这种情况,急于追赶世界海军建设的最新潮流的日本海军决定优先建造战列巡洋舰。这样一来,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被放到了首要位置,新舰被命名为“金刚“级,并由英国舰船设计师G.R.瑟斯顿爵士领导设计工作。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英国血统
  
  “金刚”级的建造计划早就获得通过,但“金刚”级从舰身的设计、武器的搭载,到是否由本国制造都引起了日本海军内部极大的争论,因此未能如期开工。考虑到“金刚”号是“大舰巨炮时代”日本的第一艘超无畏级主力舰,而当时日本的造船厂没有建造如此大型高速战舰的经验,因此以引进技术为主要目的,日方决定首舰交由无畏舰的诞生地——英国来建造,并派专家去英国造船厂学习技术,其余三舰则由日本国内的造船厂建造。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先装备14英寸(356mm)大口径主炮的战列巡洋舰。在军令部次长藤井较一中将的积极活动下,日本马上与英国的维克斯-巴罗(Vickers-Barrow)公司签定了建造“金刚”号的合同。
  “金刚”级可以说是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的改良型。英国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是13.5英寸(343mm),而金刚号的14英寸(356mm)主炮则是当时世界上装备在战列巡洋舰上口径最大的舰炮。这种新式舰炮是英国的维克斯公司应日方的要求为日本秘密研制的,为了保密起见这种新式的14英寸主炮却使用“12英寸维克斯Mark J”(J代表日本)的名称,这种新式舰炮不论是射程、火力、射速还是弹布面等方面的性能,都远优于日方自己的“河内”级战列舰所搭载的12英寸舰炮及英国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的13.5英寸(343mm)舰炮。“金刚”号的主炮塔的配置方式也是当时最先进的,“金刚”号的八门主炮全部布置在舰体的中轴线上,四门向前,四门向后。这样不仅各个炮塔的射界俱佳,而且消除了英舰传统的舰体中部Q炮塔炮口风暴对上层建筑的损害。而英国方面也判定如此的火力配置效率极高,这种配置方式日后也被证明确实是战列舰火力配置的主流形式。由于英国海军发现金刚号无论在防护能力和还是火力上均超过“狮”级。于是对“狮”级战列巡洋舰的四号舰“虎”号进行了紧急修改,导致其工期延长了一年半,其主要改进是仿照“金刚”号的炮塔布置形式,将舰体中部的Q炮塔移至第三烟囱和轮机舱之间(习惯上也称为X炮塔),改善了射界并提高了炮塔的防护能力,同时也加厚了水平防护装甲。虽然“虎”号经过了如上的改装,但其战斗力仍然逊于“金刚”号,因此可以说在装备15英寸主炮的大名鼎鼎的皇家海军“胡德”(HMS Hood)号战列巡洋舰出现之前,“金刚”号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为强大的战列巡洋舰。由于“金刚”号后部的两个炮塔相隔较远,所以后来加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就将飞行甲板布置在后面两个炮塔之间,这也成为了“金刚”级的一大特色。从总体上讲,“金刚”号是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的改良型,因此具有典型的英国风格,但由于其优秀的设计,又反过来影响了英国后续战列巡洋舰的建造。
  


  “狮”级战列巡洋舰
  “狮”级是在猎户座级战列舰的基础上减轻了装甲而设计的。其中“狮”号由达文波特海军船厂建造,1909年9月29日开工,1910年8月6日下水。1912年5月完工。“狮”号不仅参加了日德兰海战,而且在此前进行的多格尔沙洲一战中也有她的影子。在这两场战斗中它都作为贝蒂的旗舰。日德兰一役这两艘军舰被敌方击中多枚大口径炮弹,尤其是“狮”号的弹药库几乎爆炸,多亏哈维少校的勇敢才得以保全,后在“不挠”号的拖曳下才得以返回基地。1924年1月31日拆毁。此后皇家海军建造的战列巡洋舰都加强了装甲。
  


  “金刚”号于1911年1月17日正式开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是日本最后一艘向外国订购的主力舰,同年11月5日,由日本人负责驾驶的“金刚”号驶归扶桑,进入日本第一大军港“横须贺港”,12月1日正式编入第一舰队。继“金刚”号之后,“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以其为蓝本,分别由横须贺海军造船厂、户川崎造船厂、菱长崎造船厂承建,于1915年4月19日前全部建成(可见当时日本的造船工业已相当强大)。同年12月13日,三舰同时编入日海军第2舰队第3战队,成了历史上日本的“四大金刚”,并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编队。
  
  从“战巡”到“战列舰”
  
  除了“金刚”级外,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哪级“战列巡洋舰”被改装为“战列舰”了,这是“金刚”级的又一大特色。二战期间,从舰龄、装备等方面看,金刚级均比不上其它级别的新型战列舰。但就是这种老式战舰,在从偷袭珍珠港到莱特湾大海战的一系列作战行动中,无不显示着自身的存在。究其原因,则在于其拥有“战列巡洋舰”与生俱来的优势——速度快和续航能力强。而“金刚”级战列舰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则要归功于日方颇为用心的两次大改装了。
  其实,“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它建成服役之时起,就注意不断地吸收国外同类舰只的长处,特别是一战中英德舰队交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过多次小规模的改装,如提高主炮的仰角、加固装甲、改进舰桥结构、增设防空武器等。而大规模的改装主要有如下两次:
  第一次大的改装从1924年3月开始,至1931年全部结束,改装顺序是“榛名”、“雾岛”、“金刚”,其间按照《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1930年伦敦会议)第一部分第二条的规定,“比睿”号被改成练习舰。由于吸取了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战列巡洋舰装甲防护不足的教训,第一次改装的首要目的是改善防御能力。为了增强舰体水平防御能力,日方在弹药库上增铺了一层101.6毫米厚的装甲钢板,在轮机舱上增铺了一层76.2毫米的钢板。为解决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舷侧外板上或铺设3至4层25.4毫米的钢板,或新增防雷纵壁,同时在外板外侧装备了防雷护体。这种雷防体不仅能够对付鱼雷的攻击,而且可以增加浮力,防止改装后吃水增大。在外观上,“金刚”级原本使用的英式三脚桅舰桥被日本战列舰特有的樯楼式舰桥所取代。这样,英式的船体和主炮,加上具有日本特色的樯楼式舰桥,构成了“金刚”号“东西合壁”的独特风格。同时,为了减少排烟逆流对舰桥的影响,最接近舰桥的烟囱被废除,只留下后面的两根烟囱。接着,更换了主锅炉,从而提高了续航能力,但速度比以前略有下降。此外,为了增加主炮炮弹的装载量,扩建了弹药库。同时新设飞机库,搭载14式、5式水上侦察飞机。从1931年6月1日起,由于改装之后防御能力增强,速度减慢,“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正式成为堂堂正正的战列舰。
  第二次大的改装工程的首舰仍然为“榛名”号,改装于1933年8月开始,翌年9月完工。此次改装的最大目的是提高航速和续航能力。为此“榛名”号更换了主机,新发动机组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3600马力,这样可使战舰的速度达到30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燃油装载量,使之达到6670吨,续航距离达到10000海里(18节)。与此同时,舰尾加长了7.4米,这对增加储备浮力和提高航速有明显的效果。此外,上层建筑也作了若干改进,前桅楼顶部新设了基线为3米(后改为10米)的双重测距仪,在前烟囱四周设置了探照灯塔。新设后部舰桥建筑,设置了射击方位瞄准仪、线为4.5米的测距仪等--如此一来,即使前桅楼在战时被毁,后部舰桥还可作为预备指挥所。第二次大改装后,“金刚”级主炮的最大仰角可抬至43度,最大射程增至35450米,副炮最大仰角为30度,最大射程19500米。为了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金刚”级还撤除了鱼雷发射管,增强了对空火力,装备了防毒,应急排水等设备。舰载机改为90式二型水上侦察机,共3架。
  继“榛名”号之后,“雾岛”号、“金刚”号也进行了内容大致相同的改装,至1936年11月全部结束。“比睿”号改成练习舰后,未进行第一次改装,但从1936年11月开始,进行了一次性大改,至1940年初完工。新改装的“比睿”由于大量使用“大和”级战舰的实验设备,因而导致“比睿”的排水量大幅增加,舰型也和另外三艘“金刚”级有所不同。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改装之后,“金刚”级战列舰面目一新,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高速战列舰。
  但是,“金刚”级战列舰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战舰,改装之后虽说速度快火力强,但是其防御能力的依然薄弱而且它致命的缺点--垂直防御能力不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胡德”号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日后的“丹麦海峡”之战证明,这个问题对于“胡德”号这样的战列巡洋舰来说是致命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人还是比保守的英国人做的要好一些,毕竟他们对原舰体进行了最大潜力的挖掘,并已经接近了战列舰的标准,而满足于最大最美的“胡德”号最终吞下了恶果。
  


  金刚舰主副炮特写
  英14英寸维克斯Mark J主炮数据
  口径 356mm(14吋)
  身管 16.47m(648.5吋)——45倍口径
  重量 86吨
  射速 2发每分
  初 速 度 775 m/s
  弹丸重量(穿甲弹) 673.5kg(1485磅)
  药室寿命 90发
  身管寿命 250~280发
  射程 35450m——仰角43度,穿甲弹
  


  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后的“雾岛”号战列舰(1931年左右)
  


  “榛名”号舰桥特写(此时的“榛名”尚未进行现代化改装,其舰桥仍保持英式三脚桅式
  


  全速行驶的金刚号
  


  准备现代化改装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1929年)
  


  “金刚”号舰体中部特写,注意其一号烟囱上的挡板,作用是减少排烟逆流对舰桥的影响。
  


  “金刚”号战列巡洋舰侧后方,可以清楚看到英式三角后桅杆特写(1929年)
  


  最成功的战例——炮击瓜岛
  
  中途岛战败后,伺机复仇的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决定把战略重点从中太平洋转至南太平洋,以求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联系,山本则亲率旗舰“大和”开赴特鲁克。为掩护日军攻占莫尔兹比港,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了机场,希望把它变成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美军获得这一情报后非常震惊,认为必须在日军修完机场之前夺取该地。因为谁在作战中使用这个机场,谁就将赢得主动。
  1942年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强行登陆,一举攻占了日本工兵部队历尽艰辛修建而成的飞机场。为纪念在中途岛海战中壮烈牺牲的享德森少校,美军将机场命名为享德森机场,供美军飞机使用。
  对于日军来说,自己千辛万苦建成的机场一旦为敌所用,则无异于自掘坟墓。更令日本恼怒的是,只要机场一天在美军的控制之中,就拥有了附近海域的制空权,这对日本军队的舰队就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瓜岛享德森机场成了日本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就一天不得安宁。因此,8、9两个月中,日本陆军“一木支队“和“川口支队”多次对瓜岛发起冲击,但岛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并非如日军先前所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日军久攻不克。进入10月之后,双方对该岛的争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由于美军对享德森机场的修复速度极快,所以就算日军多次出动轰炸机攻击,效果也不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制定了一个炮击享德森机场以掩护15日在瓜岛登陆的计划。日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此时他没有想到在1943年4月18日击落自己座机的p38战斗机恰恰是从享德森机场起飞的)对该计划十分重视,并决定由第3战队的“金刚”、榛名”号战列舰于10月13日夜执行。
  为了在此次行动中彻底摧毁机场,“金刚”舰上搭载了新式对地用的燃烧弹──三式弹和专门对付跑道的一式弹,而榛名则搭载了较为陈旧的零式弹和一式弹出击。10月11日凌晨,“金刚”、“榛名”号战列舰从特鲁克出发,在栗田健男海军中将的率领下急驰瓜岛。编队由轻巡洋舰“五十铃”号和第二水雷战队的9艘驱逐舰担任警戒任务。同时为确保炮击作战的成功,日军于13日白天两次出动岸基航空兵空袭瓜岛,并在瓜岛海域上空巡逻掩护,巡逻中发现伦内尔岛西南70海里有美军航母编队活动,在图拉吉岛西北190海里有美军的战列舰编队,日军判断炮击编队进入铁底湾很可能遭到阻击,因此炮击编队到达佛罗里达岛时就已做好鱼雷攻击准备。山本还命令航母编队南下,以应付美军的航母编队,潜艇部队在敌舰队可能的拦截航向上展开。
  途中,编队曾被美军侦察机发现,但侥幸未遭到任何攻击,13日20时,炮击编队进到萨沃岛以北,半小时后,看到埃斯帕恩斯角的灯标,航速减到18节,从萨沃岛南水道进入铁底湾。这一夜没有月光,海上伸手不见五指,正如原先估计的那样,岛上重要场所灯火通明,编队以灯光为目标,开抵预定地点,13日22时38分,“五十铃”和“金刚”、“榛名”舰上的水上侦察机,各挂载一发夜战专用的大型照明弹升空,炮击开始前2分钟,水上侦察机在享德森机场上空投下了3发照明弹,把机场照得如同白昼,一下子把享德森机场从黑暗中托了出来。23时37分,“金刚”号射出第一发炮弹以曳光弹标示弹着点,一分半钟之后,“榛名”号的巨炮也开始喷射火焰。与此同时,隐蔽在机场西南方一座山头上的弹着点观察员和巡弋在空中的水上侦察机按计划进行弹着点观测,并不断把弹着点数据传送到“金刚”号的指挥塔。
  “金刚”、“榛名”号的14英寸(356mm)巨炮时而交替射击,时而齐射,巨大的炮弹发出刺耳的呼啸声,准确无误地倾泻到机场上。美军排列整齐的轰炸机、雷机和战斗机被巨大的气浪所掀起。弹药库、库连连爆炸,火焰冲天而起,美军设在隆格角的127毫米岸炮还击,因日舰位于射击死角而毫无作为。图拉吉岛的美军鱼雷快艇出击迎战,被日军的驱逐舰击退,没有取得战果。“金刚”、榛名”两舰航向正东,以18节的航速边走边打,至机场海域射击死角时停止射击,接着调转舰首,开始西行射击。14日零点58分,舰队接到停止射击的命令,遂改航向为正北,撤出战斗。
  此次炮击共历时1个小时20分钟,其间“金刚”发射了104发三式弹、331发一式弹及27发副炮的零式弹,而“榛名”则发射了188发的零式弹、294发的一式弹,由于猛烈的攻击,整个享德森机场陷入了一片火海,四分之三的SBD和所有的TBF战机都被炸毁,41名飞行员被炸死,其中第141侦察/轰炸机中队包括中队长、作战官和行政官在内的五名指挥官被炸死在同一个帐篷。机场指挥塔被炸塌,钢板跑道被炸成一堆废铁。8架B-17也有3架完蛋,航空油料和弹药、粮食等补给品也被烧去大半,使得享德森机场连续数日无法使用,机场轰炸机主跑道被摧毁,只有战斗机跑道勉强可以起飞,加上前天中午,日军轰炸机炸中“亨德森”机场贮存的5,000加仑汽油,储存的航空汽油几乎全被烧毁,美军的飞行员只好用虹吸管从已毁坏的飞机油箱里吸出每一滴油,集中起来才能保证剩下的飞机还能起飞作战。《瓜岛之战》的作者塞缪尔·格利菲斯在书中感慨地写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么一个小目标(指亨德森机场)遭受如此密集的大口径重炮轰击在二战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瓜岛上的日陆军第17军司令部还特别发出了“巨炮1000门匹敌,我等欣喜雀跃”的电文感谢海军。日军编队在此役中发毫未损,大获全胜。笔者认为,这次炮击战斗也成为了金刚级战列舰在其二十多年服役生涯之中最为成功的一个战例。
  


  从小山上拍摄的享德森机场全景
  


  高速航行的“榛名”号
  


  1942年10月11日的驶往瓜岛的“金刚”号
  


  威力巨大的356毫米主炮
  


  “榛名”号炮击亨德森机场模型,比例为1:700
  


  金刚号性能诸元表
  舰名: 金刚
  竣工时间:1913年 8月16日
  服役时间:1913年12月 1日
  沉没时间: 1944年11月21日
  建造地:英国维克斯公司
  标准排水量:31720吨
  全长:222米
  最大宽度: 31.02米
  最高航速:30节
  续航力:9800海里(18节)
  主机输出功率:136000马力
  主炮:14英寸(356mm)主炮8门
  副炮:6英寸(152mm)副炮14门
  防空炮:5英寸(127mm)高角炮8门
   25mm高射炮若干
  舰载机:3架水上侦察机
  


  第一次现代化改装后的“金刚”号战列舰
  


  各舰舰史
  
  金刚(Kongo)
  “金刚”号于1913年8月16日在英国维克斯造船厂完工,是日本最后一艘向外国订购的主力舰,也是日本第一艘的超无畏级主力舰。1923年4月16日日本裕仁皇太子乘“金刚”号抵达台湾基隆港,由北到南视察旅行12天,借此巩固其殖民统治。这位从日本来的太子,日后登基为昭和天皇,是唯一到过台湾的皇帝。“金刚”号也与台湾结怨,最后命丧台湾海峡。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金刚”和“榛名”两舰被编入南遣舰队,用于对付英国的远东舰队和支援日军在东南亚的作战。不过同样部署在东南亚的“九六式陆攻”先轰掉了英国远东舰队的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使“金刚”和“榛名”两舰没有获得参战的机会;而第七战队和第三战队的重巡洋舰又在印度尼西亚方面打遍天下几无敌手,因此实际上金刚级战列舰在这段时间内是很悠闲的。只有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金刚”和“比叡”编入了进藤信竹中将所率领的“阿留申群岛攻略部队”,并轻松攻占了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稍稍露了一下脸。但由于战局的逆转,此两岛也在1943年被美军重新夺回(此两岛也以美国在战争期间唯一丢失过的国土而被载入史册)。 而“金刚”号在1942年10月13日夜晚用舰炮轰炸瓜岛的享德森机场的战斗,则成为了其服役生涯之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最不可磨灭的一战(祥见上文,在此不再复述)。
  1944年6月,美国第五舰队(以第58特混舰队的航母为核心)开始进攻塞班岛,日军发动了“阿号”作战,双方爆发了“马里亚纳”海战(由于日方飞行员技术拙劣,此战被美军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比赛”),其结果是联合舰队最精锐的第一机动部队的旗舰“大凤”号航母被潜艇击沉,“翔鹤”和“飞鹰”也被击沉,其它幸运的航母也被打成重伤。日本航母战力再次严重受损,当时“金刚”编入栗田健男海军中将所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三战队(金刚、榛名),担任护卫任务,但并未取得任何战果。
  1944年10月,美军进攻菲律宾,日本也在同时发动了“捷一号作战”,双方爆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莱特湾海战”。由于此时日军的航母兵力已经基本上损失殆尽,而战列舰兵力相对完好,因此以战舰“大和”、“武藏”、“长门”、“金刚”、“榛名”、“扶桑”、“山城”等为主力的第二舰队奉命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兵分两路冒险突入“莱特湾”(国内也有翻译为“雷伊泰湾”的),对正在登陆的美军部队进行致命的舰炮攻击。虽然第二舰队内部反对的声音不断,不过栗田健男海军中将力排众议,舰队终于在22日出航前往“莱特湾”。当然,这支舰队的命运极其悲壮,23日凌晨,栗田中将的旗舰“爱宕”号以及重巡洋舰“高雄”、“摩耶”三舰相续被美军潜艇攻击,“爱宕”和“摩耶”沉没、“高雄”则失去战斗能力。栗田中将不得不换乘“大和”号(对于此前因资格不够而不能以“大和”作为旗舰的栗田来说,这也许可算作是因祸得福吧),以该舰作为舰队的旗舰。24日白天,栗田中将所率领的部队在西布延海遭到美军第三舰队舰载机的凶猛攻击,重巡“妙高”受重创退出战斗、巨型战舰“武藏”遭集中攻击而沉没,其余舰只除了驱逐舰“雪风”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当晚,由西村中将率领的舰队在“苏利高”海峡被美军第七舰队的军舰集中攻击,除驱逐舰“时雨”外的所有舰只全部沉没。
  日军捷一号计划成败的关键是将哈尔西的第38特混舰队吸引离开莱特湾,担当这一重任的是小泽治三郎中将的机动舰队,昔日联合舰队的中坚机动舰队,现在仅存4艘航空母舰,2艘航空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共搭载舰载机116架。其实力已一落千丈,只得沦为诱敌的鱼饵。但是小泽以战沉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其余大都重伤,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成功诱使哈尔西主力舰队北上,为栗田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尤其不容易的是把这支“自杀舰队”中的大部分军舰安全带回。不过在24日晚间趁机通过圣贝纳迪诺海峡的栗田舰队,在25日上午于萨马尔岛外海遭遇美军第七舰队的护航航母舰队,这本是一次唾手可得的胜利,突入莱特湾的第二舰队本可以一举将这点儿美军的看家部队和近百艘已没有军舰保护的运输舰和登陆舰击溃,但由于美军第七舰队护航航母舰队的殊死抵抗和栗田的错误判断,日军仅仅是对护航航母舰队进行了猎杀,“金刚”用自身的主炮和其他日舰一道击沉了美军护航航母“甘比亚湾号”(Gambier Bay),【注2】“甘比亚湾号”也是在大战中唯一一艘被舰炮击沉的美国航母。
  随着栗田舰队的北撤,戏剧性的萨马岛海战也随之结束。在这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战斗中,美军被击沉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被击伤4艘护航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而向着所谓美军航母的位置驶去第二舰队遭到美军回援战机的空袭,由于是从舰载机的最大航程起飞,出动的飞机都携带副油箱,并受载重量的限制只能带轻量级炸弹而不能带鱼雷或重磅炸弹。所以攻击未能给日军造成更大损失,“金刚”号战列舰被多枚近失弹炸伤,右舷出现长15米宽3厘米的裂缝,燃油舱进水,燃油外泄,右推进轴变形。“榛名”号战列舰也被近失弹炸伤锅炉舱。在“莱特湾”海战大败后,由于菲律宾面临失守的危险,因此第二舰队的幸存舰只只好从文莱经由台湾海峡撤回日本本土。1944年11月21日夜间,当第二舰队航至台湾海峡北部时,被美军潜艇“海狮”号(SS-315)发现并跟踪。当时海面上正刮着东北季风,浪涛汹涌且能见度不佳,因此第二舰队并没有发现这艘潜艇而继续航行。2时56分时,“海狮”号离“金刚”号2700米时占据有利阵位,艇长一声令下,6枚鱼雷成扇面奔向庞大的黑影。轰隆两声巨响传来,鱼雷命中“金刚”号,一枚命中舰首,一枚命中中部。“金刚”号死期来临了,腰部开了个大洞,海水涌了进去。大火又引起弹药库的爆炸,烈火冲上天去,映红了半边天,接着又引爆油舱,爆炸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接着,舰体开始下沉,不久即翻船沉没,地点是基隆以北70海里处。由于风大浪急,救助工作无法进行,结果,只有237人侥幸生还,其余约有1250人葬身鱼腹。而第三战队司令铃木义尾中将选择了与舰共亡 。
  


  刚建成的“冈比亚湾”号
  
  “甘比亚湾“号护航航母
  随着战局的发展,美国总统罗斯福强调要多造护航航空母舰。为此,海事委员会提出了批量生产的方案,凭借美国工业的强大实力,只一年时间,美国船厂便造出了50艘护航航空母舰,并命名为卡萨布兰卡级。
  本级舰全部由在华盛顿州Vancouver的Henry J. Kaiser公司和波特兰的Oregon S.B. 公司建造。在设计上比博格级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弥补了在恶劣天气状况里起降飞机困难的缺点。其中“阿德默勒尔蒂群岛”号和“布干维尔”号各自只用了76天就建造完成,显示了美国工业的巨大潜力,鬼子知道了恐怕要吐血不止。
  护航航空母舰除护航外,还时常担负运输任务。
  


  英勇的“甘比亚湾”号
  


  “冈比亚湾”号遭到日舰集中攻击,白圈处为日军重巡洋舰“筑摩”号
  


  “刚比亚湾”号中弹沉没
  


  1950年改装后的海狮号潜艇
  
  “雪风”号驱逐舰
  
  日本“雪风”号驱逐舰可谓是二战中日军最幸运的军舰,被称为“不死鸟”。“雪风”号是阳炎级的8号舰,1938年8月开工,次年3月24日下水并被命名,40年1月20号竣工入役。
  开战后,雪风号在第三舰队第四突击部队,参加了攻击菲律宾吕宋岛、援拉蒙湾登陆作战、领苏拉威西岛、腊巴亚海海战(泗水海战)、途岛海战等行动。之后,“雪风”号又干起了航空母舰护卫舰的行当,先是“翔鹤”、“瑞鹤”号,接着护送“飞鹰”号回日本修理,然后又是护卫修理完毕了的“瑞凤”号在特鲁克附近行动。1943年3月,雪风号又作为新几内亚输送部队的护航舰进入俾斯麦海,结果连续数日的空袭使日军损失驱逐舰“白雪”、“朝潮”、“时津风”“荒潮”和运输舰7艘,人员伤亡巨大,但是幸运的“雪风”号和它搭载的一个步兵大队没有受到任何损失。随后“雪风”号参加了菲律宾海海战和莱特湾海战,被配属于第10战队,每次它的僚舰都被击沉,“雪风”号就一直忙于防空作战和打捞他的僚舰上的幸存人员(“雪风”号干得最多的事情不是对敌作战而是捞自己人!)
  也许是迷信的缘故,该舰特有的运气已经被上面所重视,它被调去担当战列舰部队第3战队的护卫舰,但所跟的主子算是都碰上了扫帚星,1944年11月21日,在回国的路上途经台湾海峡的时候,它所护卫的“金刚”号战列舰被美军“海狮”号潜艇击沉,回到日本后被重新分配给“信浓”号,于是1944年11月29日,“信浓”号的处女航还没结束就又被美国人用潜艇干掉了!1945年4月7日,“雪风”号加入到为联合舰队捞最后一点面子的“大和”号自杀攻击(菊水作战)出击舰队的行列中,结果众所周知,“雪风”号依然是虎口脱险、损伤甚微。大战最后的日子里,雪风后虽是历经磨难,但仍是安然无恙,直到8月15日战争结束。
  1947年7月6日,作为日本赔偿舰第1艘的“雪风”号在长浦港出发驶向上海,正式移交后,雪风号被命名“丹阳”号,编号DD-12,加入中华民国海军。一度担任海军旗舰。“丹阳”号在1966年11月16日退役,停留海军官校小港码头做练习舰用,直到1971年才拆毁。“丹阳”号除役时日本方面曾表达强烈意愿希望能买回做纪念舰,但被台湾方面拒绝。至此,“雪风”号结束了它富有戏剧性的罪恶征程。
  


  不死鸟“雪风”号
  


  雪风号线图
  


  雪风号后的丹阳
  


  蒋介石校阅丹阳舰,可见舰尾的日制炮塔。
  


  比睿(Hiei)
  “比睿”号作为“金刚”级的二号舰在日本造舰史上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是第一艘在日本建造的超无畏级主力舰,从“比睿”之后的所有日本军舰就全为本国建造了,而不再有外购舰,这足以证明日本海军的造舰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比睿”的诞生地为横须贺海军造船厂,1914年8月4日完工,不过可能是对自身技术信心不足,“比叡”仍然延用了“金刚”的设计,只是为了减少排烟逆流的问题,“比睿”的烟囱后移了一点。 1930年9月,根据当时伦敦裁军条约的规定,必须要将日本当时的10艘主力舰(“金刚”级4艘、“扶桑”级2艘、“伊势”级2艘、“长门”级2艘))中的一艘改为训练战舰,不然军舰就必须被拆除。由于当时考虑到防御力较差且舰龄较大的“金刚”级价值较低,因此决定在“金刚级”战列舰中选出一艘出任训练战舰。当时“榛名”和“雾岛”刚刚改装完毕,选用这两艘似乎过于可惜,而“金刚”当时改装作业也快要结束,因此决定由改装进度较为落后的“比叡”出任训练战舰。有鉴于此,“比睿”的舷侧装甲带被完全拆除,四号主炮塔和部分武装也被拆除,锅炉的数量也大幅减少,经过以上改装后,“比睿”仅剩下三座主炮、装甲的船身和18节的航速,很难再担任第一线战舰的任务了,因此从第一线上退下来而成为专门的训练战舰,不过“比睿”因为改装后舰内空间大增,居住环境较其它舰只大为改善,因此在之后多次“观舰式”和“演习”时都担任日本天皇的座舰,因此在联合舰队中也算得上是颇受“宠爱”的军舰了。
  1934年,由于日美关系紧张,加上日本预计伦敦裁军条约即将废止,因此又重新将“比睿”号武装成和“金刚”级性能相同的高速战列舰。
  在开战之初,“比睿”和“雾岛”同属于机动部队的护卫舰只,并伴随航母部队空袭了珍珠港,之后转入第一舰队,因此在中途岛海战时和“金刚”同属于进藤信竹中将的“阿留申群岛攻略部队”,而不是突击“中途岛”的南云中将的机动部队。“中途岛”战败后,“比睿”又重新编入了第三舰队,和“雾岛”一起担任航母部队的护卫舰只,并先后参加了第二次所罗门海战(美军称之为所罗门群岛以东海域海战)和南太平洋海战(美军称之为圣克鲁斯群岛海战),未取得任何战果。
  1942年秋,日本海军趁夜派出以重巡洋舰为核心的高速舰队炮轰了亨德森机场,以减轻美机的空中攻击。但由于重巡上的203mm口径主炮威力不够,且美军对享德森机场的修复速度极快,所以炮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日方决定派出装有356mm口径主炮的“金刚”级战列舰再次炮轰亨德森机场。11月12日,由“比睿”和“雾岛”领军的高速舰队由特鲁克出发,前往炮轰亨德森机场。午夜时分,这支舰队在沙伏岛附近海域,遭遇了由卡拉汉少将和史科特少将率领的由两艘重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组成刚从瓜岛结束运补作业的美军舰队,12日23点30分,美国卡拉汉舰队中巡洋舰海伦娜号依靠新型雷达发现14海里外的日军舰队,可惜卡拉汉没有抓住机会(他的旗舰旧金山号没好用的雷达)。二十三时五十分,双方舰队完全靠拢,开始了大混战,基本无秩序可言。双方一打照面,二话不说马上开火,在长达三小时的混战中,美军卡拉汉少将和史科特少将战死,“亚特兰大”号被击沉而受伤的“朱诺”号巡洋舰也在次日被伊-26用鱼雷击沉于拖带中,700多舰员最后生还14人,大多都阵亡或葬身鱼腹,其中包括依阿华州滑铁卢镇托马斯·沙利文夫妇的五个儿子,美国海军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特意颁布条令,规定同一家族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艘军舰上服役。日军驱逐舰“晓”和“夕立”也遭击沉。此战日军虽然取胜,但是“比睿”由于遭到集中攻击,主舵中弹损坏无法操作,陷入了无法航行的状态,在14日上午受到美军“企业”号航母的舰载机攻击,约20枚的炸弹和鱼雷击中了这艘已经被重创的军舰,随即引发大量进水并导致“比睿”失去动力(虽受到如此重创,仍然保持不沉,可见日方对“金刚”级的改装是很成功的,这也足以让日方的工程师们脸上有光),于14日下午1时5分舰长西田正雄大佐下令打开舰底通海阀自沉。根据美军的战史,这也是二战期间美军击沉的第一艘战列舰。
  


  “比睿”号线图(1942年)
  


  榛 名
  
  榛名(Haruna)
  日方一改过去主力舰只能由海军造船厂建造的常态,决定“榛名”和“雾岛”两舰都由民用造船厂来建造,因此神户川崎造船厂和三菱长崎造船厂两间造船厂为了争夺日本造船业的头把交椅,同时也为了赢得将来海军方面更多的订单,展开了激烈的造舰竞赛,这也是日本军方希望看到的局面,在造船厂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原来就是日本军方的本意。双方不断加快建造的速度,因此两舰虽然隔一天开工,但却在同一天完成。“榛名”号于1915年4月19日完工于神户川崎造船厂。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金刚”和“榛名”两舰被编入南遣舰队,以便用于对付英国的远东舰队和支援日军在东南亚的作战。由于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出色表现,实际上“榛名”战列舰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 而她在1942年10月13日夜晚用舰炮轰炸瓜岛的享德森机场的战斗,则成为了其服役生涯之中在太平洋战争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战(详见上文)。
  1944年6月, “榛名”号编入栗田中将所指挥的第二舰队第三战队(“金刚、榛名”),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担任护卫任务,但并未取得战果。
  1944年10月,美军进攻菲律宾,“榛名”号随第二舰队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参加了著名的“莱特湾海战”,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值得一提的是“榛名”在此战之中同“金刚”和“大和”一道合力击沉了美军“甘比尔湾”号护航航母(祥见上文“金刚”舰史)。
  莱特湾海战后,所有能够活动的主力舰都回到了日本(“金刚”号在归途中被击沉),从此“榛名”和其他残存日舰一样龟缩在港内,不敢出战。1945年3月19日,美军首次空袭吴港,当时“榛名”就停泊在吴港中,只好一面紧急启航一面用舰上炮火还击,在空袭中,“榛名”竟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很快就被修复了,不过英美两国的舰队在7月24日和7月28日再次攻击吴港时,“榛名”就没那么幸运了,它受到了盟军舰载机的凶猛攻击,虽然“榛名”号再次启航并还击,不过仍然被命中多达20枚炸弹,并导致大量进水,不久便斜着身子搁浅在吴港附近的江田岛小永海岸边,最后在1945年11月20日正式除役,并在随后被浮起后解体,从此“榛名”号被大卸八块,肢解成一堆废钢烂铁。
  


  战后由美国拍摄“榛名”号战列舰的沉没情况
  


  1931年状态的“榛名”号,刚完成现代化改装,这幅照片是日本政府在1935年公布的
  


  躲避盟军空袭的“榛名”号
  


  “榛名”号终究难逃一劫
  


  雾岛(Kirishima)
  在开战初期,“比睿”和“雾岛”属于机动部队的护卫舰,并随航母部队空袭珍珠港、尔文港和印度洋等地,并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在中途岛战败后,“雾岛”编入了重建的第三舰队,和“比睿”一起担任航母部队的护卫舰,并先后参加了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和南太平洋海战。
  1942年11月12日,由“比睿”和“雾岛”领军的高速舰队由特鲁克出发,前往炮轰亨德森机场。14日凌晨2点左右,这支舰队在沙伏岛附近海域,遭遇美军舰队,双方展开遭遇战,并互有损失(祥见上文“比睿”舰史,),此战日军虽然取胜,但是损失了“比睿”。14日晚间,已经损失了战舰“比睿”、驱逐舰“晓”和“夕立”的日本舰队,由于没有完成炮轰瓜岛的任务,决定再次回头炮轰瓜岛,反而二度遇上美国舰队。这次则是由美军强大的新式战舰“华盛顿”号和“南达科他”号领军的舰队向日军舰队发起挑战,虽然“雾岛”和余下的舰只很快就让4艘美军驱逐舰沉没,“雾岛”还多次击中了“南达科他”号,使得“南达科他”号因重创过于接近日本战列舰的队列,险些被击沉。但是在黑夜中一直辨认目标的北卡罗来纳级“华盛顿”号战列舰挽救了“南达科他”号,发现了正打的火热的“雾岛”号,黑暗中在火控雷达的引导下,用舰上的406mm口径主炮准确且凶猛的攻击着“雾岛”,“雾岛”号全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挨了九发406毫米炮弹和四十多发127毫米炮弹,舵机失灵,主机也停止了运转,虽然成功脱离,但最后在15日凌晨3点28分自沉于沙伏岛附近。
  从这次战役可以看出,尽管美军占绝对优势,但日军夜战能力精湛,打的有板有眼,差点就创造了击沉“南达科他”的奇迹,的确让人刮目相看,这也表明日本在战列舰建造和运用上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1940年的“雾岛”号
  


  


  组图:雾岛号于1938年10月进驻中国厦门港
  


  改装前的“雾岛”号,可以很清楚看到其英式的三角主桅
  


  美国海军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1939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也是美国海军目前为止倒数第二级战列舰(衣阿华级的前一级)。这一级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美国二战期间战列舰兵力的中坚。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基础上改进而成,共造4艘。南达科他号(BB-57)42年3月服役;印第安那号(BB-58)42年4月服役;麻萨诸塞号(BB-59)42年5月12服役;阿拉巴马号(BB-60)42年8月服役。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战争中多用为防空力量和对岸火力支援使用,只有南达科他号在1942年11月14日夜参加过炮战。当时,它与华盛顿号战列舰一起和日海军“雾岛”号战列舰编队遭遇并进行了20分钟炮战。结果南达科他号损伤严重,进厂大修62天,换掉一门主炮。战后1947年该级舰开始退役,编入预备役。1962年至1965年四舰相继报废处理。
  


  空中俯拍奔向战场的“南达科他”号
  


  正在进行紧急修理的“南达科他号”
  


  Southdakota1945
  
  “华盛顿”号战列舰
  
  “华盛顿”号战列舰属“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1937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是二战前用于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战列舰的第一级战列舰,该级舰一共两艘,分别为BB-55“北卡罗来纳”号和BB-56“华盛顿”号。早在1929年,美国海军就开始考虑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建造战列舰的问题。美国海军先后于1931年、1933年和1934年就拟建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1935——1936年,又先后制订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不过,这些设计在当时仍受制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后来的伦敦海军条约的有关规定。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始建时,世界上一些主要海军国家都先后卷入了军备竞赛的热潮,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实际上已成为一纸空文,未能得到全面遵守“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建成后的标准排水量为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4800吨(1945年为46700吨)。舰长(全长)222米,水线长217.5米;最大舰宽33米,水线宽31.85米;平均吃水9.635米,最大吃水10.82米。舰员编制:设计人数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1945年实际人数为2339人(其中军官144人,士兵2195人)。
  


  1942年“华盛顿”号驶离纽约港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华盛顿”号
  


  Woshington1944
  
  结 语
  
  
  1853年,经济落后、长期闭关锁国的日本在美国海军准将佩里所率舰队的逼迫下打开了自己的国门,60多年后,这个当年饱受“黑船”惊吓的国家,通过埋头向西方学习,由从西方购买军舰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制造军舰,其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日本也由一个倍受欺凌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列强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用批判的态度去研究和吸取。当然这一切也是在日本国民“如果是为了海军的话……”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完成的(回顾历史,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在当时的日本,竟然连小学生都要为海军的造舰计划捐款)。但另一方面,明治维新之后逐渐强盛的日本,之所以倾举国之力,建立一只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强大海军(仅次于美、英),无非是为了满足其独霸亚洲、争霸世界的野心。日本幻想依靠包括金刚级在内的强大舰队使自己的野心得以实现,其狂妄而幼稚的心态又着实可笑。“金刚”级战列舰作为日本造船业从购买到自制的过渡舰只,在日本造船史和海军史上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其精良的装备与壮丽的外观顾盼自雄近三十年。虽然金刚级凭借其速度和续航力上的优势,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海战,侥幸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但正如所有非正义的战争终究要失败一样,它和它所属的日本海军最终都无法逃脱舰沉人亡的应有下场。
  然而令人不无担忧的是,今天日本的海上自卫队似乎又走上了一百年前旧日本海军的老路,值得注意的是,其装备了“宙斯盾”系统、在亚洲首屈一指的防空型驱逐舰“恰好”也叫作“金刚”级,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这仅仅是个巧合。笔者衷心地希望读者在欣赏“金刚”级同时,不要忘记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和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不要坐视包括“金刚”级在内的日本新“八·八”、“九·十”舰队逞凶大洋的时代再度来临。
  


  日本人难以忘怀的金刚
  


  新“金刚”装备了宙斯盾防空系统,同样傲视亚洲
  


  “比睿”号直升机驱逐舰
  


  “榛名”号直升机驱逐舰
  
  各舰舰名趣谈
  
  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海军的命名方式一样,日本海军也使用该国的省(州)、河、山等地名为其军舰取名了。 日本的战列舰舰名一般取自日本历史性的“省名”,如“大和”是日本最古老的奈良京城所在地的省名(当然,“大和”也是日本古代的国名),还有六艘战列舰也采用日本的省名取名:他们分别是“山城”、“伊势”、“日向”、“长门”、“陆奥”和“武藏”。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战舰“扶桑”之名是古代日本国的美称(日本自己建造的第一艘超无畏战列舰,命以“扶桑”之名以表示重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大和”的命名上);另外本文介绍金刚级战列舰也属于例外,“金刚”、“比睿”、“榛名”及“雾岛”四舰就皆以山取名。这是因为此四舰原系战列巡洋舰,按照日本军舰的命名规则,巡洋舰皆应以日本的名山取名,虽然1931年改装为战列舰,但仍然保持原名。
  
  现对“金刚”级战列舰各舰舰名由来考证如下:
  1号舰“金刚”(Kongo):原来是战列巡洋舰,所以用日本的名山取名。“金刚山”,是大阪及奈良境内的金刚山地区的最高峰,海拔1125米。其上有著名武将“楠木正成”的“千早城”和“赤阪城”的遗址。
  2号舰“比叡”(Hiei):“比睿山”是京都地区最著名的山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灵峰,而受到敬崇,这一片连山的中心是四明狱(海拔839米)和大比叡(海拔848米)。四明狱山顶有比叡山顶游乐园;大比叡山顶位于再往东走的比叡县境内。除延历寺、游乐园和道路之外的地方,全为原始森林,其中有许多珍希的猿 、鸟、昆虫等,也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植物、矿物。一些原始森林为琵琶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整座山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保护地。
  3号舰“榛名”(Haruna) :“榛名山”,是群马县中部的休眠火山,“榛名山”同“赤城山”(另一艘“战巡”的舰名,后被改装为航母),“妙义山”共称为所谓的“上毛三山”。被喻为“榛名富士”的中央休眠火山海拔1391米,火山口形成的天然湖为“榛名湖”,景色甚为壮观。
  4号舰“雾岛”(Kirishima):九州地区的“雾岛山”位居日本列岛的西南端,该地区天高海蓝、候温暖。分布着由亚热带植物覆盖的大隅半岛和阿苏山、雾岛山、仙岳等雄壮的休眠火山。
  


其他文献
江丙坤登陆、连战登陆、宋楚瑜登陆……无疑,这是一个中国台湾各政党不断登陆的时代,亦是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培植和酝酿良性氛围不可多得的时代。风生水起的“登陆时代”里,两岸盈盈一水间的“和”风在掀起一角“春暖花开”的同时,台湾岛内那池政治生态亦渐被吹皱,波澜漾起。未来的憧憬或悬念,或许正孕育在当下每一个细节以及各方对细节的把握上。    风生水起的“登陆时代”    2005年5月6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登
期刊
序言    在吴宇森导演的电影《风语者》中,我们看到了美军中的印第安战士,忠诚而勇猛地履行着士兵的职责,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他们的先祖却在距他们1个世纪以前,同样的为美利坚——这个后来的祖国,贡献着智慧、勇敢和生命。而那又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哪?  北美大陆最早的主人,是以彪悍善战而著称的各个印第安部落。居住在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阿帕奇族则是他们中的精英。在19世纪后半期,白人外来户带来
期刊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军事评论家就开始提出“谁将是二十一世纪初的经典战斗机”的命题,在2005年即将来临时,我们看到各国的主力战斗机还是上个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前的经典战斗机。于是一个专门针对各国正在研制的战斗机的命题又提出来了,“谁将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年代的经典战斗机”,而这回,着重于评价战斗机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预测。  这次评价不包括印度HAL的LCA战斗机,因为该型战斗机不可能进入全球市场(笔
期刊
——郑和之后的晚明帝国与世界    1524年至1527年,葡萄牙人在双屿港上建造了千余座房屋,设立了市政厅、教堂、医院、慈善堂,居民3000余人,其中葡萄牙人1200人,其余1800余人为各国的天主教徒。由于中国的海禁,当时的远东贸易主要以走私为主, 双屿港自然成为了中国海盗与西方殖民者的贸易乐土。他们主要的贸易对象是日本,据说每年在这里的交易额达到了300万葡萄牙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的贸易是以
期刊
朝鲜半岛历来是大国利益交会和纷争之处,被形象的称为“鲸鱼群中的一只虾米”。从古代历史角度,历史学家喜欢把朝鲜半岛称作是夹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略缓冲,日本人则把朝鲜半岛视为登陆中国的最便捷的跳板,后来的美国人则把朝鲜半岛视作“冷战”包围圈的东线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冷战已经结束十多年后,朝鲜半岛的冷战特征、对抗体系仍然难以马上消解,但明显已经开始式微。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国家,韩国正在试图借着国力
期刊
1855年2月7日,当时的沙皇俄国同日本签署了《俄日友好条约》,同时,双方还以和平的方式划定了两国的边界。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日本的交战,直到150年后的今天,俄日两国一直没有签订和平条约。由于俄日两国之间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问题,两国的政治关系一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并因此影响到了经贸关系。俄日两国关系目前的这种非敌非友的状态,归根结底是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这给两国政治和经贸的发展都
期刊
二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针对日军实施反攻的首个目标是保尔内。保尔内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岛(新几内亚岛),是日军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前沿基地。作为西南太平洋的最高军事长官,麦克阿瑟将军希望美军能够迅速而且不付出大的代价就可以夺取保尔内。毕竟,西南太平洋战区情报头子查尔斯·威洛比准将已经在行动前向麦克阿瑟打包票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日军试图对盟军的行动作出猛烈的抵抗”。  此时已经溃不成军的日军只是在位于保尔
期刊
欧罗巴的重装甲神话之  帝国斜阳(下)    诺曼底地区的浴血搏杀还历历在目,侥幸逃过一劫的第503重装甲营的将士们灰头土脸地撤回(不客气地说是逃回)德国本土之后便马上被调至该营的“诞生地”——帕德尔伯恩。补充和重建工作很快便陆续展开,从第500重装甲营(主要用于补充及训练)抽调来的作战人员在短短数日之内便悉数抵达。其中也不乏久经沙场的“老手”东线的“王牌”坦克手, 瓦格纳少尉刚报到便被任命为第3
期刊
引言:    1982年6月9日下午14点14分,叙利亚19个导弹连齐射,像当年一样,以色列飞机在火龙面前纷纷折腰。当叙利亚士兵兴致冲冲的赶往坠机地点的时候,却发现一架架无人机的残骸,几十分钟后,19个叙利亚导弹连就不复存在了。这次战斗的头号功臣就是以色列的“猛犬”无人机,它不但成功地发现了叙利亚的导弹阵地的方位,而且更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加装雷达反射器)引诱叙利亚雷达开机,从而使有人作战飞机在极短
期刊
德意志民族,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但是他却一直不停的做着一个梦,一个挥之不去的大国梦,一个挥之不去的富强梦。这个梦,德意志民族做了千年之久,这个梦是如此悲惨和不幸,每一个德意志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流下了鲜血和眼泪,但是梦终究会有尽头。当菲特烈大帝领导的普鲁士在耶拿会战中发出震天胜利的欢呼,震醒了整个德意志民族,而普鲁士则成了德意志民族的核心和精神灵魂的源泉。这个没有生命的木偶突然有了灵魂,他现在睡眼朦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