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绘画中的“人”与人文精神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i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从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去考察,以“人”为表现对象,并由此形成的文化诉求,会构成一个庞大的、不断绵延的艺术史谱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当时,一条主要的发展路径,是来源于现实主义内部的裂变,即“红光亮”“高大全”的宏大叙事被以“伤痕”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取代。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开启了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对抗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普通人进入了绘画的描述中。
  对于那些看惯了歌颂伟人、英雄、宣传政治神话作品的观众而言,《西藏组画》将观看从形而上的政治世界拉回到日常的现实之中。而罗中立的《父亲》的意义,也在于恢复了人们日常性的观看,因为,在过去的绘画中,人们是不可能看到一位用画伟人的尺幅所描绘的农民的。1982年前后,罗中立创作了《故乡组画》。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翻门槛”“吹渣渣”等日常化的、片段的生活场景开始出现,这也意味着,普通人的生活与存在状态也同时具有了进入绘画的合法性。
  如果说1980年代初的作品饱含着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那么,伴随着“新潮美术”的兴起,“个人表现”与“大灵魂”则成为了大多数艺术家的追求。一方面是来源于现实生存的焦虑;另一方面是追求思想解放,渴望启蒙,而这一脉络的艺术家普遍受到了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譬如,以张培力的《今晚没有爵士乐》、耿建翌的《第二状态》为代表,传递出一种冷漠、异化、疏离的存在感。在張晓刚、毛旭辉、夏小万等艺术家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直觉”和“生命意志”的强调,而且对“梦”与“潜意识”十分推崇。同样,在“北方艺术群体”的艺术家中,王广义、舒群等则希望通过西方哲学中关于宗教的形而上意义的讨论,如基督教中的崇高与悲剧意识,去言说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实际上,不管是“生命流”还是“理性绘画”,不管是“大灵魂”还是强调“自我表现”,“新潮美术”的目标,是希望将此前“乡土时期”有限的社会批判发展成为广泛、多元的文化批判,而对“人”“人的存在”的表现,核心的文化诉求是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实现个人思想上的解放。
  然而,随着1990年代初“新生代”和“玩世现实主义”的出现,从艺术思潮的转变上看,“新潮时期”的“人文主义”逐渐被“人本主义”所取代。90年代初的社会学转向,使得艺术家逐渐远离了在形而上学领域所展开的追问,相反,不得不面对真切的生活现场。于是,在刘小东、朝戈、赵半狄等“新生代”的艺术家作品中,我们看到,艺术家所画的是身边的朋友,以及日常的生活片断,它们显得波澜不惊,除了有些无聊外,也看不出作品有任何明确的意义指向。以方力钧、刘炜为代表的“玩世现实主义”同样关注的是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新生代”所不同的是,赋予了作品以调侃、戏拟、反讽的意味。
  当然,“人本主义”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文化取向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譬如,在曾浩、忻海洲、刘庆和等艺术家的作品中,让人感受到的是都市生活带来的异化。在曾梵志、石冲以及更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尹朝阳、谢南星、韦嘉等人的作品中,让人无法回避的是一种源于肉身与心灵的双重伤害。苏新平、忻东旺、段建伟等艺术家的作品在1990年代中后期呈现出一个新的维度,那就是对当下底层社会的关注。以喻红、刘虹、刘曼文等艺术家为代表,则从性别、身份的角度去描绘、剖析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与个人的生存状态。
  1978年以来,以“人道”“人文”“人本”为主旨,为中国当代绘画构筑了一条重要的文化价值尺度。如果说1978年以前的绘画世界是属于伟人、英雄、工农兵的话,那么,1978年之后,在反思与祛魅的过程中,这个世界开始回归现实,走向日常,而平凡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存在、肉身化的经验,在绘画的表达中也都有了存在的合法性。
其他文献
所谓艺术基金,其实是以集资的方式投资特定区块的艺术品,一般来说具有三年或以上的闭锁期,利用每一件艺术品不同的特性与市场性进行长短线的配置,以期降低买卖风险,提高投资报酬率。它具有完整的结构体,除基金本身由专业艺术经理人团队进行操盘与买卖,所购买的艺术品委由托管单位管理,募集资金到艺术品的买卖也皆在法律单位的监督与会计单位的查核下进行。投资者对于投资的艺术品仅拥有权利,不拥有艺术品实体。  从井喷到
期刊
6月28日,由安信信托与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强强携手,联合设立的“安信信托+ART021扶持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发布会在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人们对于艺术往往停留在“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印象中,而一旦有金融类的企业介入,则难免会令人们稍稍迟疑一下,毕竟金融代表着商业,若是将艺术商品化,那么人们一直以来所崇尚的这片心灵的净土,该安放在何处呢?  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安信信托股份有限
期刊
这是一位生活在当代,却与先贤“热络神交”的著名学者兼书画家。  他在国学修养、美术史论、美术教育、书画创作、书画鉴定、艺术收藏方面均有突出造诣,被评论界称为“通人”。前不久韩天衡美术馆为他举办了“海上长风”翰墨萃真个展,通过欣赏他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对这位“时代的艺术大儒”,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叫徐建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多部,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也感佩他学问上
期刊
在高手林立、名家辈出的书画领域,徐建融是一位学识渊博、书画精通的学者型画家,他精于史论研究,又兼长书画创作,有评论称他是“通人”,是“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在采访前期查阅资料时,我们原本担心他身上会有艺术家惯有的“傲气”,但在见面落座后发现:一切都是我们多虑了。徐先生学富五车,却不摆架子,用一口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耐心地回答每个问题,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你们辛苦了”,言语中的真诚毋庸置疑。
期刊
由本地年度最有趣的设计联合展“晒上海”和传世珐琅携手推出的展览“老饕”是一个结合传统珐琅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展览,以景泰蓝为材料,联合各个领域的一线设计师,在寻常的餐具中注入了精致高雅的气息。  关注电影讯息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张艺谋的最新大作《长城》,先不论电影好坏,大家一定对里影片中的大反派饕餮印象深刻。传说中它是龙的九个孩子之一,是古代的神兽,传说中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并且十分贪吃,
期刊
2016年6月24日,拉什·穆勒在中国的首个展览——“纸间现实 拉什·穆勒最爱的书”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全新创意延伸空间psD开幕,这场关于书籍的展览是由他本人亲自策展的,展出了他的100本经典的出版物,这些书籍皆可供观众在场翻阅与欣赏,让纸间的设计游走在指尖。  拉什·穆勒1955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8岁开始一直居住于瑞士。他曾在美国和荷兰学习平面设计,之后于1982年回到瑞士并在巴登成立工作
期刊
认识徐建融教授,有十来年了;知道他,当然更早。他被评论界誉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大儒”。然而,若想解读他和他的艺术成长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徐先生是搞学问的,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已经出版著作一百多部,是上海滩的传奇人物。虽说著作多为美术史论类、书画鉴赏类、传统文化类,但对通常的读者而言,想读深读透,是颇有难度的。我读过一些徐先生著作,体会到徐先生在学问上,博大而精深。  我欣赏过徐先生的书画,更
期刊
2016年7月9日,玉衡艺术中心推出群展“风水·墨变—— 中国笔墨的误读与再生”。此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了了策展,呈现了王劼音、余友涵、郑在东、陈心懋、蒋奇谷、陈九、余启平、何赛邦、邬一名、倪有鱼十位艺术家近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本次群展以“风水·墨变”为名。“风水”来自悠久神秘的中国远古时代,是中国人对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期刊
2016年的5月和6月,春拍正酣,《中国摄影报》却邀集中国摄影圈的一众活跃人士,几度用较大的版面热火朝天地讨论“原作”概念。这件事在笔者看来特别值得关注:首先因为其事出有因——中国摄影圈长期以来忽视了“原作”的重要性,而原作恰恰是摄影收藏的起点;同时,这场讨论也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摄影收藏市场复苏在即,正处于行情的起跳点。  导火索之“原作100”  《中国摄影报》就摄影“原作”发起大讨论十分罕见,
期刊
知道你们一定都翘首以待叔来说一说尤伦斯要卖 UCCA 这件事情。从喜欢披马甲的 66 号公路君爆出消息来到发公开声明落下实锤,也就一天时间,妥妥的头条…… 说实话,UCCA 虽然因为外资背景,注册成了公司,但确实一直做着非营利机构的事情。这样的机构应该怎么个估值和卖法,叔还真是觉得有点新鲜,得继续关注,说不定以后就成了我国艺术圈的经典案例。  UCCA 的背后公司  叔先带你们看看 UCCA 的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