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距今31年前的事,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
  1980年5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通栏发表了一篇本报消息,肩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主题是: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州举行
  副题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等同志乘专机前来迎接,刘杰、赵文甫同志随机前往护送。
  我和刘志章同志参加了这次全程采访。周淑丽同志拍摄了照片。
  1980年5月13日上午10点整,一架银白色的三叉戟专机从北京飞来,在郑州机场徐徐降落。机舱门开启后,一位头发灰白、身穿蓝色干部服、黑布鞋、神情庄重带着悲伤,但仍很坚毅的女同志走出机舱,站在舷梯上。她看了看舷梯前面站着的一排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深深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缓缓地走下扶梯。这就是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同志。随之,中央派来的王首道、刘澜涛同志和随从人员以及少奇同志的儿女刘爱琴、刘平平、刘亭亭、刘源先后走下了飞机。少奇同志的儿女都穿着朴素的蓝色制服,神情严肃、满面哀思。中央派来迎接刘少奇同志骨灰的代表团在中州宾馆住下后,听说王光美同志下午要到开封去看少奇同志被“四人帮”关押并在那里去世的囚禁遗址,新闻单位的记者和省里部分工作人员就提前出发,12点半前先赶到开封恭候。
  下午3点,省委领导赵文甫陪同王光美同志一家,乘一辆大面包车来到开封东郊的火葬场。一下车,在当地人员的引领下,王光美同志就急急忙忙地穿过院场走向火化室,她和子女们看了看火化的炉子,围着火化炉走了一圈,然后问起当时少奇同志火化的情景,接着又到骨灰存放室问少奇同志的骨灰存放在哪里。这个骨灰存放处一进门,中间是一排骨灰盒架子,在中间的一排正中有一个空格格,上面写着“刘少奇同志存放过骨灰处”。王光美同志一家人在这个空格架子下照了几张照片,正待要走时,她忽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忙问火葬场的工作人员,“1969年当时少奇同志的骨灰就是放在这里的吗?”她的儿女们也问:“那时,他的骨灰不会放在这个位置上吧?”火葬场的人员这才支支吾吾地说:“原先不是在这个地方,原来放骨灰的房子已改作他用了。”王光美同志说:“那我们再去看看原来的地方吧!”工作人员领着我们穿过院里的空场,走到另一排房子前停下。这是一间会议室似的屋子,是原先存放骨灰之处。刘少奇同志的骨灰盒是放在墙边的一个角落上的,骨灰盒编号“123”号。王光美同志看了当时的火化登记卡和骨灰存放单,火化单上登记的姓名是“刘卫黄”;职业一栏填写的是“无业”;并冒称死者亲属刘源签了名……王光美同志和子女都含着泪一一看了这张表格,又找了当时负责火化的两个老工人了解现场情况。老工人说他们当晚得到通知,说有一名烈性传染病人要连夜火化。平日,火化都是在白天,那天夜里说是有“特殊情况”,只准留下两个工人。深夜12点多,从一辆吉普车上抬下来一具遗体,小腿和脚伸露在外面,被送进了火化场。这两位工人也不知死者是谁,只知道是一位军人交的火葬费和办的登记手续。后来我们从采访中得知,1969年10月17日根据林彪“一号手令”,林彪“四人帮”将正身患重病的刘少奇同志强行秘密送到开封“特别监护”,不到一个月,11月12日早上6点45分,少奇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两个小时后,医院“抢救”人员才赶到现场……
  离开了东郊火葬场,我们跟随王光美同志一家人驱车来到开封市北土街10号一所四面围墙高大、电网密布的院子。这个严严实实的楼房,据说过去曾是一个银行的金库。院中有一个小天井,在一层并排的三间屋子里,靠左边是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间,房中只有一张单人木床,两把木椅子,一张长条桌,一个挂吊针药瓶用的金属架子——这就是少奇同志被押送到开封后直到病逝的囚室。中间的那间屋子地上有一盘电炉,是给少奇同志做饭的地方。右边的一间房子是监护人员住的。王光美同志踏进少奇同志住过的那间屋子,一眼就看见那张空荡荡的木床上的两个枕头,那是刘少奇同志在这里留下的唯一遗物。她抱起枕头泪如泉涌,悲伤至极;平平、亭亭、源源、爱琴都围抱着枕头,一家人扑到床边大声痛哭起来,令人十分心酸,在场的同志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平平和亭亭扒开了白枕套,露出了里面军绿带些黄色的橡皮枕芯,齐声喊:“这是爸爸的!”“是爸爸的!”这就是少奇同志从北京带来的唯一留存的遗物了。后来听王光美同志说,这两个枕头是西哈努克送给少奇的,一个做枕头,一个是少奇同志右肩痛时用来垫手臂的。人去物存,怎不叫人泪如泉涌?在孩子们围着痛哭时,王光美同志叫孩子们要坚强,可她自己又是多么悲伤啊!出了这间屋子,王光美同志又去看了停放少奇同志遗体的那个由铁栏杆围住的小金库。光美同志问道,当时有几个看守?开封的同志说,当时上面派来两个男护士,两个女护士轮值,还有一名军队的处长。王光美同志说:不要怪他们,不能怪他们,都是受骗的啊!迫害刘少奇的是林彪和“四人帮”!
  离开那个天井小院,我们一同到一个会议室休息喝水,这时,开封市一位秘书长把刘少奇同志1958年视察开封时的一幅大照片送给王光美同志,并说:开封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接过照片说:“少奇同志和河南人民关系是很密切的,他多次来过河南,到过开封和许多地方。”这时,我忙把口袋中的一张当天的《河南日报》取出来,双手送给王光美同志看,因为当日的报上正好发表了一大篇《河南人民深切怀念刘少奇同志》的文章,王光美同志把报纸展开看了看,随后连同照片一起交给了她的女儿,并和我握了手,说了声“谢谢”,又和同来的几位记者一一握手。她说:“你们都是记者吧?今天看到的可以做资料,今天的活动还有明天的活动,报道时要送审。”她随后又问:院子里的人除了新闻记者,是否还有机关干部?市里的同志说下午市里有报告会(实际上是为了把大批人支开),就这,院子里的人还是不少,王光美同志和大家一一握手,并走出大门外。这时,街上已围满了人,王光美同志在大门外的台阶上,向大家举起了双手,人们立即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拥过来,王光美同志连连向大家挥手、鞠躬,工作人员立即把王光美同志及家人领回院子里面,然后上了大巴车。5点多,车队离开开封返郑。
  5月14日下午1点,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了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仪式在哀乐声中开始,与会的1500多名各界人士胸戴白花、臂佩黑纱,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少奇同志的遗像致敬默哀。大会由省委书记刘杰同志主持,戴苏理同志致辞。随后,王光美同志在会上讲了话。王光美说:
  “亲爱的同志们:
  “来河南两天,特别是参加了今天的大会,亲眼看到同志们深切怀念少奇同志,我们非常感动。你们的心意代表了河南人民对少奇同志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少奇同志是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的。
  “在民主革命时期,少奇同志两次到河南工作,与河南人民同艰苦、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河南人民得到了少奇同志的帮助,少奇同志也在河南得到了锻炼。他第一次讲述共产党员修养的报告,就是在河南作的。
  “解放后,少奇同志十多次来河南,他非常关心河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河南人民的奋斗精神一直鼓舞着少奇同志。
  “党中央为少奇同志平反昭雪,不仅是为少奇同志本人恢复了名誉,为一切受株连的同志们彻底平了反,也讲出了全国人民的心里话。
  “一年多来,我接到河南工人、农民、干部、学生的许多来信,表示对少奇同志的深切怀念。最近还收到一封开封来信,说‘我们一直想念少奇同志,没想到他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我们把少奇同志的骨灰接走了,但是,少奇同志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他将永远跟同志们在一起,跟河南人民在一起!”
  哀乐声中,省委负责同志把少奇同志的骨灰盒捧交王光美同志,王光美同志哀伤地把脸紧紧贴在骨灰盒上,这一刻,摄影记者拍下了这一难忘的画面。下午两点,刘源双手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和全家人一起走出了人民会堂,登上了灵车。灵车沿金水大道徐徐向机场开去,恭候在沿途的干部群众有一万多人,心情万分沉痛地向少奇同志的灵车致敬哀悼,依依惜别。下午3点,迎接少奇同志骨灰的专机从祭城机场起飞,省委负责同志刘杰、赵文甫陪同王光美同志一家人和中央代表团的成员一起护送去北京。
  刘少奇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残酷迫害致死,是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随着几十年时间的推移,“文化大革命”的内幕一层层揭开,人们现在可以看得更清楚了,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啊!“文化大革命”十年,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灾难,迫害死了多少民族的精英,耽误了全国人民宝贵的十年时光!(其影响又何止十年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场灾难作出了正确的结论,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少奇同志彻底平反昭雪。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迈向了改革开放的新的里程。但对于历史的经验教训,仍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后人认真地反思、深思!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加有利于党和国家、人民的未来!
  (作者为河南日报原总编辑)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新闻策划,是一个课题,还是一个问题。    必须承认,新闻策划如今已经成为媒体重要的“常规武器”,大家都用它,天天能见面。经由完美而成功的策划,庞大新闻信息完美整合,发起一连串标的明确的地毯式深度冲击,对于媒体而言,这是一场水银泻地般的新闻酣战,围绕一条具有价值的新闻做大、做强,制造出强烈刺激眼球的轰动效应;对于受众而言,这是一顿满汉全席般的新闻盛宴,一条引人关注的新闻被媒体做深、做透,能够面面俱
期刊
摘要:每年3月召开的两会都是各媒体大展身手的重要场合。对于两会报道的新思路、新形式也层出不穷。综观2011年两会,无论是报道观念还是表达方式、表达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他们”的两会到“咱们”的两会、从“严肃”的两会到“时尚”的两会,以及运用网络日报和微博的形式报道两会,无不显示出媒体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理念。  关键词:两会报道观察 嬗变  观念的嬗变:从“他们”的两会到“咱们”的两会  “两
期刊
2010年,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非“微博”莫属。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人时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表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微博已经从影响个人生活延伸到推动信息传播,甚至社会变革的层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耘耕分析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人有话说的
期刊
知音传媒集团下属10份期刊2份报纸,其中有3份百万报刊(月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报刊):《知音》月发行量达600余万份,《知音漫客》和《新周报》月发行量均超过240万份,而且知音传媒集团下属所有报刊均实现盈利。知音传媒集团的媒介定位策略对期刊界有哪些启示,本文进行了初略分析。  媒介定位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媒介定位的概念,是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定位”理论引申而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营
期刊
20世纪的中国画坛,艺术纯粹性的概念与界限在不断地变化与展开,技术与艺术的提出与建构,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理清艺术与技术的概念对工笔人物画创作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为准确、深刻地认知工笔画传统与创新的方向,把握工笔画未来健康发展的脉搏。    艺术与技术的实质区别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们习惯把文人画称为高雅艺术,把工匠创作的作
期刊
【摘要】现在,国内的人物访谈节目特别是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鲁豫有约》和《非常静距离》同人访谈的同质化现象的研究来分析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危害,并探讨了规避同人访谈内容同质化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物访谈节目;同人访谈;同质化    如今,电视人物访谈节目遍地开花,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频道的名牌人物访谈节目。但目前我国的人物访谈节目
期刊
今年是第十二个记者节,这里发表《范长江与河南》一文,以资纪念。  ——编者  河南确山境内群峰竞高,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921年这里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杨靖宇等共产党人在确山领导了农民暴动和1927年刘店秋收起义。确山竹沟还是中共鄂豫边区委、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抗日名将彭雪枫1937年在竹沟创办《拂晓报》,并率领新四军抗日游击支队开往豫皖敌后战场。  出确山县城
期刊
江苏卫视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狂潮。在《非诚勿扰》火爆荧屏的同时,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安徽卫视等也跟风推出了同类节目,一时间“相亲热”席卷了中国电视荧屏。与相亲节目繁荣相伴而来的还有源源不断的质疑与争论,透过这些纷纷扰扰的话题和争议,我们既应该从中总结和学习相亲节目迅速走红的创新精神和成功经验,同时也应该反思此类节目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成功经
期刊
【摘要】媒体的舆论监督被视为继立法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每一家有良知的媒体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正确地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三种监督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舆论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民基本权利,当家作主地位的延伸。然而,近年来,恶意阻挠媒体监督的事件却屡次曝光。这当中既有
期刊
【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采访中通过记者仔细观察、正确解读并利用非语言信息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沟通,会大大提高采访效率,并能够顺利获得采访结果。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新闻采访;记者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信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非语言传递。在一些特殊、重要的场合及环境中,有时非语言所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