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茹:美人东方来

来源 :一带一路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陈巧茹,川剧演员。1967年生于四川叙永的一个梨园世家,师从川剧名家张光茹。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现任成都市川剧院常务副院长,代表作有《四川好人》《白蛇传》《打饼》《欲海狂潮》《尘埃落定》等。多年来,致力于川剧复兴与传承,先后赴法国、美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交流演出,传播川剧文化。
   陈巧茹是“角儿”,在川剧的“辉煌年代”,她的名字往剧场门口一挂,就是“票”。她在《打神》中扮演焦桂英,唱着“海誓山盟永不渝”;在《白蛇传》中扮演白素贞,唱着“千年修得共枕眠”;在《目连之母》中扮演刘氏四娘,唱着“人鬼清浊谁来分”;在《青春涅檠>中扮演鸣凤,唱着“唯有一死免蹂躏”……
   通过各种角色,陈巧茹体验了不同的人物命运,也认识到"川剧人生”的真正意义一水纱一勒,锣鼓喧鸣,褪去现实束缚,她是一个川剧表达者;走南闯北,交流探索,她一直追寻着川剧与观众的交集点。
   敲开艺术之都大门
   1993年1月88晚,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雷诺·巴胡尔剧场(又称圆点剧场)座无虚席,来自古老东方的川剧《白蛇传》正在火热上演。陈巧茹是这场演出的女主角,先文戏后武戏,白素贞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角色,在她的演绎下有了不同以往的新内涵。而这场跨越千年的浪漫爱情故事,也让浪漫之都的观众与之共振。
   在表演中,陈巧茹优美动听的唱腔伴随着眼花缭乱的特技动作,征服了“世界艺术之都”的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推进,观众席爆发出阵阵掌声,打破了欧洲观众长期以来养成的“演出过程中只欣赏不鼓掌”的传统习惯。
   对白素珍的扮演者陈巧茹,法国《欧洲日报》撰文评价:“她有时是高贵的小姐,有时是活泼俏皮的花旦,有时是摔打跌滚的武旦……她玲珑纤巧的体型,兼具美与力,歌声清亮悦耳,肢体与面部表情是那样的丰富动人。”
   《白蛇传》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因角色复杂多变,时而是青衣,时而是花旦,时而又是武旦,几乎将川剧旦角表演程式用了一个遍,是川剧旦行中的犯工戏。过去一般需要两三个演员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这个角色。较真儿的陈巧茹不服气,相信“一个人也能演好白蛇”。她练身段、练表情、练唱腔,反复磨练角色的一颦一笑,让白素贞有了“灵气”。咬牙啃下的这块“硬骨头”,让陈巧茹成为70多年来,继川剧大师阳友鹤之后,第二个能独自演完这场戏的演员,其演出质量之高,演出场次之多,至今无人能超越。
   “首场演出的成功,让我们川剧团对此次欧洲行有了些底气。”陈巧茹表示。那一次是首次登上国际舞台,惊艳亮相,为她敲开了往后通向国际舞台演出的大门。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过程中,中国地方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能够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使陈巧茹的演出技巧炉火纯青,表演愈发精彩,见识也更加宽广。她说,“要为川剧‘走出去’出力。”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川剧出国门,要怎样才能走得更远?这是陈巧茹以及许多和她一样致力于川剧发展的艺术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0年10月,陈巧茹携演出团队参加第二十二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首次走进埃及,她为当地观众带去了川剧《马克白夫人》,这是成都川剧研究院著名剧作家徐芬根据莎土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改编创作的川剧作品。作品讲述了马克白夫人的一个梦,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马克白夫妇弑君篡位,最后在极度恐惧中死去的心理过程。
   陈巧茹在开罗共和国剧场连演两场,每场45分钟。就是这短短的两场演出,吸引了超过600名观众。一位观众看完演出后发出感慨,“选择改编莎士比亚的名著,我们理解剧情会更容易。
   让国外观众理解中国川剧正是陈巧茹选择《马克白夫人》这出戏的初衷,她说:“尽管语言不通,但中国的化妆造型结合西方的现代派表现手法,在开罗掀起了一股‘中国风’。”
  这一次“洋为中用”的探索,是川剧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对川剧走向海外困局的一次有力对答。川剧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从陈巧茹演绎过的作品来看,有不少“海外元素”的影子。《四川好人》改编自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同名寓言剧;《欲海狂潮》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这些作品,故事情节饱满、人物特色鲜明,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优秀产物。
   国外故事中国化,国外话剧川剧化。陈巧茹和她的团队通过“洋为中用”的方式,让中国地方戏曲站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为海外观众更深入了解东方戏曲打开了一扇窗。
   时尚的跨界与混搭
   川剧有着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贵州及云南部分地区。旧时,泡茶馆、听川剧是最时髦的休闲方式,成都著名的“戏窝子”悦来茶馆、新声剧场以及大街小巷的茶馆,只要有川剧演出,一定是座无虚席。锣一敲,鼓一锤,帮腔一出,台上台下一片热闹景象。
   传统戏剧已经过时了吗?川剧的繁盛只能留在时光里吗?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川剧的陈巧茹不愿看到這样的结果。开微博,用微信,玩快闪,开直播……为了把川剧带到观众中,陈巧茹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玩起了跨界混搭。
   2016年5月,一组照片风靡网络,其中一张照片是陈巧茹身着艳丽的传统戏服,画着精致的妆容,在美国环球影城轻舞水袖。这是陈巧茹与著名川剧演员蔡少波率成都市文艺志愿者赴美国洛杉矶进行的一场主题为“最美成都蜀戏走天下”的川剧快闪秀,为美国观众呈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陈巧茹透露,这场看似简单的快闪秀,前前后后准备了3个月,从音乐制作到服化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在表演中,我们特别注重融入四川地域文化特色。”她希望,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展示川剧的魅力,让更多国内外的年轻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
   陈巧茹十分欣赏京剧演员王珮瑜,认为“王佩瑜能让那么多年轻人喜欢京剧,是她作为京剧人的最大贡献”。在她看来,川剧与京剧以及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可以很时尚。传承与弘扬
   近年来,陈巧茹的身份不断转变,她是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也是中宣部”2017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还是四川省两会代表……
   头衔越多,责任越大。陈巧茹认为,川剧的传承,一方面是培养一批新演员,另一方面是培养一批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如今,她将工作重心放在川剧传承上,先后推出了青春版《白蛇传》、青春版《尘埃落定》、青春版《鸳鸯谱》等一批新编川剧,成规模、成体系地培养川剧人才。
   2016年3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川剧《白蛇传》表演人才班在成都开班,该班旨在通过"以戏带人”的方式,培养出成都市川剧院的第四代白蛇、青蛇,为复排《白蛇传》做准备。经过系统培养,学员中涌现出了李玲琳、林雨佳、虞佳等优秀“苗子”,陈巧茹亲自给这些川剧新生力量授课,悉心指导,她说,“就像张光茹老师手把手教我唱戏一样。”
   除了“以戏带人”的培养方式外,陈巧茹还积极推动川剧进学校。2016年,她参加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走进四川大学讲川剧……不仅在国内讲川剧,还去国外讲。2017年5月27日,陈巧茹应邀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做川剧主题艺术交流,将川剧的种子洒向更远的地方。
   4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融媒体互动戏曲节目《角儿来了》,在成都杜甫草堂开展五一劳动节特辑“中国梦·劳动美”的录制工作,陈巧茹应邀参与录制。镜头中的她笑靥如花,知性优雅,尽情展示川剧人的魅力与风采。6岁学戏,47年过去了。期间,陈巧茹始终坚守,传承川剧、振兴川剧、弘扬川剧,将川剧艺术融进了生命。
   责编:彭纳
其他文献
四月,北半球多数国家都已正式迎来春天,而南半球的国家正在等待寒冬的到来。因为疫情,全球按下了“暂停键”,在静默中等待,等待世界的慢慢复苏。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起了大国责任,努力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于是,我们看到“一带一路”上的大项目稳步推进。1月,中国能建浙江火电牵头总承包建设的印尼爪哇7号2x105万千瓦燃煤发电工程2号机组锅炉吹管成功;4月,“凯歌”号油船在中斯合营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完成卸
期刊
访谈嘉宾: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青阳,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内陆开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上,成渝地区举足轻重。两地将如何强强联手、共同唱好“双城记”,建设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报道》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期刊
在成渝地区的发展历程中,只有重庆、成都两座核心城市的崛起显然是不够的,解决“中部塌陷”问题,是唱好成渝发展“双城记”中不可或缺的一出大戏。怎样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经济圈内中部地区,以及小城镇协同发展?在做大做强重庆、成都两个“极核城市”的同时,如何让更多的中部城市参加进来,成为经济圈的支撑点?这是建设双城经济圈的一大关键。   重庆   永川:产城景融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   201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传染病的种类和传播速度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全球性问题,必然会促进全球性合作。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果断采取的一系列抗疫举措,为世界争取到宝贵时间。“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也证明,只有在危急时刻相互支持,人类社会才有可能拥抱美好健康的未来。  关键词:国际合作;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學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
期刊
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是罗仁立在老挝过的第二个年。十年前,刚参加工作的他,被中铁二院安排到中老铁路建设一线负责现场定测工作。如今,罗仁立已成长为中老铁路磨万段隧道专业设计的负责人——一个年轻的隧道高级工程师。   中老铁路磨万段全线共75座隧道,全长197km,占线路总长47%,隧道占比大。自参与磨万项目那刻起,罗仁立便深知这一项目的重要性,党员高度的责任感和技术人员的认真严谨让他用更高的标准
期刊
2019年,对于四川的文化、旅游发展来说,是意义特殊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四川文旅开启了融合发展之路。   2019年4月,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推动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四川优势独特、大有可为。文化和旅游是相生共兴、融合交汇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大自然的特别眷顾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也赋予了四川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绚烂多彩
期刊
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新约·马太福音》开篇  本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欢迎对号入座,你打官司我成名,何乐而不为?  故事发生在咱们村——五棵树村。假的。村南,山峦叠嶂,终日云雾环绕,仙霞灵气绵绵不绝,宛若神仙居处。怎么可能?山上古木参天,奇石林立,各险峰处有寺庙、道观和庵堂十数家,彼此相安无事,香火鼎盛,法器之声隐约可闻,恍若天籁。任由你想象。有缘人放眼望去,群山由近及
期刊
作者简介:邹汉明,一九六六年生,浙江桐乡人,现居嘉兴。创作以诗、散文为主,兼及文史、文论与诗歌批评。曾参加第十四届“青春诗会”(1997)。少量作品在《山花》《十月》《花城》《诗刊》《散文》等杂志发表。著有长篇散文《塔鱼浜》;出版有《江南词典》《少年游》《桐乡影记》《炉头三记》《沿石臼漾走了一圈》等十一种著作。一  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有一篇文字稍长的《娇娜》,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懂诗、风流倜傥
期刊
2019年8月,在第二届“四川工匠”发布仪式的现场,一位腼腆的年轻人握着奖杯、奖状站在领奖台上,他个子不高,清爽干练,是所有获奖选手里最年轻的。他就是杨文浩,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的比赛中获得亚军,这块奖牌也是中国参加汽车技术比赛以来获得的第一块奖牌。   站在领奖台上,杨文浩内心既忐忑又感动,周围都是技术行业内的大佬,在各自的领域打磨了数十年,具有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和他们一
期刊
人物名片  侯兴明,男,40岁。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中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治疗痛症、筋经病等。第16批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员。  一根小小的银针,不仅实现了治病救人的目的,还承载着侯兴明大医精诚的梦想。  2016年,得知医院有援非任务后,侯兴明曾两度递交请愿书请求出征。同年12月,36岁的他作为第16批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员,带着银针、火罐,辞别父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