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要演成“双赢戏”

来源 :一带一路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嘉宾: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青阳,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内陆开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上,成渝地区举足轻重。两地将如何强强联手、共同唱好“双城记”,建设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报道》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唐青阳。
   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有何深远意义?将对我国经济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
   李后强: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现了国家对这一区域的高度重视,经济圈是从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出发,定位更加精确、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层次更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目标是打造“两中心两地”。“双城”的目的是“双赢”,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联结机制,这是将“双城记”演成“双赢戏”的关键。成渝地区集聚了长江上游的优势资源,其经济水平较沿海差,经济密度比沿海弱,又地处民族地区,国家优惠政策未来倾斜力度会更大,在金融、财政、税收、交通、教育、土地指标、公共服务等方面较以前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可能带来第四次战略转移,成为新时代的“三线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工业再次腾飞。
   从成渝两地本身的优势分析,这一地区是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重要的交汇点,是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历史最悠久、产业优势最明显、科技实力最雄厚、资源优势最突出、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区域。从城市规模和经济活力来看,成渝城市群具有成为中国“第四极"的潜力,并有希望成长为世界级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世界为数不多的"AA型双核型椭圆城市群”,因此中央这次提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特别是该经济圈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更发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唐青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是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关心,必将对成渝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就全国来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去年中央又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作出重大部署。在这样一个重大而又关键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是要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在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好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支撑作用。在未来的中国经济版图上,东有长三角经济圈,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北有京津冀经济圈,西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经济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东南西北各个区域的发展更加协调。
   其次,就成渝地区来说,重庆和成都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创新程度最高,具有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提法,更加强调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特大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带动作用、支撑作用,更加强调成渝双城之间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及内部的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圈",以“圈"拱"城"。成渝地区地处西部,是国家的战略腹地,自身拥有很大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市场及原材料消费市场,同时又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加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贯通,过去那种不沿边、不沿海的区位劣势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消解,成渝地区的发展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东进西拓“双星”辉映
   记者:经济圈建设的内核效应是什么?又会面临哪些机遇?
   李后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在城市功能的定位、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势政策的集中几个方面将带给两座城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从地理位置来看,成渝地处四川盆地,我们要将这块盆地做大做强,做成“金盆”“火盆”。成渝两地在电子产业、高端制造业、数字产业等方面具有原生优势,今天的成渝地区已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布局的“心脏”,为中国西部提供巨大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8益牵引中国西部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正逐渐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火车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国家战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将四川盆地由“洼地”做成“高地”,打造成中国西部的“天眼”,只有成渝这两只西部的“眼睛”睁开,西部才能亮开。
   总体来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推动,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在于:一是中央“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重庆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川渝发展导航定向、赋予了新的重大使命,这也将引导更多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落地。二是国家多重战略的叠加。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掀起了对中国经济“第四极"的热烈讨论。这次中央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加上“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三是双城“东进西拓”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分家”20多年的川渝两地,由过去的“框架协议"“备忘录"转向了更多的“具体方案"“具体项目”合作。成都实施的“东进”战略引导着重大项目布局不断往东,朝重庆方向延伸;渝西片区成为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重庆“西进”朝成都发展的趋势明显,东进西拓,“双星”辉映。
   唐青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有重庆和成都两座特大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圈的两个极核。因此,经济圈建设的内核效应首先体现在两个极核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其次体现在两个极核城市在更高水平开放方面的带动作用。成渝两地要发挥好龙头作用,联合其他省区市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联手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面向亚欧的开放合作示范高地;积极构建成渝地区国际机场群、国家高铁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互利互惠的建设运营模式,提升成渝地区国际化开放互通的枢纽能力;围绕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共同打造一批区域性股权、大宗商品、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吸引世界知名企业、经济金融和科教文卫类重要国际组织来成渝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机构。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机遇,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成渝地区统筹协调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确定的“两中心两地”目标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确立了风向标;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成渝地区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位势,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集聚更优质的资源要素和高精尖人才,在更高层面开创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三是有利于成渝地区因地制宜,更好地推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区域各节点城市产业梯度有序布局。
   整合优势突破璧垒
   记者:经济圈的建设挑战来自哪里?我们要如何破局?
   李后强: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行政區划带来的行政壁垒。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让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无法发挥最佳综合效益,要妥善解决好利益、税收分配问题和就业问题。二是硬核不硬。成渝城市群要在2030年实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跨越,关键在于加快建成成渝地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圈。近10年间,川渝地区生产总值虽取得了年均超过10%的增长率,突破6万亿元规模,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差距明显。极核尚不够强,次极城市发育严重不足,经济密度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城际交通发展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领域发展失衡等等。三是短板太短。除城市体量规模较小外,成渝地区还存在着产业同构程度较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协同组织机制较差等突出问题。四是矛盾交织。“城市化率不高”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阶段性特征,使得成渝地区在开发与保护、保粮食与促增收、人才需求广与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欠账大与地方债务负担较重等方面矛盾都特别突出。
   整合成渝两地的突出优势,推动经济圈又好又快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给市场放权,着力培育世界级企业。多给企业自由发展空间,培育出世界级的“独角兽"企业。联手共建“中国西部硅谷”、大科学中心、中国金融中心、世界级大学等。二是整合资源,强力促.进区域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聚了长江上游的优势资源,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这一黄金水道密切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先进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三是让开放走远,深度参与国际间合作。联合探索陆上贸易规则,联袂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和资源,联手做强中欧班列等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联动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深度参与欧亚市场的经贸往来和国际经济合作。四是要推动两地之间由“物理混合”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利益纽带),发生要素转移和结构重组,产生新的“太极化合物"(合作区、合作项目、合作产能),实现1+1>2的效果。成渝地区要大力推进双城中部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可以形成“飞地工业园”,解决好“中部塌陷”的问题。建议设立"川渝合作银行""成渝经济区发展基金”,发行债券,解决资金问题。
   唐青阳:经济圈建设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经济圈外部的挑战,也有来自经济圈内部的挑战。这里,我想仅就如何解决经济圈内部的行政区划壁垒和产业同质同构性等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要加强区域内政府间的统筹协调,打造服务型政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与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相结合,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更加灵活有效。二是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与推进一体化发展理念相结合,让"城”做得更强,让“圈”融得更紧。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最大程度地释放制度红利。
   其次,解决产业同质同构问题要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实现由产业同构到同构产业的转变。成渝两地同根同源,资源禀赋大体相同,产业同质同构难以避免。两地要加强产业协作、协同创新,走产业联合的道路,共同打造产业链、价值链。要尽快推动成渝地区创新资源的共享和联合,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要以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重大平台为依托,围绕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协同攻关,攻克重大科学问题,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自古成渝“一家亲”
   记者:从历史沿革来看,成渝两地有什么天然合作优势?如何让两地的生活更好地融入?
   李后强: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成渝两地就像太极图,达到了阴阳平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太极经济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有巴蜀两地各不相同又特色鲜明的文化特征,以火锅文化为代表的巴文化和以茶馆文化为代表的蜀文化共同组成了双城文化圈。如今,成渝两地的人民频繁往来,甚至可能是工作在成都,生活在重庆。历史和现实地交融,让两地人民融合相处更加顺理成章。为更方便两地人民的生活,成渝两地要在医保互认、金融互惠、交通互免、就业互助、商品互通以及土地供给互动上用力,为群众提供高质便利的生活条件。
   具体而言,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经济圈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中心城市、周边城市(镇)、新城新区等轨道交通有效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经济圈物流运行体系。建议大胆试行成渝高速、高铁免费,至少单边免费。
   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经济圈内城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在卫生、教育、医保、公交等方面,统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在经济圈内率先实现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中高职学校紧缺专业贯通招生。推动病历跨地区、跨机构互通共享;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鼓励圈内城市联建共建养老机构;推动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
   唐青阳:成渝两地同处四川盆地,地缘相邻、山水相连、血脉相通、百姓同宗、文化同源,历史上曾长期属于同一省级行政区划,这是两地最主要的天然合作优势。我们可以从顶层设计和公共服务两方面让两地的生活更好地彼此融入。
   顶层设计方面,一是优化机制构建,建议在中央层面构建由国家相关部委、成渝各方共同参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各层次政府部门常态化合作与对话交流机制,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做法,组建常设性区域协作办事机构。二是注重协同发展,携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化开放开发合作,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联合两地研究机构共同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智库”,推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共同推进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电网等重大项目建设。
   公共服务方面,一是大力推进重庆、成都两地高铁、城际和轨道网的无缝衔接,推进公交一体化运营,实现交通“一卡通”。二是充分发挥重庆、成都两大中心城市教育资源富集优势,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地。三是着力推进成渝地区医疗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创新区域性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医联体等模式,联合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四是加强文化资源互惠共享,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文化发展质量、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加快两地政用、民用和商用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成渝两地共建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的城市大脑集群。
   责编:彭纳
其他文献
一  那时,张小冬刚谈恋爱的爸妈从玄武湖边大学毕业,他们背起草绿色帆布背包,乘坐军用卡车,颠簸三百多公里,进入东南方向的大城。卡车轮子碾过大城西北郊区的泥路,黄色湿泥巴粘到轮胎上,碾出了花纹。这纹章般的泥土一片片随车驶过武宁路桥,最终落在前法租界的柏油大马路上,像替革命者在大城上盖印。  卡车把这对大学毕业生卸在南京西路旁一条安静的长马路上,那里一栋又一栋小洋楼比旅馆还热闹:主人收拾收拾住进了楼底
期刊
一  我揣着这四个字出门的时候,太阳终于不再揉着睡眼,在东面楼角的上空,渐渐铮亮了起来。晚秋的太阳,说是铮亮,其实也禁得住眼睛的对视了。那种亮总是朝着周围逐渐氤氲的,没有了盛夏时毫无旁骛的尖锐。太阳恒久不老,却也会在季节的轮回中悄然疲惫的。它这样一慵懒,倒是散发出一派老庄的味道,云外清静,天边逍遥。  我毫无目的地在市井中漫步。没有萨特手里牵的狗,也没有多丽丝·莱辛怀抱着的猫。我带着一个又一个离我
期刊
中国经济的韧性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控防举措的及时出台,以及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疫情一定会得到完全控制。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原因有三:  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新中国
期刊
一  自从南梁昭明太子将《古诗十九首》编在《文选》当中,这十九首古诗就成为了一个整体,一个专有名词。昭明在选编时,《古诗十九首》编在第二十九卷,“诗己”之杂诗上第一篇(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位置并不突出,但它在后世的文学史地位却非常重要,清代尤甚,“每说诗辄以十九首为归”(徐昆《古诗十九首说》序),近人隋树森在《古诗十九首集释》序里称它为“五言新体诗的星宿海”(星宿海位于青海,古人以之为黄河源头)
期刊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增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防控疫情仍然是当前的首要任務、头等大事。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为经济社会发展铺平路道,才能如期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精准稳妥推进复工复产,需
期刊
一衣带水的四川和重庆,似乎有着同根同源的相似性,相差无几的饮食习惯、抑扬顿挫的方言发音,如此种种,细数不尽。分居东西的两地,似乎又有着诸多不同,大到地势的平坦或陡峭,小到火锅的香辣或椒麻,以至于网络江湖中的四川和重庆之间,多了一丝battle的味道,然而,“吃瓜”多年的网友,近8在川渝的携手中迎来了这对欢喜冤家的happyending。   3月27日,川渝两地间住房公积金已初步建立跨区域转移接续
期刊
“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码。”近期,当出入小区、商场、餐厅时,人们往往都会被要求出示防疫健康码。不论是对人们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出行,还是不断加快脚步的复产复工,小小的“健康码”在数字化防控疫情中发挥了大作用。   2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支付宝和阿里云技术团队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一周内就研发出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紧接着“健康码”落地全国200多个城市,极大
期刊
祖母终于孤身一人了;早在十年前,她就已经独自生活。如今,她越来越与一种叫“自我”的东西融为一体。她住在那个连大白天都要点灯的小屋里,住在一个人口越来越少的村子的东面;地理位置于她毫无意义,她只坐在那把唯一的椅子上,坐在那些黑暗里。从前,她在那些黑暗里争分夺秒地织网,如今则夜以继日地念经。  她已经九十一岁,这个岁数对她来说也没什么用,既不能显示自身阅历与骄傲,也无大限将临的恐惧。她只是习惯性地往那
期刊
2020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陆续公布。截至4月24日,共有25个省区市公布了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比去年同期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湖北省的降幅最大,为-39.2%。   总的来看,隨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复工复产复市加快推进,主要领域逐步恢复,部分经济指标较前两个月明显回升,新动能加速释放,经济发展呈现出更强韧性。
期刊
四月,北半球多数国家都已正式迎来春天,而南半球的国家正在等待寒冬的到来。因为疫情,全球按下了“暂停键”,在静默中等待,等待世界的慢慢复苏。   全球抗疫,中国担当起了大国责任,努力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于是,我们看到“一带一路”上的大项目稳步推进。1月,中国能建浙江火电牵头总承包建设的印尼爪哇7号2x105万千瓦燃煤发电工程2号机组锅炉吹管成功;4月,“凯歌”号油船在中斯合营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完成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