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累成果。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做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内涵
  201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3月我国西南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4月23日,我国多滴出现沙尘暴及大风天气,其中甘肃民勤县的强沙尘暴为17年来最强,特强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早到重创。虽说是天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祸,这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我们破坏生态环境搞发展的一种惩罚。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累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侠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一种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他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走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倡导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眾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进出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向导,建立健全干部校级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们可以预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一、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塑造个性  (1)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信学生是可以学好英语的,对学生充满了信心,使学生在深得信任和期待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自尊、自信,这样才能点燃学生进取的火花。如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常鼓励他们:“你能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我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说:“你真棒!”通过这些鼓励性的话语,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也使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的优点。  (2)保持学生
期刊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关注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发显得尤其关键.  关键词:实效性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瑞士著名的心理
期刊
教师的任务,在于给学生创造发现的条件,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将发现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探究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目标,每一个探究实验都有一个或多个目标和要求,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通过实验要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将获得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学生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在备课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掉歷史,就等于背叛。必须对青少年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铭记历史,立志成才,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只抓语、数、英,而忽视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造成了不少的少年儿童迷失了方向,贪图享乐,不懂得感恩,整天沉迷于歌舞厅、游戏厅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令人惋惜。下面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对学生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了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老师教学的负担,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适度适量,不能失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和个性,更不可因为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笔者从好处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 运用策
期刊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
期刊
摘要:实施有效的課堂教学制度是小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小学的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小学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水平的高低,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性的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学科学又作为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为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通过与日常教学体会相结合,认为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可以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教学
期刊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
期刊
一、执行,需要大家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没有目标的人,在流浪。因为他不知道他要去哪里”,所以目标很重要。然而,目标要切合实际更重要。好高骛远的目标规划,不会成为行动的指南,不会激发执行的动力。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少说空话大话,多做实事小事”的工作思路,旨在引导大家要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要摘就摘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果子,要做就做努努力能做得到的事情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同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密切联系着的,小学生正是从点,线,角,圆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形状及其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中,获得一些初步空间想象力的。因此,加强这些知识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生存、发展和突破,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现实,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地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如何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