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关键在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只有从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建设。
一、抓纲务本明学情,做好课前预设
(1)确立内容。语文课教什么?老师们也许会说,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课文构成,我们的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按照课程的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也就是说,课文只是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每篇文章要教什么,都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合理选择并取舍内容。只有对“教什么”认识到位了,才有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法引导、能力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领袖少年时的远大理想,对这篇课文的二度开发我是以故事会和演讲会的形式进行,两课时完成。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外拓展:一是课文收集周总理其他成长故事;二是收集其他伟人少年立志的成长故事;三是演讲“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树立自己的理想。通过故事会让学生体会少年立志的重要性,演讲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此次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锁定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锁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3)读懂学生。也就是说备课时要根据文本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预设教法、学法,以学定教。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在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阶段,首先要思考两个问题:1、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2、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有什么现实意义?为此,我认识到:现在的小学生都懵懵懂懂,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生在福中不知福。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一些小孩子又往往经受不起如批评、责骂之类的嚴格教育,而本课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材料。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我把教学目标初步锁定为:“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进而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正确对待慈爱与严爱。”但学生毕竟太小,语文课又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因此进一步锁定“紧扣语言文字,在读中感悟”的过程目标。
二、授人以渔得其法,培养学生能力
对比现今的教材,我很怀念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的教材,我觉得当时的教材编写很好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总结、传授、运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记得高段教材中每组课文一般都是由三篇课文加一个读写例话、再加一个基础训练构成。精读课文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扶”,也就是着眼于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习得;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扶放结合”,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运用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放”,也就是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很遗憾的是,虽然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在教师用书中也有相应的要求,但由于整个教材是围绕“主题”选择课文,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些理念贯彻落实得很不到位。我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学会自我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須充分让学生习得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中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将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到位。
三、练习设计须优化,跟进课程评价
课堂练习是检测目标达成,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是学生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练习并非只是机械的重复。练习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是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去探索,去研究的。
(1)练习要有“方””。“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要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练习要有“层”。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3)练习要有“时”。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关键在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只要从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纲务本明学情,做好课前预设
(1)确立内容。语文课教什么?老师们也许会说,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课文构成,我们的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按照课程的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也就是说,课文只是用于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每篇文章要教什么,都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合理选择并取舍内容。只有对“教什么”认识到位了,才有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法引导、能力培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领袖少年时的远大理想,对这篇课文的二度开发我是以故事会和演讲会的形式进行,两课时完成。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外拓展:一是课文收集周总理其他成长故事;二是收集其他伟人少年立志的成长故事;三是演讲“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树立自己的理想。通过故事会让学生体会少年立志的重要性,演讲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此次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锁定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受教学目标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也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导出有效的教学;否则就会导致无效的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锁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3)读懂学生。也就是说备课时要根据文本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预设教法、学法,以学定教。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在研究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阶段,首先要思考两个问题:1、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什么?2、放在当下的环境中有什么现实意义?为此,我认识到:现在的小学生都懵懵懂懂,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生在福中不知福。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一些小孩子又往往经受不起如批评、责骂之类的嚴格教育,而本课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材料。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我把教学目标初步锁定为:“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进而通过学习本文,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正确对待慈爱与严爱。”但学生毕竟太小,语文课又不能等同于思想品德课,因此进一步锁定“紧扣语言文字,在读中感悟”的过程目标。
二、授人以渔得其法,培养学生能力
对比现今的教材,我很怀念上世纪90年代初使用的教材,我觉得当时的教材编写很好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总结、传授、运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记得高段教材中每组课文一般都是由三篇课文加一个读写例话、再加一个基础训练构成。精读课文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扶”,也就是着眼于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的习得;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扶放结合”,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运用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放”,也就是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很遗憾的是,虽然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在教师用书中也有相应的要求,但由于整个教材是围绕“主题”选择课文,因此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些理念贯彻落实得很不到位。我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学会自我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須充分让学生习得方法,在方法的运用中主动发展,诱发、挖掘其潜能,将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到位。
三、练习设计须优化,跟进课程评价
课堂练习是检测目标达成,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是学生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的一个必要途径。练习并非只是机械的重复。练习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是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去探索,去研究的。
(1)练习要有“方””。“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张方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要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练习要有“层”。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3)练习要有“时”。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培养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关键在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只要从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