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的世界丰富多彩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有着一定表达形态的句子形式称为句式,如排比句式、对称句式。
   如,冰心《观舞记》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一个表现着“句式”风采的片段: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这个片段中的每一个句子都表现出“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四个“假如”句,进行了多角度的“人物假设”, 它们形态齐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文势畅达,格调高雅,在排比与反复之中尽情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有着极好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
  (二)
   在教学中,句式研究的关注度远远大于“段式研究”。
   第一原因可能是,中考与高考都考核与“句式”、“句子”相关的内容。
   比如笔者就讲过一次“中考语文句式写作”复习指导课,提炼出了8个方面的训练点:
   1.句式运用。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下面的句式写句子。
   如果说……那么……
   2.句式仿写。如:仿照下面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句子,不超过60个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3.句子补写。如: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写两个与前面语意相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
  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是美好的心。
   4.句子续写。如:仿照句式,以“她”开头续写一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来。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子属对。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上联:读好书乐趣无穷
   下联:__________
   6.句式析写。如: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①我们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
   ②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7.句意点示。如:揣摩文段的表达意图,根据文意填写恰当的语句。
   不舍昼夜的流水,阴晴圆缺的明月,树的枯荣,燕的来去,翻飞的日历,嘀哒的时钟……这一切让你感到的,难道只是__________?难道你就不进一步想到,
  __________ ?
   8.自由写句。如:给下面句子写一个内部层次清晰的支撑句。
   我喜欢听雨。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炼出这些训练点,于教师而言,就是在进行基础的句式研究,尽管它只是比较肤浅、比较功利的。
   目前教学中的句式研究,大多只限于这样的基础研究。
  (三)
   “句式”的世界妖娆多姿、丰富多彩,决不止限于考试中的那几点浪花。
   只是我们平时淡漠了对这美丽的语言世界的观看与欣赏。
   只有进入到欣赏的层面,我们才能知道“句式”的美好和这种研究的美好。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句子: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听潮》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__________ 《海燕》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__________ 《散步》
   这三个句子,有一个共同的表达规律,每个句子中都运用了两个状语——“平静地,宽廓地”修饰“走”,“勇敢地,自由自在地”修饰“飞翔”,“慢慢地,稳稳地”修饰“走”——这种“双状语”的句式有如下优点:1.两个状语修饰同一动词,表现出修饰语的角度美;2.两个状语反复出现,表现出一种形态美;3.两个状语各有停顿,语速舒缓,表现出语音之美与情味之美。
  我们再来欣赏一段话: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最后一次演讲》
  这个段落全用短句,口语色彩浓烈,句式运用丰富,设问、祈使、感叹、反问、陈述、反复、引用等各类语法句、修辞句仿佛信手拈来。由于大量使用富有爆发力的短句,加之演讲的声色俱厉,所以全段文字动感极强,显得激烈跳荡、咄咄逼人、酣畅淋漓,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
  像这样的品析与欣赏,才是进入文本深处的句式研究与欣赏。
   这就是“品词析句”中的“析句”。
   就教师的教学而言,句式的研究有着如下重要的意义:
   让语文教师充分地关注这神秘美好的语言天地。
   让语文教师从句式欣赏的角度来美读课文、深读课文。
   让语文教师积累丰富的句式和与句式有关的知识。
   让语文教师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句式读写训练。
  (四)
   句式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研究的最美好最实在的内容之一,研究的过程充满着文趣,充满着雅趣。
   现在让我们来感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句式的魅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句式运用,堪称经典。文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于课文的句式表达。
  请看下段文字: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段中第一句是一个婉言句,感情深沉、含蓄。不说“一个伟人逝世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突出了思想家的特点,远比“逝世”、“和我们永别”等说法显得准确、得体,表达出深深的悲痛和惋惜之情;既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的伟大,又表现出马克思逝世前一刻还在“思想”着。第二句也是一个婉言句,不仅平静、委婉地表达了一个伟人逝世的情状,还运用了递进式复说的手法。“安静地睡着了”写出了逝者的平静安祥,“永远地睡着了”表达了活着的人的深沉的哀痛。
   请看下面语段: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这段话中的句式非常精彩。作者退一步,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再退一步,说“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是在说,即使只有一个发现,马克思也是非常伟大的人。然而紧接着语势一转,进一步,再进一步,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言外之意是说,马克思的“独到的发现”其成果是这样地丰硕,是这样地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用如此奇妙的语言表达方式称颂了马克思的作为“科学家”的伟大,字里行间满溢着深深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同样的,“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一句在表达上也与上述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使马克思仅仅只是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这种伟大也是不可估量的,更何况他还有那么多的发现,还有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呢!
   再看下面语段: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一段由四个句子组成,句式更加丰美,每一个句子都在表现着“人物形象”,又个个显示出精妙的表达作用,并有力而深沉地透露出深切的悼念、赞颂之情。“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既是对称句,又是层进式解说句,形式简洁,层次清晰,容量饱满,语气毫不含糊,有力地支撑着“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鲜明地表现出马克思“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战斗形象。“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是一个精彩的比喻句,作者化巨为细,化重为轻,用轻轻拂去“蛛丝”的比喻非常恰切地表现了马克思的“巨人”形象。段中最后一个句子“现在他逝世了……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一气呵成的流水句,然而层次的“对比”又很分明。第一层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的领袖形象,第二层则表现了“我”心目中的伟大战友形象;从句式看,“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表达艺术,也是够让人咀嚼回味的。
  (五)
   可以说,句式的研究与欣赏,属于文学欣赏的一部分。
   教师对句式的欣赏不深刻、不美好、不到位,甚至不能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欣赏,既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又影响对学生的句式学用的训练。
   句式学用的过程一定是训练的过程;这种过程既求美又求实,学生既能得到表达能力的训练,又积累了美好的语言。
   可惜的是,句式训练,即句式学用,是日常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空白”话题,由于没有教师的积累,也就没有了对学生的训练。可以说,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极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句式写作的基本功训练。
   这种教学就让我们多少有一点儿感悟:低效的课堂教学,往往在于教师没有找到训练学生的抓手。
   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山中访友》的节选: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如果要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设计一个“句式学用”的环节,我们从课文中可以找到什么样的训练“抓手”呢?我们怎样去进行句式的提炼、又怎样把提炼出来的规律化为有效果的教学方案呢?
   缺乏句式品读能力的人,很难找到抓手。
   “句式”的世界丰富多彩,没有欣赏过此中美景的人,要赶快脚踏实地地进入啊。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教科院]
其他文献
【缘起】2014年5月7日,市教研室来我县武台中学举办“城乡联谊 同课异构”活动,武台中学的张莎莎老师执教了《社戏》一课。  对小张老师来说,《社戏》算是一课两上了。正式授课之前学校曾邀我去听了她的试讲。那堂课的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尽管小张老师有朝气,有激情,天性活泼,幽默风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语言表达能力极佳,又加之声音柔美动听,表情自然甜美,课堂上极具亲和力。小张老师也非常
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何谓文本素质?我的理解,应指教师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能力与科学有效施教(即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课上得不够理想,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教师对文本把握失度、处理失当,则是很关键的一个“滑”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接受哪些有用的信息,得到哪些方面的能力训练,养成怎样的思维品质等。课堂的时间长度是恒定值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杜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师讲课,故意闹学。于是,不少解读的人把重点放在“谁闹”和“怎么闹”上,然后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闺塾》的主旨是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   不论
特定阶层的人物命运,为众多的文本所关注,如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对“农民”命运的追问……  社会阶层的经济定位及其身份认同,使每一个阶层都有其异常鲜明的命运特征。《台阶》一文中的“父亲”,正是“农民”——中国最大群体的命运缩影。作者选取那些生活最为艰苦的山区农民作为自己文学形象的载体,这一形象还有一个特殊性,即文本中的人物是作者的“父亲”,这就为作者近距离的展示人物命运提供了一个最为便捷的平台。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教学”这个词语逐渐走进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并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短短几年间,“生成”、“动态生成”、“生成教学”等一系列概念,一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几年课改实践下来,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教学生成性的道路上依然步履蹒跚。确实,语文课堂比起其他学科的课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但问题是课堂一旦放开,任其自然生成,如何实现有效收官,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并凸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中,老师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欧·亨利式的结尾上,这本无可厚非,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因为课时的局限,对文本的解读停滞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感觉:《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为了表现贝尔曼这个人物,最后的常春藤叶闪耀着贝尔曼人性的光辉,而其他的人物似乎不太重要。  在上此课时,我也把教学重点放在研讨文章欧·亨利式的结
追求用词的绮丽,是中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文章的优美是不是靠语言的华丽?不是的。真正优美动人的文章,语言往往是最朴素、自然和平易近人的。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的好:“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话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著名作家杨绛的文章《老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值得我们读一读,品一品。  《老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优美的修饰语,文章只是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才算有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许多语文教师。在“2012年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上,我听了严华银老师《让课堂安静》的讲座,很受启发。严老师明确有效课堂三要素:1.基于目标的“问题”;2.基于“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3.学习主体(乃至教学者)思维的充分发展。现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加以阐述。  一、基于目标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客观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来看,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以后,教育发展的模式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进行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走向何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2009年高考湖北语文试卷,端庄而不失平和,高雅而不失亲切,外张中有内敛,收合处任拓展,体现了较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内涵,渗透出浓郁的古典情韵和时代气息,确实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试卷。然而,掩卷细思,却总觉得有几个地方不尽如人意。今在这里提出,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  请看16—19题:  16.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3分)  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