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去雕饰 浓情出淡语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68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用词的绮丽,是中学生在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文章的优美是不是靠语言的华丽?不是的。真正优美动人的文章,语言往往是最朴素、自然和平易近人的。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的好:“真正的艺术往往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话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著名作家杨绛的文章《老王》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很值得我们读一读,品一品。
  《老王》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和优美的修饰语,文章只是把老王不幸的遭遇、艰难的人生、金子般宝贵的品质和人间最珍贵的真情,寓于平淡如水、质朴无华的叙述中。作者以一种平和、平静的态度款款道来,无论记叙事件,还是赞否人物,都是淡淡的、悠悠的,言浅而意深情浓,浑然天成,深深打动了读者。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语言的功力。
  具体说来,《老王》语言的朴素之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品味:
  一是朴素之中现真情。这篇文章的语言虽朴实无华,但因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显得相当的感人。如文章在讲到老王的一只眼睛为什么会瞎时,文中说:“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我”在前面所闻的基础上做了两种推测,两次提到“不幸”,在平淡的叙述中对老王的遭遇寄寓深深的关切和同情。又如在文章结尾,当“我”知道老王在送鸡蛋和香油后的第二天就死了,写道“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一个著名的学者对社会上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发出肺腑的感叹,流露了对弱者的悲悯情怀,它可贵在“我”毫无掩饰,敞开心扉,反省自己,“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了他”。“我”在人格上真正尊重老王了吗?它的深刻在于用最朴实最本色的语言引发我们关注并帮助社会上的弱者。思考如何尊重他们,因为平凡的他们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曲高和寡难以产生演奏者和欣赏者共鸣的效应。寻常的人和事,实实在在的感情,用本色无华的语言串起。人眼人心,欣赏者不被感动都难!
  二是朴素之中显匠心。这篇文章中语言的朴素与平淡。并不是作者随意而为,草就而写,而是处处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老王》是一篇写入记事的散文,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的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老王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入力车夫,因此他的语言非常简短。仔细推敲,“我不吃”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同样最后一句话也没有从正面回答。如果要直接明确地回答,可以说:“杨先生,您平时对我很照顾,我也没有什么送给您,这点儿鸡蛋和这瓶香油您一定得收下,算让我表示点谢意,可千万别跟我提钱。”但这像一个垂死的、忠厚老实的平民说的话吗?矫情失真,还不如简约。
  这里我们所说的匠心与刻意是不同的,刻意会留下痕迹,匠心是不露蛛丝马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精辟的语言和思维是浑然天成的。
  三是朴素之中见理趣。这篇文章语言的朴素并不是平淡如自开水,而是处处显示出一种理趣之智、情趣之美,读来让人爱不释手。如文章在写“老王”给我家送冰块时写道:“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前任”一般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比如美国前任总统布什,在此处用“前任”有诙谐幽默之感。同时,文章仿佛又在说“老王”虽然在做送冰这样一件非常普通甚至不起眼的事,但是他很努力认真地在做,他老实本分。不欺骗消费者。这又在诙谐的外表下多了一种厚重。又如在写他在去世的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时对他肖像的刻画:“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白骨”。作者用夸张的修辞凸显老王临死前消瘦无力的情形,非常逼真,还有点滑稽感。但读者是笑不出的。只会觉得心灵深处在隐隐作痛,只会为他知恩图报、至死不忘的善良的心而感动。
其他文献
从2004年到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整整七年,作文命题的设置在这七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中悄然发生着变化,由2004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到2009年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再到2010年的“角色转换之间”,不难发现:一向以“诗意”、“哲思”著称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华丽“变身”,转而聚焦当下,体现了作文命题思路的微妙变化。先看看201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课堂导入。但如何导入是非常值得教师去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有效的导入法,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本文就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语文课堂导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丰富文本内容,以情趣导入  我们都知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时候都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其实
毫无疑问,要实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这一教学目的,诗词是最好的样式:它最为美妙,最为含蓄,最为深广,最讲求意象和意境,最适合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首先必须做到正确的看待诗词在全套教材中的重要位置。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精练等特点。朱光潜先生说:“诗词比别类文学
一、日本文学与《喂——出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一)日本文学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分析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義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初中教材选文中有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如
【缘起】2014年5月7日,市教研室来我县武台中学举办“城乡联谊 同课异构”活动,武台中学的张莎莎老师执教了《社戏》一课。  对小张老师来说,《社戏》算是一课两上了。正式授课之前学校曾邀我去听了她的试讲。那堂课的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非常的沉闷。尽管小张老师有朝气,有激情,天性活泼,幽默风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且语言表达能力极佳,又加之声音柔美动听,表情自然甜美,课堂上极具亲和力。小张老师也非常
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文本素质。何谓文本素质?我的理解,应指教师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能力与科学有效施教(即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课上得不够理想,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教师对文本把握失度、处理失当,则是很关键的一个“滑”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能接受哪些有用的信息,得到哪些方面的能力训练,养成怎样的思维品质等。课堂的时间长度是恒定值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杜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师讲课,故意闹学。于是,不少解读的人把重点放在“谁闹”和“怎么闹”上,然后简单地得出结论认为《闺塾》的主旨是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   不论
特定阶层的人物命运,为众多的文本所关注,如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对“农民”命运的追问……  社会阶层的经济定位及其身份认同,使每一个阶层都有其异常鲜明的命运特征。《台阶》一文中的“父亲”,正是“农民”——中国最大群体的命运缩影。作者选取那些生活最为艰苦的山区农民作为自己文学形象的载体,这一形象还有一个特殊性,即文本中的人物是作者的“父亲”,这就为作者近距离的展示人物命运提供了一个最为便捷的平台。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教学”这个词语逐渐走进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并得到理论界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短短几年间,“生成”、“动态生成”、“生成教学”等一系列概念,一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几年课改实践下来,我们在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教学生成性的道路上依然步履蹒跚。确实,语文课堂比起其他学科的课堂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但问题是课堂一旦放开,任其自然生成,如何实现有效收官,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并凸
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中,老师们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欧·亨利式的结尾上,这本无可厚非,根据教学参考资料,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因为课时的局限,对文本的解读停滞在这个层面,那么学生也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感觉:《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为了表现贝尔曼这个人物,最后的常春藤叶闪耀着贝尔曼人性的光辉,而其他的人物似乎不太重要。  在上此课时,我也把教学重点放在研讨文章欧·亨利式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