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的运动成就离不开平日的刻苦训练,而训练效果是影响运动员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训练效果一般表现为具体性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在短跑运动中,训练强度是指运动员完成短跑运动的速度,而训练量表示的是运动员每次训练的运动距离以及运动时间。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会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训练课方案。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院校田径训练的因素,并就如何提高训练效果进行田径训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田径运动作为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田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现多数的田径运动教学采用的仍是高强度、高训练量的传统训练方式,不仅让学生身心俱疲,还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潜力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田径运动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在达到良好训练效果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
一、影响中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田径运动是学生打下良好运动条件的基础,因此,学校的田径训练直接影响到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但经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社会对于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视度不高,宣传力度差,关于田径训练方面的报道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中职院校缺乏对于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专门性的管理制度和竞赛制度,最终导致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田径训练的重要性,田径训练的效果得不到保障。田径训练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提高田径训练的质量以及学生田径运动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社会都应当重视田径训练管理制度和竞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参加比赛的人才进行田径训练,因此对于孩子的田径训练一直不关注不重视,长期以来,孩子也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认为田径训练不重要,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不认真不投入,而对于只看重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的家庭而言,更是认为,田径训练是耽误孩子学习时间的一个项目,并往往抱以反对的态度,这就严重阻碍了学校田径训练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更不利于挖掘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因此,各个家庭应当转变自身对于田径训练的偏见,学生的德智体文应当全面发展,而不是只专注于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上面的掌握,良好的田径训练对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释放心理压力和耐受力,因此,田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家长应该对学校的田径运动训练给与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田径训练之中。
(三)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在学生的田径运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僅是田径训练的组织者,更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蒙者和激发者。体育教师在田径训练的活动中担任着总指挥官的职能,带领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训练,掌握着学生每节课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设置。然而,中职院校的教师对于田径运动训练的意识较为模糊,对于田径运动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不透彻,并且始终不善于接收新的训练理念,长期的采用高强度、高训练量的老式训练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实际状况,更是不具有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意识,因此,在制定训练内容时无法科学合理的控制学生田径运动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二、中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优化训练措施
(一)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田径训练要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就要讲究规范化和科学化,体育教师要善于使田径训练管理制度适应中职院校的教育制度,寻找两者的包含关系,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要善于调节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程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训练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训练成绩,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的规律以及各个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安排训练内容,注意掌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出适合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训练模型。
(二)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体育教师在制定田径训练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将两者独立开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训练内容要以科学的比例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保证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训练提高田径运动的能力和水平,又能在适度的训练中感受到田径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体育教师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平衡性十分重要,比如,在高强度的、高负荷的训练方式中,采取较低的训练量加以平衡。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专项训练,通过专项训练,发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较为薄弱的板块并进行强化练习,像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方面,都应当通过专项训练加以练习,保证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得到提高后爆发出巨大的田径运动潜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调整训练强度,通过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保证训练强度的适度性,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训练强度过大的话,容易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体软组织拉伤,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过小的话,达不到训练的预期效果,影响整个训练计划的进行,不仅浪费时间还让学生对于田径训练感到厌烦。而我国著名体育教练孙海平对于田径运动员刘翔的训练模式采用的是先进行力量训练,而后进行速度训练,先从力量方面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力量训练相对更加容易,该训练模式很好的掌握了人体运动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顺着这个关系进行训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可以借鉴此种训练模式,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种训练思维,创造出适合自己学生的田径运动训练模式。
(四)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分类性
体育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除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差异不同以外,其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分类教学的方式,通过集中组合或班级组合法进行田径训练。集中组合法是教师先通过统一集合讲解田径运动的要领,然后根据学生个体体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组训练,而班级组合法是通过不同班级组成的体育训练,先进行体育项目的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针对男女生,教师可以根据其体能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女生体能比男生差,因此可以制定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的运动,而针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训练强度较低趣味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运动爱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平衡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保证两者所组成的训练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田径训练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田径运动作为一切体育运动的基础,是中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田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现多数的田径运动教学采用的仍是高强度、高训练量的传统训练方式,不仅让学生身心俱疲,还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潜力的发挥,因此,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田径运动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在达到良好训练效果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
一、影响中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田径运动是学生打下良好运动条件的基础,因此,学校的田径训练直接影响到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提高。但经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社会对于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视度不高,宣传力度差,关于田径训练方面的报道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中职院校缺乏对于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专门性的管理制度和竞赛制度,最终导致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田径训练的重要性,田径训练的效果得不到保障。田径训练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提高田径训练的质量以及学生田径运动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社会都应当重视田径训练管理制度和竞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持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只有参加比赛的人才进行田径训练,因此对于孩子的田径训练一直不关注不重视,长期以来,孩子也受到了家庭的影响,认为田径训练不重要,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不认真不投入,而对于只看重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的家庭而言,更是认为,田径训练是耽误孩子学习时间的一个项目,并往往抱以反对的态度,这就严重阻碍了学校田径训练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更不利于挖掘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因此,各个家庭应当转变自身对于田径训练的偏见,学生的德智体文应当全面发展,而不是只专注于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上面的掌握,良好的田径训练对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释放心理压力和耐受力,因此,田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是大有裨益的,家长应该对学校的田径运动训练给与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田径训练之中。
(三)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在学生的田径运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僅是田径训练的组织者,更是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启蒙者和激发者。体育教师在田径训练的活动中担任着总指挥官的职能,带领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训练,掌握着学生每节课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设置。然而,中职院校的教师对于田径运动训练的意识较为模糊,对于田径运动的结构和内容掌握不透彻,并且始终不善于接收新的训练理念,长期的采用高强度、高训练量的老式训练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实际状况,更是不具有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意识,因此,在制定训练内容时无法科学合理的控制学生田径运动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二、中职院校田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优化训练措施
(一)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田径训练要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就要讲究规范化和科学化,体育教师要善于使田径训练管理制度适应中职院校的教育制度,寻找两者的包含关系,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要善于调节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程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训练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训练成绩,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的规律以及各个班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安排训练内容,注意掌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出适合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训练模型。
(二)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体育教师在制定田径训练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将两者独立开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训练内容要以科学的比例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保证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训练提高田径运动的能力和水平,又能在适度的训练中感受到田径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体育教师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平衡性十分重要,比如,在高强度的、高负荷的训练方式中,采取较低的训练量加以平衡。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专项训练,通过专项训练,发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较为薄弱的板块并进行强化练习,像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方面,都应当通过专项训练加以练习,保证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得到提高后爆发出巨大的田径运动潜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调整训练强度,通过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保证训练强度的适度性,既不太大也不太小,训练强度过大的话,容易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体软组织拉伤,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过小的话,达不到训练的预期效果,影响整个训练计划的进行,不仅浪费时间还让学生对于田径训练感到厌烦。而我国著名体育教练孙海平对于田径运动员刘翔的训练模式采用的是先进行力量训练,而后进行速度训练,先从力量方面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能素质,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进行力量训练相对更加容易,该训练模式很好的掌握了人体运动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顺着这个关系进行训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可以借鉴此种训练模式,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这种训练思维,创造出适合自己学生的田径运动训练模式。
(四)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分类性
体育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除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差异不同以外,其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分类教学的方式,通过集中组合或班级组合法进行田径训练。集中组合法是教师先通过统一集合讲解田径运动的要领,然后根据学生个体体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分组训练,而班级组合法是通过不同班级组成的体育训练,先进行体育项目的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训练。针对男女生,教师可以根据其体能差异分别制定不同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女生体能比男生差,因此可以制定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的运动,而针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训练强度较低趣味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在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运动爱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平衡性,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保证两者所组成的训练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田径训练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茂名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