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以研究物质结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逻辑性。实践性使得物理学能够与生活生产密切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而逻辑性又使得物理的学习特别强调对方法的总结和灵活运用。
一、凝练方法,提升内功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包括思维方法、实践方法乃至世界观等等,方法学习在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凝练方法,首先要善于做减法。物理教学中理应加强对方法的指导,然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方法,而是方法太多,以至于常常学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如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公式很多,速度、位移、平均速度等等,但只要能够灵活应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事实上大多数运动学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其次要抓住重点。例如,力学中的方法同样也不少,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受力分析,从弹力、摩擦力,到后面的电场力、磁场力等等,受力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对情境有个全面的认识。如果受力分析出了问题,后面的步骤就成了浪费时间。抓住重点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反复和强化,以受力分析为例,从高一的牛顿运动定律开始,直到最后的动量与动量守恒,受力分析始终在解题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受力分析的习惯,再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第三,方法要与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物理学科的逻辑性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缺乏对知识系统性的引导。物理学中的很多章节都是有逻辑上的联系的,但实际教学中,往往缺少对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的比较和串联,导致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呈现出片段式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章节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让学生领会到物理的知识脉络,去发现各章节知识与理论的联系。
例如,高二物理中的电场与磁场部分,二者的描述和应用都是相类似的,物理学中都是用矢量(电场强度和磁感强度)和图线(电场线和磁感线)去描述两种场;在电场和磁场的应用中,都会研究带电粒子在其中的运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和提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虽然是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的内容,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只是在不同的章节中其使用的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律这一核心规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不断进行强化。
二、创设情境,鼓励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與价值观,教师在应围绕这三个方面组织教学。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讲解加以强化,而后两者,如果能够放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进行展开,才能显示出教学的效果。
如何创设情境,笔者认为一是抓实验。物理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能有老师更习惯于用黑板去解释实验,认为这样更准确,更方便,但这样会少了实验过程,不利于学生去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对实验偏差的分析讨论。实际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中的实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的,我们通过分组,落实到每一位学生,首先要讲解到位,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步骤以及最终实验结果的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效果远比在黑板上画好出很多。第二类则是演示实验,有些实验不宜于学生独立操作,那么我们通过老师演示,让学生也能得到切身的感受,如电子的辉光实验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验,可能高中实验室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条件,我们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获得实际感知。
二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如在线作业、微信课堂等等。这样的网络情境下的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还能够再现经典的物理史实及实验,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是创设情境,还需要教师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例如讲解直线运动时,可以结合足球中的点球技术,讲解力学时结合拔河技巧等等。类似这些学生熟悉的情景,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对教师对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善于引导,转换思维
除了凝练方法、创设情境,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存疑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首先要明确应该“导”什么。教师的引导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题型,要把握整体,要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体系,要从系统的构架去理解物理知识。每一章的重点内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它们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只有放在整体去理解知识点,才能真正掌握。
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明确学什么。高中学生面对的是多门课程同步进行,他们的精力需要有合理的分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明确重点,突出重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效率。
教师的引导,还应涵盖课堂之外。现在的教学,面临着新技术、新思维的冲击,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他们,又正值青春期,他们可能会叛逆而特立独行,也可能会盲目从众,他们可能面临着很多的选择,而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教师只是硬性的要求他们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往往容易适得其反。但学生终究是孩子,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学习之外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的引导作用。
明白了“导”什么,还要明确如何“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课堂讲解中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最佳学习时间。
一、凝练方法,提升内功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由表及里、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包括思维方法、实践方法乃至世界观等等,方法学习在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凝练方法,首先要善于做减法。物理教学中理应加强对方法的指导,然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方法,而是方法太多,以至于常常学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如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公式很多,速度、位移、平均速度等等,但只要能够灵活应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事实上大多数运动学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其次要抓住重点。例如,力学中的方法同样也不少,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受力分析,从弹力、摩擦力,到后面的电场力、磁场力等等,受力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对情境有个全面的认识。如果受力分析出了问题,后面的步骤就成了浪费时间。抓住重点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反复和强化,以受力分析为例,从高一的牛顿运动定律开始,直到最后的动量与动量守恒,受力分析始终在解题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受力分析的习惯,再去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第三,方法要与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物理学科的逻辑性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缺乏对知识系统性的引导。物理学中的很多章节都是有逻辑上的联系的,但实际教学中,往往缺少对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的比较和串联,导致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呈现出片段式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章节知识加以整理归类,让学生领会到物理的知识脉络,去发现各章节知识与理论的联系。
例如,高二物理中的电场与磁场部分,二者的描述和应用都是相类似的,物理学中都是用矢量(电场强度和磁感强度)和图线(电场线和磁感线)去描述两种场;在电场和磁场的应用中,都会研究带电粒子在其中的运动。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将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和提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虽然是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的内容,但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只是在不同的章节中其使用的情境发生了变化,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律这一核心规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不断进行强化。
二、创设情境,鼓励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與价值观,教师在应围绕这三个方面组织教学。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讲解加以强化,而后两者,如果能够放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进行展开,才能显示出教学的效果。
如何创设情境,笔者认为一是抓实验。物理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能有老师更习惯于用黑板去解释实验,认为这样更准确,更方便,但这样会少了实验过程,不利于学生去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对实验偏差的分析讨论。实际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中的实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完成的,我们通过分组,落实到每一位学生,首先要讲解到位,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步骤以及最终实验结果的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效果远比在黑板上画好出很多。第二类则是演示实验,有些实验不宜于学生独立操作,那么我们通过老师演示,让学生也能得到切身的感受,如电子的辉光实验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验,可能高中实验室不具备实际操作的条件,我们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获得实际感知。
二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如在线作业、微信课堂等等。这样的网络情境下的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还能够再现经典的物理史实及实验,让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是创设情境,还需要教师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例如讲解直线运动时,可以结合足球中的点球技术,讲解力学时结合拔河技巧等等。类似这些学生熟悉的情景,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也对教师对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善于引导,转换思维
除了凝练方法、创设情境,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存疑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首先要明确应该“导”什么。教师的引导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题型,要把握整体,要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体系,要从系统的构架去理解物理知识。每一章的重点内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它们与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只有放在整体去理解知识点,才能真正掌握。
其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明确学什么。高中学生面对的是多门课程同步进行,他们的精力需要有合理的分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明确重点,突出重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效率。
教师的引导,还应涵盖课堂之外。现在的教学,面临着新技术、新思维的冲击,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他们,又正值青春期,他们可能会叛逆而特立独行,也可能会盲目从众,他们可能面临着很多的选择,而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如果教师只是硬性的要求他们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往往容易适得其反。但学生终究是孩子,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学习之外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的引导作用。
明白了“导”什么,还要明确如何“导”。教师要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课堂讲解中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最佳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