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境界 四个维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hofp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文章总是相似的,而庸劣的文章则各有其弊病。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构思新颖,结构精巧,文笔流畅,而立意的深刻则是其核心因素,它是评判文章价值的主要依据。杜牧有言,“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可谓是文无定法,立意为上。
  然而,有些学生的作文,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流于“小气”,立意不远。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场景型、生活化的话题作文时,往往容易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个人的喜怒哀乐与荣辱得失上。这样,导致了立意肤浅。究其原因,固然是对话题理解不深,但其根源在于审视人情世事的浅薄。因而,在引导学生审题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强化其审视问题的角度与深度,在这方面作针对性的引导,以期使指导更有实效性。
  “千古文章意为高”,借用《人生的境界》(人教版第五册教材)一文,若我们能从“道德境界”(抑或“天地境界”)的高度去审视话题的内蕴,其立意无疑是颇具深度的。换言之,面对话题所关涉的生活,我们需要的眼光应是“俯视”而不是“平视”。同时,对话题内涵的发散与阐释,最终可归结为历史、现实、人生、心灵这四种角度或取向。这两方面可归结称为“一种境界,四个维度”。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亦如此。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提升。许多高考作文的话题往往贴近生活,如被一致推崇的2006年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初看话题,会觉得非常生活化,极易入题。学生便可能如此构思:长辈牵晚辈的手,老师握学生的手,陌生人拉自己的手……此等思路,都有一个共同点:把“握手”进行了实写,完全是某种特定生活场景的重现,即“平视生活”。即使能续之以评议,其立意的深度可能仍然有限。对此,我们应作“化实为虚”的艺术加工,高屋建瓴,把“握手”这一生活实景加以虚化、抽象化。这样,便能把主题提升至“关怀”这一高度,进而在此基石上进行构思写作。这一层是许多学生都能做到的,但要提防不能把“关怀”又浅化为“生活之关怀”。那么如何才能深化主题呢?我们可试着从“四个维度”加以审视——“历史关怀”、“现实关怀”、“人生关怀”、“精神关怀”。若能从这一高度去“俯视”生活,就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平素所积累的素材此时也立即能从八方来支援。这样一个立意思考过程,就是一个由“平视”向“俯视”的转变的深化过程。
  这样,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思考,都可以从历史、现实、人生、心灵四个角度去把握,它们所构成的坐标,以图示之:
  
  其中,“历史”,从其横断面考虑,关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其进程而言,则是历史演进、民族嬗变,留给后人的则可能是历史教训与思考。“现实”,则可引入对当下社会的国计民生、时事热点的关注,体现出一份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人生”,关注的则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取向及人生观。“心灵”,则更多地侧重于自己一份个性化的体验。而“原点”则应是“自我”,即强调视角的个体性、体验的独特性,同时也是博大情怀的显现。所以,我们在审题构思时,既可以回溯“历史”,也可以关注“现实”;既能内观“心灵”,也可外察“人生”。在写作中,可以针对具体的话题,根据自己体验的深浅,择一最佳维度。当然,若能从多个视角来构筑文章的话,不仅是其纵横捭阖的驾驭能力的体现,也能使文章颇具厚重感与“立体感”。而许多的话题本身就呈开放性特点,这就为多角度构思提供了可能,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也为佳作的涌现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也正是话题作文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根基之一)。
  可见,作文并不拒绝当下的、私人化的生活,完全可以写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或个人瞬间的感受或情怀。但是,选择“小题材”、展现“小我”的同时,文章的主旨则应引向深刻。“意高则文胜”,这需要加以提升:由表象去洞悉并发掘隐含的深层本质,由表及里;由一己的感受“升格”为共性的体验,以小见大,由“小我”至“大我”。从而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与体验,展示自己深刻的思想,展现出一份大气与大度。
  下面以“倾听”为话题,作具体操练示例。面对这一话题,第一时间映入脑海的便是有着一定切身体验、亲情式的生活图景,里面的长辈、亲友是那么的鲜活。如果从这个方面切入,若无刻骨铭心的亲历,是很难写出一篇动情、深刻的文章的。元人戴师初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时,就须避开“陈言”,不妨从“四个维度”对话题进行审视。“倾听历史”:谁,在汩罗河畔低吟“世人皆醉我独醒”;谁,仰天长笑出门去;谁,誓言立志复中原;谁,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由此展现出一份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凝重深沉、亘古不息的历史脉动。“倾听现实”:你可以听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重新崛起的惊天长啸,也能听到伊拉克那片苦难土地上人民的痛苦呻吟,还能听到发生在美国校园内令人震惊的枪击声……其间所勾起的情怀、引发的深思,不仅切中时代脉搏,也能使文章主题深刻。“倾听人生”:可以倾听不甘平庸的心声、矢志不渝的誓言、淡泊宁静的独抒……呈现的是积极健康而又异彩纷呈的人生取向。“倾听心灵”:倾听的对象可以是内心的那份寂寞、骚动不已的幻想,可以是体味久远的感动……那么,就一定不能联系当下的生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倾听街头修鞋老人对过日子的精辟看法,倾听重病患者坦然面对生命的表白,倾听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感人情节……而人生不正是由这些鲜活而真实的人与事演绎而成的吗?
  此外,面对这一特定话题,我们或许还可以作更大幅度的延展。例如“倾听自然”:一片绿叶中,似乎涌动着由内心迸发出的无穷生命力;溃散崩离的云朵变化,恰似人的际遇与命运;还有莺歌燕语、山风松涛,这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想象、启发和激励。再如“倾听音乐”、“倾听文学”……那听得见的声音很美,听不见的声音更美。其实,这些都可划入“现实”维度之中,只不过是将这一维度细化了。就这样,“倾听”被虚化、升华,思路被无限开启,思维将驰骋无疆。文章铺展开后,便能幻化无边。你可以依据自己所长择其“一维”,也可“几维”交叉。但其发散点应是“自我”,归结点也须指向“自我”。用爱去倾听,用心灵去关注,用理性去感悟。这样,倾听便是一种境界,它可高至“大爱”、“大我”!
  其实,不仅是话题作文,其他的作文形式,如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若一旦明确了题意要求,在构思、立意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四个维度”去发散自己的思维,让自己作文的思想“内核”得以深化。
  总之,文以意为主。作文立意要高远,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注重体验、加强阅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因为“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思想发光”(于漪语);同时通过针对性的审题训练,善于从历史、现实、人生、心灵四个角度去切入思考,从而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蕴来。这样,便能“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了!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鉴湖中学]
其他文献
九 师表万世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首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首用启发式教学,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有很多,主要有四点:    一、忠爱师魂    孔子教育学生,一以贯之的是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也。”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尊师爱生的关系。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7》)这是他教育学生
笔者在基层一线的教学调研中看到,能真正驾驭、科学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备课组和教师不多,因为这项工作除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外,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而一线教师要按照既定的课程进度完成教学,往往是来不及对课程进行综合的深度的设计就推进过去了;而进行专题阅读教学则是一线教师能够驾驭、常用的一种深度教学,可以较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回应和破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专题阅读教学有力促进了语文课堂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的教育观中指出[1],为更好地发展智力和思维,活动教学法理应被广泛提倡。教育与活动的重要性亦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近年来,教育教学工作者广泛的课堂活动实践揭示了活动化教学在应用时存有的几大教学问题:课堂局限于认知,忽视体验[2][3];未能重视语言文本,忽视品味词句本身[4][5][6];课堂活动过多且流于形式,忽视逻辑性[7][8][9][10]。   张红老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或几种文化制约下活动着的个体的心理面貌和秉性,这里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的创作者的思想向度和情感偏执①。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入手可以对作家的文学文本寻得有意义的解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4月,是一部描绘湘西农村风俗人情的作品。它以其如诗如梦般的优美故事成为现代文学中
案例缘起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在于“言”、“文”分离,要么重“言”轻“文”,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弃“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是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帕斯卡尔是17世纪最卓越的法国数理科学家,他的《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此,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的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思维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阅读也好,创作鉴赏也好,那些文质兼美、文道并重的文章不但可以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情
教过几年初中语文的教师,想必对《分马》这篇课文并不陌生。该课文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其中老孙头这个人物个性鲜明,尤其让人喜爱,他风趣幽默,聪明睿智,是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喜剧人物。   长期以来,各种教参、资料及教学人员无不众口一词地认为老孙头圆滑世故、自私落后,是个正在觉悟的农民形象。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老孙头在分马、换马过程中表现出的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等。笔者以为
针对高考作文的审题难,有没有一种易学易操作的方法或技巧去解决?笔者经过对最近10年高考作文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  先请看下面三份表格:  细读三表之后,我们先来研究最近1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特点。  综合1998年至2008年这1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从“表达的语言形式”这个角度出发,将题目分为“陈述式”和“并列式”两大类(划分是否科学有待商榷)。前者指题目本身是一个陈述性的短语或词组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者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者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难得的惆怅迷茫,有名无名的河流旁,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足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