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与语文课程协调统一

来源 :语文建设·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也均将传统文化教育提上了重要议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其中最适合当下教学环境且应该在中小学开展的,便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建设以语文课程为主体和基础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势在必行。校本课程活动形式丰富,内容活泼新颖,对于拓展语文课堂容量、培养学生兴趣、落实教学实践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中,很多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以具体的媒介演绎出来,同时丰富了古诗词、文言文、儒家经典、书法等语文学习内容,寓教于乐,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尽管校本课程有种种实践形式,但首要的建设原则,还是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真正作为语文课程的补充,这样才能将教学落实在文化活动中。
  一、为何协调:从校本课程的定位说起
  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产生源于内在的时代需求,其发展要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的办学能力相适应。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应该以语文课程为依托,一是因为语文学科蕴含了最充分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可加以体现,是再现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途径;二是因为语文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立足语文发展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学习,保障学习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三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研工作较为充分,可利用的课时、调动的教学资源较多,可作为发展校本课程的有力基础。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当作语文课程的有效外延、实践分支以及重要的课外资源。确定了这种基于语文课程的定位,才能真正把握住校本课程的发展走向,保证其教学的一贯性和系统性,保证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其实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就教学形式而言,就是一种侧重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学习课程,这决定了其基本框架,即围绕教材,遵循语文教学的进度,以语文课程内容为核心,作更深或更广的拓展。校本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更加现代化,各种新的教学内容、手段、工具都可以在其中加以应用,这恰恰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内容上,校本课程更为灵活机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随时补充课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相关负责教师必须落实好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程的协调,否则其教学内容、方法、进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二、何谓协调:文化教育应教出“语文味”
  校本课程本就是增设的教学内容,课程定位并不明确,教学方法也相对自由。由于基于语文课程发展,其核心方法、理念应该与语文教学相一致。语文课程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也应如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听、说、读、写,追求“真教”“真研”“真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也不能在质量上落后于常规语文教学。总而言之,校本课程中的文化教育应该具有“語文味”,而且由于其活泼、自由的活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格外认真落实,实现其中的语文教学价值。
  所谓“语文味”,即语文教学的专业特征、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也应以听、说、读、写等学习为核心:听读古诗、古文、古代童谣或启蒙读本,聆听民族乐曲,以此找到传统文化的氛围,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内容耳濡目染;说对古诗文、古乐的理解,分享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学习心得;在有了足够的识字量之后,循序渐进地认读、阅读、朗诵古诗文,感受古代文学整齐有致、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提升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和文化积累;在认读之后逐渐学会正确、工整、优美地书写,并形成在纸面上组织文字、酝酿语言的能力,最终尝试在写作中应用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严格落实了这些教学内容,就真正将校本文化活动上成了“课”,让教育变成了具体的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纲领,语文教学“麾下”的传统文化课程也应该遵循。课标中要求的课外阅读,应进行的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练习其实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但需要注意,切不可让传统文化课程成为简单的“补课”,而是要让其成为有自身独特性的“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应该受课标、教材,甚至语文教学大纲的指挥,但绝不能完全复刻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这样就失去了建设校本课程的意义。校本课程要将语文课堂上无法容纳的活力释放出来,让学生在自主性更高的学习活动中实践课上所学知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文化教育应该教出“语文味”,应该有语文教学的精神和理念,但不能完全上成语文课。
  三、如何协调:用好教材,尊重学情
  许多学校在建设校本课程的同时自主编写了校本教材,这是学校认真开展教研活动的体现,值得鼓励。但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有一定章法,围绕同学段的语文教材、根据阶段和学情分别设计、详略得当,此为其必须注重的三个原则。校本教材围绕学生通用的语文教材,可以实现集中训练,避免为学生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避免以“广撒网”、浅尝辄止的涉猎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分段设计,尊重学生主体性,可让校本文化活动发挥出更加细腻的教育功能;详略得当,是一种教材应该有的特征,其中既要有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核心内容,又要有供学生自由选读、涉猎的内容,这样才能让教学既有侧重点,又有延展性。即使学校不编写校本教材,仅仅以一篇篇教学计划、大纲灵活组织校本活动课,也应该根据上述三个原则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与任务,这样才能让校本课程前后连贯,不致半途而废。
  1.紧密围绕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流程与走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应予以参考。统编本语文教材刚刚投入使用,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较以往版本大大增加,语文教学势必会更多地向着传统文化倾斜,这无疑为发展相应的校本课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册,改变了多年来小学语文先教拼音后识字的传统,以《天地人》为第一课,以识字课组成第一单元,语文教学的重心势必要落在识字写字上。此时可以相机开展“中国象形字专题”课程,甚至书法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系统地认读汉字、了解象形等造字法、学习汉字的间架结构,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再如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与课标要求背诵篇目大致相同,教师可以在编写古诗文课外读本时借鉴原有的教学参考书。笔者不赞成让学生过早地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文本,与其让学生枯燥、生硬地记忆,还不如立足教材内的重点篇目,组织编写类似的诗文汇编来让学生大量阅读。等到了第三学段开始讲授《论语》节选,可以尝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注释齐全准确的全本《论语》;第四学段教材中有《鱼,我所欲也》等课文,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大学》。学生培养出了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能够阅读这些价值更高的“整本书”,便是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初步成功的标志。
  围绕语文教材教学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借鉴语文教材的评价方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有教学内容,自然也要有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方法。语文教材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围绕其设计的教参、习题数量巨大,可以为校本课程提供借鉴。校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不必也不应限定为考试,可以考虑将习题实践化,如将古诗文阅读理解改为对比阅读、群文阅读、讨论阅读等,变考试为小组调研展示、主题辩论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精简、分流语文课上的习题,另一方面可以深度利用教学资源,既是优质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又是新颖的语文训练。
  2.分段设计,细化教学梯度
  校本课程既然围绕语文教材,便应该在训练难度与学习深度上呈现出阶梯递增的趋势。学生的能力生长规律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教学规律,必须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积累过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此时应该关注自身特质,围绕传统文化内容,设计难度渐变的教学内容。第一学段的学生应侧重于识字、写话,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传统文化课程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甚至不该占用太多时间,应该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文化常识为主。第二学段可以开始为学生介绍课外古诗词,难度应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相当,注意多读少背,以让学生理解、感受为主要目的。第三、四学段如上所述,可适当放开难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校本课程本就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学思想不应急功近利,教学过程更不能急于求成。笔者认为学校既然已经建设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就应该将其贯穿所有年级,让教学具有渐进性、连贯性、系统性,分阶段是为了保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習,使传统文化教育不因长期不变而停滞,也不因跨度过大而“青黄不接”,以此保证学生有持续学习的兴趣与能力。语文教学内容有着循序渐进的安排方式,传统文化教学若能完全跟上语文教学的步子,由了解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进程的教师来落实与督促,再假以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便一定能发挥巨大的教学价值。
  3.内容有逻辑,详略兼顾
  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尽管统编本语文教材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内容,但其重点仍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是单纯的文化教育课。以语文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果仅仅围绕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设计,没有自身的教学侧重点,也只能起到辅助学生理解教材的作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必须有详细介绍的主体内容,同时以简单涉猎的其他内容为辅助,凸显文化教育的重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一门课程的作用。
  选取的教育重点应由学校自主设定,范围不宜过大,若只是泛泛地讲“中国书法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只会让学生浅尝辄止,难以深刻领悟,教学到最后也会因缺乏立足点而导致逻辑混乱。学校教学不妨重点抓一方面,如“楷书的文化特质”“儒家治学传统”等,让学生可以从一个具体的“突破口”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殿堂。至于其他方面,传统文化内容原本就不是彼此割裂的,学生深入学习了其中一方面,自然会带着兴趣了解更多。教师要做的是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引路人,而不是单纯地在学生面前铺陈堆砌,让学生未学先畏难。有主有次且地位清晰,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常规方法,学生在作文、阅读、口语交际学习中都有体会。教师告诫学生在读、说、写中讲究章法,自己在教学中也应加以实践。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必须紧密围绕语文教学,确保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并充分发展自身特质,完善课程结构。校本课程是学校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根据自身教学条件,自主选择设计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方法、内容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由学校的一线教师设计,因而可以更加切合学生需求,补齐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统一的短板。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正确构建、良性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教育红利,对于学生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的培养均有深远意义,其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方面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而实现这些价值的前提,就是学校落实校本课程的教学功能,使之与语文课程协调统一。
其他文献
寒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把你度过的快乐时光记录下来,就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时机,多写多练,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大有好处。写寒假生活的文章多为记叙文,如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人物介绍、故事等。下面就常见的记叙文作一重点讲解。  (一)叙述方式  1.顺序:以情节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记述事件。  2.倒叙:从故事或事件结尾开始叙述。  3.插叙:从故事或事件中间写起
期刊
Ⅰ.单项选择  1. — ____ CDs do you have, Dennis?   —Sorry, I can’t remember the number.  A. Which B. What C. How many D. How much  2. —Jason, I want to know the sports news. Go and ____ the TV, please.   —O
期刊
问题:如图1,在△ABC中,∠BAC=90O,AB=AC,M为△ABC内一点,恰好满足BA=BM,AM=CM,试求∠ABM的度数.    题目中的条件十分简单,但无论怎么推也得不到答案,这可难住了我,一计不行又出一计,我考虑可不可以添加辅助线,但是辅助线作在那儿?怎么作?会得出什么结论?  联想与发现:苦苦思索中,我想起了一道曾经做过的题目: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为120O,将不相邻的三边延长相交后就
期刊
統编本教材重视朗读。以一年级下册为例,每一篇课后练习中,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有七种不同的具体要求:第一种,读好感叹句;第二种,朗读与表达,在朗读之后,结合文本信息进行口头表达;第三种,读好对话;第四种,朗读与思考,在朗读之后,根据文本内容和实际感受思考相关问题;第五种,朗读后背诵;第六种,读好长句子;第七种,分角色朗读。这些要求并非从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才提出的,上册中就有诸如“读好‘一’字”“朗读
期刊
《六国论》常见的解读,是将其定位为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教材上便说:“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因此,很多教师直接用它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以下几条:  (1)不赂秦,就可以避免被灭国吗?  (2)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  (3)苏洵只是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事实真相
期刊
编者按: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数学栏目中来,本期的《小数学家》栏目精选了江苏省南通市一中两位初二同学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出小作者们在数学学习中乐于思考、学以致用的精神,对大家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以后,我们将陆续刊发更多学生读者的文章,让同学们一起分享“小数学家”的新发现和解题妙法,也希望更多的“小数学家”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记录下来,尽快邮寄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录用.  题目:已知能
期刊
每年的高考作文得分,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高分甚至满分者大有人在,低分的却也不在少数。我们主要以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为例,解剖麻雀,以观得失。  一、高考高分作文亮点例说  2016年4月,在全国普通高考命题工作会上,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说:“语文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高考语文必须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形成‘一点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2017
期刊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被时人称为“今之欧阳修”,被后人推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一间书屋的沧桑变化,承载着对三代人的追忆和深情。文章从家庭琐事入手,文字明白如话又耐人寻味,事小情真,言短意长,一直以来,是很多学生和教师的最爱。  经典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真正的感情亦是如此。归有光在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时候,让文笔和思绪在时间的隧道里穿梭来去,因而运用了非
期刊
本文主要分析语文教材中《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两篇课文,通过二者在工具器物、组织制度和记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展现语文教材中中西文化和而不同的特征,立足传统文化传承,对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加以思考,为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文化平衡、语文课堂教学内涵的升华提供借鉴。  两篇课文都以记叙为主,反映并赞颂了主人公坚忍顽强的精神品质,但在具体呈现方面体现出中西不同的文化风格。本文以此为突破口,作重点探析
期刊
综观当前诗歌教学现状,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诗歌的教学观念及其思想都偏于保守。那么,如何增强诗歌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剖析,来阐述对现代诗歌教学的理解。  一、现代诗歌的教学指向  在我国,现代诗歌的主体是新诗。从发展上看,它最早出现于“五四”期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时的新诗主要是使用白话,即运用与人民群众最贴近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宣传“五四”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