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要面对的命题作文和内容作文,与一、二年级时的看图说话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主张从巧设作文题目开始,调动学生的感官,利用好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两种形式,创设想象的空间,最后巧用交流和展示,灵巧、实用地指导三年级的作文学习,让学生得以顺利走进作文的大门。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入门指导;巧设题目;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三年级新生而言,刚接触到“作文”这个词,内心存在陌生和迷茫。作文教学又是小学三年级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相对于一、二年级时的看图说话,他们首先要面对命题作文和内容作文,这个巨大的转变往往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如何指导三年级的作文,让学生轻松入门,顺利通关呢?新课标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在教学中,提倡写作、口语、评价、改革、交流和展示相结合是必要的。
一、巧用题目,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作为现代教育,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因此,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中,题目是“猜猜他是谁”,笔者在教学时,为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就将题目作了改动,变成:找一张自己好朋友的照片,寫一篇文章来介绍一下好朋友。并给他们定了题目:《看,这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看到这个要求后都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开始说他们与朋友之间的趣事,他们把自己记得最深刻的那些事情说出来,写下来。笔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七八岁的孩子已经接触学校、社会,他们有他们独特的生活,有一定的写作源泉。但是,他们的生活还不够丰富,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比较浅显。为此,将写作和阅读结合远远不够,还要把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有东西写,并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求索知识的内在因素。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并以高昂的情绪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
二、巧用感官,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观察训练中,教师要做拓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分析思考,提高他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学生懂得了在观察生活时要注意分析思考,抓住事物的特征,开阔视野,积累更多生动的写作素材。
观察能力的提高与否,往往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生活中,一切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不能只用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去感受,更要用心去体验,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新课标提出了习作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据统计,人们对信息的接受,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94%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视觉对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感性的东西往往是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如果只强调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就容易使学生在观察中只看到部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把培养观察力和发展思维力结合起来。
三、巧用“两头”,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巧用口头表达,激活学生的“话语因子”。语文课堂上有三个要素:学生、教师和文本。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是作文课的主体。课程教材改革提出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学生平等参与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而学生是主要发言人或“主辩手”,教师在学习活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不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话语因子”,正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作文情景,畅所欲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说,暂时没想到的学生会受到启发,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巧用笔头表达,激活学生的“书写因子”。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还要落实到书面。先是写片段,把要写的作文分成几个片段来写,时间短、字数少的训练保证了学生兴趣和热情;再写部分,如开头,学会用上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还学着写一个吸引人读下去的开头。
加强说与写的训练,开发学生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培养能说会道的人。从说到写,也是作文训练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说的机会,作文指导必须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从说到写的能力。
四、巧设“空间”,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空白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作文课上,也要利用“空间”。所谓的作文的“空白空间”,是指根据作文的开头,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想象的空间,把后面要说的补充完整。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才。作文课上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空间,不但可以让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文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笔下生花”作文训练中,要求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第一次写观察作文,学生大多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何写起。笔者就让他们写秋天的校园,并提供三个场景: 秋天来到草地上,
秋天来到操场上,
秋天来到课室里,
让他们先写这三部分,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写下来,从而给学生一个写作方向和思路。
五、巧加修改,改出学生的好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平时的课堂上,笔者运用多种修改方式,可以先自我修改,而后在小组内修改,并说出修改理由;也可以教师先修改,再让学生自己修正;还可以学生互改,表扬写作亮点或者值得大家学习之处。
在课堂上教导写法后,要立刻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写作之余,教师便随堂走动,能及时指导学生、答疑解惑,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亮点、好词佳句,直接加以鼓励。亦可让写作优秀的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启发苦苦思索、无从下笔的学生,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写,每个学生都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先把开头写好,打下基础,后面的就顺利多了。这样边写边提示边修改,学生写作的速度快,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巧用交流与展示,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
“重交流和展示”是学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常用方式。新课标在中年级习作要求里提出目标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巧用交流和展示上,除了平时常用的课堂教师范读、学生自己朗读,笔者还利用小组间互评,找出佳作在全班朗读并表扬;两个人互评,找出佳句表扬。另外,笔者还可充分利用课室这个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和展示作文。比如那篇《看,这是我的好朋友》,笔者先把作文分成三类:优秀、认真和有待提高,然后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并要求他们把朋友的照片带来,连同作文一起贴在课室的展示台,三类作文有直观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写才是好的作文,同时有照片在一旁对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欢笑不断。
交流和表达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一,在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方法。第二,通过交流和展示,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需要,习作是生活的需要。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与展示,学生可以领悟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第三,互相交流和展示也是在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能力,评价别人也是在提醒自己,这种评价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很有帮助。总之,教师应重视写作之后的交流和展示。
作文教学是三年级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如何带好八九岁的学生入门,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保持他们的写作热情?这与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方法大有关系,方法错误时,不但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恶性发展下去,会把写作当成“最头痛的一件事”。教師要与学生巧用作文的“六部曲”,和谐地“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以灵巧实用的形式来指导三年级的作文学习,让学生顺利入门。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入门指导;巧设题目;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对三年级新生而言,刚接触到“作文”这个词,内心存在陌生和迷茫。作文教学又是小学三年级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相对于一、二年级时的看图说话,他们首先要面对命题作文和内容作文,这个巨大的转变往往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如何指导三年级的作文,让学生轻松入门,顺利通关呢?新课标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在教学中,提倡写作、口语、评价、改革、交流和展示相结合是必要的。
一、巧用题目,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作为现代教育,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因此,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中,题目是“猜猜他是谁”,笔者在教学时,为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就将题目作了改动,变成:找一张自己好朋友的照片,寫一篇文章来介绍一下好朋友。并给他们定了题目:《看,这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看到这个要求后都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开始说他们与朋友之间的趣事,他们把自己记得最深刻的那些事情说出来,写下来。笔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七八岁的孩子已经接触学校、社会,他们有他们独特的生活,有一定的写作源泉。但是,他们的生活还不够丰富,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比较浅显。为此,将写作和阅读结合远远不够,还要把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有东西写,并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求索知识的内在因素。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其中,并以高昂的情绪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
二、巧用感官,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观察训练中,教师要做拓展学生思维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分析思考,提高他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学生懂得了在观察生活时要注意分析思考,抓住事物的特征,开阔视野,积累更多生动的写作素材。
观察能力的提高与否,往往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生活中,一切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不能只用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去感受,更要用心去体验,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新课标提出了习作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据统计,人们对信息的接受,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94%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这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视觉对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感性的东西往往是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如果只强调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就容易使学生在观察中只看到部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把培养观察力和发展思维力结合起来。
三、巧用“两头”,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巧用口头表达,激活学生的“话语因子”。语文课堂上有三个要素:学生、教师和文本。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是作文课的主体。课程教材改革提出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学生平等参与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而学生是主要发言人或“主辩手”,教师在学习活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不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和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话语因子”,正体现了这个指导思想,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作文情景,畅所欲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说,暂时没想到的学生会受到启发,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巧用笔头表达,激活学生的“书写因子”。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还要落实到书面。先是写片段,把要写的作文分成几个片段来写,时间短、字数少的训练保证了学生兴趣和热情;再写部分,如开头,学会用上总结性、概括性的语句,还学着写一个吸引人读下去的开头。
加强说与写的训练,开发学生思维。现代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培养能说会道的人。从说到写,也是作文训练的一条重要规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说的机会,作文指导必须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从说到写的能力。
四、巧设“空间”,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空白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作文课上,也要利用“空间”。所谓的作文的“空白空间”,是指根据作文的开头,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想象的空间,把后面要说的补充完整。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才。作文课上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空间,不但可以让学生写出符合要求的文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笔下生花”作文训练中,要求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第一次写观察作文,学生大多不知如何下手,不知从何写起。笔者就让他们写秋天的校园,并提供三个场景: 秋天来到草地上,
秋天来到操场上,
秋天来到课室里,
让他们先写这三部分,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写下来,从而给学生一个写作方向和思路。
五、巧加修改,改出学生的好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平时的课堂上,笔者运用多种修改方式,可以先自我修改,而后在小组内修改,并说出修改理由;也可以教师先修改,再让学生自己修正;还可以学生互改,表扬写作亮点或者值得大家学习之处。
在课堂上教导写法后,要立刻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写作之余,教师便随堂走动,能及时指导学生、答疑解惑,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亮点、好词佳句,直接加以鼓励。亦可让写作优秀的学生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启发苦苦思索、无从下笔的学生,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会写,每个学生都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先把开头写好,打下基础,后面的就顺利多了。这样边写边提示边修改,学生写作的速度快,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巧用交流与展示,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
“重交流和展示”是学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常用方式。新课标在中年级习作要求里提出目标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在巧用交流和展示上,除了平时常用的课堂教师范读、学生自己朗读,笔者还利用小组间互评,找出佳作在全班朗读并表扬;两个人互评,找出佳句表扬。另外,笔者还可充分利用课室这个平台,引导学生交流和展示作文。比如那篇《看,这是我的好朋友》,笔者先把作文分成三类:优秀、认真和有待提高,然后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并要求他们把朋友的照片带来,连同作文一起贴在课室的展示台,三类作文有直观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怎么样写才是好的作文,同时有照片在一旁对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欢笑不断。
交流和表达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途径。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一,在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方法。第二,通过交流和展示,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写作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需要,习作是生活的需要。通过一次次的交流与展示,学生可以领悟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第三,互相交流和展示也是在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能力,评价别人也是在提醒自己,这种评价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很有帮助。总之,教师应重视写作之后的交流和展示。
作文教学是三年级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如何带好八九岁的学生入门,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保持他们的写作热情?这与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方法大有关系,方法错误时,不但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恶性发展下去,会把写作当成“最头痛的一件事”。教師要与学生巧用作文的“六部曲”,和谐地“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以灵巧实用的形式来指导三年级的作文学习,让学生顺利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