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数学学生探知能力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动手探索研究问题,是学生自然属性的内在体现,也是学生内在能动特性的生动表现。新实施的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纲要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作为有效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素养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探知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1
  引言: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知能力,是一項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1.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二是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四是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2.创设平等融洽的合作情境,培养学生能动积极的合作情感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在探知新知、解答问题过程中需要借助于良好积极学习情感作为“源动力”。但由于中学生受到升学压力以及外在因素的制约,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只重视自身个体的学习,而轻视同学间的合作互助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学生学习情感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抓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紧扣数学学科的生动性、历史性、社会性等情感因子,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带着积极情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知识时,由于三角函数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三角函数知识内容还与物理学科问题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时,抓住三角函数的生活性特征,设置了“已知某海滨浴场的海浪高度y(米)是时间t(0≤t≤24单位小时)的函数,根据规定,当海浪高度高于1米时才对冲浪爱好者开放,请依据上面的结论,判断一天内的上午8:00时至晚上20:00时之间,有多少时间可供冲浪者进行活动?”教学情境。学生在感知这一生活性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情感得到了激发,并且对生活性问题充满探究情感,主动与其他学生开展合作探知活动,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情感。
  3.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3.1、教会学生会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3.2、鼓励学生会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3.3、引导学生勤会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4.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5.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5.1、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5.2、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例如,己知点P(x,y)是圆(x-3)2+(y-4)2=1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用参数方程或直接利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解决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作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了解。
  6.结束语
  学生的探知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他们多动手实践,从多个角度看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迎接时代的挑战。
  参与文献
  1.互联网http://blog.sina.com.cn/,《浅谈学生的创新知识和探知能力》
  2.《中国教师报》,2012年第58期第6版,《论学生的探知精神》
其他文献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场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的斗争正在进行。这是一场严肃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法轮功”出现于当今并流毒甚广,决非孤立的、偶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
摘要:目的探讨亚硝酸盐中毒发生规律,为防止和减少亚硝酸盐中毒的发生,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制定有效的预防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51-01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课外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教法的重要基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环,因此不容忽视。  现我校高三生物作业的现状:复习讲义一本,每
目的以药物六甲蜜胺(Altretamine)为模板分子,合成不同功能单体的六甲蜜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 MIP)并比较不同MIP之间的吸附性能。方法采用加热封管聚
【摘要】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127-01  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储备最重要的阶段,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然而面对众多性格能力各异的学生,仅仅用千篇一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远远达不到整体提高高中生数学水平的要求。本文就提出了用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授,从而达到提高每位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 因材施教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网上音、视频的多媒体教学内容需求日益增长,基于流媒体技术的远程教学活动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文章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特点及相关协议,提出
建筑除了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物质场所外,还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是一种信息媒介。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双向互动为特点的新媒体,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运动研究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北京市经济学研究总会、首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