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收的经过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一九八五年四期郭剑冬的文章,指出《苏曼殊诗笺注》(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版)误收一千多年前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认为是苏曼殊一九一六年之作”。其说极是。
  按此错误的始作俑者,为文公直,初见于他编的《曼殊大师全集》(上海,有益书局,一九三五年)。该书在香港流行甚广,我所看到的,有文渊书店翻印的《全集》本,另有学林书店翻印的《曼殊大师诗文集》,与正风书店的《曼殊大师诗集》,均沿袭文公直原来的错误;而《苏曼殊诗笺注》所根据的,我疑心亦即文书,以致以误传误。幸有郭先生读书细心,特为指正。此前,在裴效维编的《苏曼殊小说诗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与马以君编的《燕子龛诗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都没有收入鱼玄机此诗。裴氏并在“前言”的注解中(第28页),说明文公直的错误。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曼殊遗迹》(萧纫秋编,封面有孙中山亲题“曼殊遗墨”四字,上海北新书局影印,一九二九年)的杂记部分内(24页至27页),苏曼殊曾抄录“唐女郎鱼玄机诗”三首,其中最后一首被文公直误认为苏曼殊所作,收入《曼殊大师诗文集》,改题“和三姊妹韵”。关于此事,先父柳亚子在一九四三年早就指出如下:“(《曼殊遗迹》)影印本字迹太汗漫了,文先生又未见真本,有许多地方以意为之,不免有误会之处。象和光、威、裒三姊妹诗,本来是鱼玄机的作品,见于《全唐诗》里面的,曼殊把它钞在笔记中间,文先生却把它当成曼殊自己的东西,还把它补入诗集中,这觉得有些太那个了”(柳无忌编《曼殊大师纪念集》序)。以唐末鱼女冠的诗,认为是民初苏和尚的作品,不伦不类,未免“那个”得太滑稽可笑了。
  附带一笔:诗序内“精粹难传”句,如读者以为难懂,不能怪鱼玄机或苏曼殊,还是要怪文公直,是他弄错了。原来,苏曼殊在《遗迹》内所录的,是“精粹难俦”。我相信,《唐女诗人集三种》第134页内,亦应如是。
其他文献
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中,以史学名世而又对唐代文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应首推陈寅恪、岑仲勉二先生,其间岑仲勉先生以考据见长。他以大量精确而令人信服的资料为隋唐史及唐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天地。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而仲勉先生本人也受到同辈和后辈学者、研究工作者的敬重。陈寅恪先生对岑仲勉先生的学术成就也是非常推崇的,其晚年所著的《元白诗笺证稿》中就曾多次引用了仲勉先生的学术成果。我
2014年1月6日出版总第238期  201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出现在当年首期《环球人物》封面上,标题是《普京的强硬基因》。曾在强力部门工作的他,行事果断,个性强硬,深受“战斗民族”的爱戴。他也是当今国际政坛最受中国民众欢迎的政要。  15年来,普京多次出现在《环球人物》杂志和新媒体上,几乎成为我们的“票房保证”,每每创造高销量、高点击。他始终强势,始终有趣,始终个性十足,也始终对华友好。在创刊1
说人有感性的与理性的之分,并非出自笔者的杜撰。众所周知,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已区别了感觉与思维。后来,经验论的培根、霍布斯和洛克,唯理论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尽管所执非一,但感性与理性的划分似乎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定论。康德更在两者之间加上了“知性”范畴,然而这于本文的主题似无关紧要,因为我要说的仅仅是:认识的人与实践的人是统一的,感性认识只能导致感性实践,这同理性指导下的实践须待理性
《史记》除了帝王、將相之外,也不乏巨贾、酷吏、游侠、刺客以至滑稽之类的角色。显然,这是因为他们是某一阶层的代表,在这些人物的荣辱兴衰中,往往辐射着时代和社会变幻的风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铸成同志的《杜月笙正传》和《哈同外传》是我国传记文学创作的一个新品种。这两本为反派人物立的传不仅能使读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有形象的认识,它们的出版也使读者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传记文学作品中,将会看到更丰富
金梅的《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摊开在我的书桌上。北京少有的炎热天。热的空气和热的记忆使我边看边揩汗。终于读完了。我为作者多年努力的成果高兴,真心实意的。  我和金梅的初识,是三十年前。我们分别从江南考入了北京大学。他比我早一年毕业了,留校教书,他说因家在天津,他自愿调走。当时河北省会在天津,他去了河北省文联。此后,他随着河北省会的变异,到了保定,到了石家庄,一直在名称来回变换的一家省文艺杂志社当评论
我们是两个理工科研究生,我们和周围的部分同学都是《读书》的极为热心的读者,每一期《读书》我们都读,且读后必议。可以说我们太喜欢你们所编辑的这本《读书》杂志了,我们爱它是因为它对真的执着追求、它的刚正的性格、它能容纳“鲜花”、“野草”的气魄、它勇于播放各种声音的胆识……。虽然它的格调层次决定了《读书》在发行数量上难与时下各流行通俗刊物相匹敌,但它的价值是自有公论的。伍晓鹰、张维平的《对话》、黄裳的散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印度艺术则是这个文明古国中最令人神往的瑰宝之一。要研究印度艺术,有必要了解它的哲学基础。哲学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核”,它造就了这个民族的艺术气质,决定了作为艺术中一般原则的精神的类型。那么,印度艺术的精神类型是什么呢?  印度学者许马云·迦比尔的《印度的遗产》(上海人民版)一书,对我们理解这一问题颇有裨益。他在书中叙述了印度统一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历史统一性、
桑塔耶纳(一八六三——一九五二)是现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一生著述较多,思想犀利,见解深刻,且文笔优美,其中一些作品,构成了“英语文学遗产的具有永久价值的部分。”就哲学而言,这位由美国实用主义大师威廉·詹姆士指导出来的哲学博士,以其五卷本巨著《理性生活——人类生活诸相》,赢得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家的推崇;在美学上,他的第一部美学著作《美感》一书则被认为是“对美学的重要贡献。”(《英国百
清代,尤其是乾嘉间,朴学(又称汉学)在沉默了千余年后又忽然苏醒、活跃起来,乾、嘉学风很快风靡全国,以至“家称贾马、人说许郑”。乾嘉学派的兴衰,距今不远,可供考察、研究的典籍不少,中华书局新近点校出版的《国朝汉学师承记》是其中较为有用的,虽系旧籍,认真读来,每可产生新意。  清代朴学的兴起,固然与皇上的倡导有关,凡走这条路的大多前程如锦。但是仔细看看当时知识分子的情况,深感事实并不尽然;青紫加身、得
有关英国文学史料的一点考查    一九三一年,美国莎学专家约翰·莱斯利·霍特逊(JohnLeslieHotson,一八九七——)在伦敦档案馆十六世纪英国最高法院秘密文件中发现了一五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签发的一份逮捕莎士比亚的命令。霍特逊以《一个伟大的发现》(AGreatDiscovery)为题,在一九三一年十月号的《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Monthly)上首次向读者介绍了他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