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景观是一种以书面语言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符号,是调查研究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侗情水庄、佑子湾民俗风情园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探析少数民族村寨的语言景观特征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此来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语言和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侗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也是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中国旅游业态风向标。桂林不仅山水宜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也令人神往。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壮族、回族、苗族、侗族、瑶族等28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古朴、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花炮节,这些都对外来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本文以桂林市侗族旅游村寨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一)语言景观的概念
语言景观是一种在公共空间应用的书面化语言。我国学者李丽生(2015)认为最早的语言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当时并未提出确切的概念。真正開启并提出语言景观研究的是1997年兰德里和布尔里(Landry & Bourhis)发表于《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名为《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的论文。语言景观是指出现在某一特定地域、城市或城市群公共领域中广告牌、公共路牌、地名、街名、商铺招牌及政府大楼公示标牌上的语言。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学者将语言景观定义为“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出现或陈列的文字”。
(二)语言景观的分类
语言景观一般可以分为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两大类。官方标牌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公共路牌、街牌、指示牌;私人标牌指个体、企业等用来展示信息的标牌,如广告牌、商铺招牌。
(三)语言景观的功能
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指其标识着特定区域内语言使用特征、语言是否具有多样性等语言使用情况;而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则是指它能够反映语言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语言活力。学者Hornsby在2008年又补充了语言景观的商业功能。
综上,语言景观是一种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共符号。
三、数据采集及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观察、拍照和交流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桂林主要的少数民族村寨可视及可摄范围内的语言景观(包括道路名牌、建筑名牌、警示牌、指示牌、宣传栏等)进行了穷尽式拍摄,共搜集照片50张。然后对照片进行分类,使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统计研究,并最终以图表样式呈现。
四、语言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景观现状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语料照片进行统计分析后,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中的侗情水庄及佑子湾的语言景观共出现了三种语码,分别是:汉语,英语,日语。语码数量分布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表牌上的语码及语言数量分布
标牌总数 标牌分类 语言种类 数量/个 占比/%
50 单语标牌 中文 3 6%
双语标牌 中文+英文 42 84%
多语标牌 中文+英文+日语 5 10%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两个景区的语言标牌中,单语标牌及多语标牌数量极少,分别占总数的6%和10%,而双语标牌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84%。由此可见,两个景区都主要使用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来对汉语进行翻译。
对此原因如下: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趋势,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全球通用的外语,对于来桂林游玩的大多数游客而言,能给他们提供语言上的服务与方便。然而,从表中也能看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中的语言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侗族语言文字,这将导致在语言景观上并没有做到提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与当地民族风情习俗。
(二)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获得的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语言景观进行分析,发现了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语言景观存在如下问题:
1 A书写错误及不规范
(1)同一标牌的中英文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
如:游客通道Tourists channel;五福吉星广场The five Jetion Plaza;小吃街Snack street;三月三广场 March three square;水上舞台Water sports arena
(2)同一标牌随意加减标点符号
如:萨玛一巷二巷、萨玛一巷.二巷;
(3)同一路名的中文书写不统一
如:五福吉星广场和五富集星广场
二、翻译错误及不规范
(1)同一路标所对应的英文译文不统一
如:五福吉星广场The five Jetion Plaza、ENGICHMENT OF FIVE STAR SQUARE;萨码Sama、SAMA
(2)译文不准确、不规范
如:侗乡奇石The stone;侗银工坊Dong sliver export workship;侗情水庄前门The Front Door of Shuizhuang in Dong Dynasty;侗情水庄全景图Dong shui zhuangzhuang panorama;侗味楼Dong Wei building;侗古佬Dong Kun Yankee
(3)同一译文对应多个路名
如:Dong sliver export workshop侗银工坊、侗银工坊出口;萨玛一巷二巷Sama lane. Lane two、 Two lanes in SAMA Lane 三、美观问题
(1)路标柱体很多开始腐烂、掉色、移位,保养维修工作没有做好,导致游客视觉上的不适
(2)同一柱体的标牌颜色不统一
(3)标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过低,显得突兀
4、语言使用单一,缺乏民族特色文字
(1)大多数的语言景观标牌只使用汉语,或汉语加英文,没有其他语言的翻译
(2)虽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但很少体现民族特色文字,只有极少数标牌出现
五、有关各方面对语言景观的态度
(一)地方政府
本次研究的侗情水庄、佑子湾民俗风情园都是由政府出面牵头,帮助这些侗族从大山深处搬到桂林市区的。地方政府是语言景观的主要制作者。官方标牌的制作上主要以通用汉字为主。为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需求,便在此基础上增加英语、日语,但对侗族独有的语言景观——侗语,却很少在考虑之内。他们对侗语的认同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不是侗族就很少有人研究侗语,将此制作在语言景观上没有必要”。对于私人标牌,却很少加以干涉,要求只要体现侗族的民族特色即可。
(二)旅游业经营者
侗族旅游村寨的旅游业经营者多为本民族人员,他们对英语、日语的态度是消极的,很多声称不认识这些文字,是官方要求并制作的。但对于汉语、侗语却抱有极大的积极性。汉语是他们与本民族之外的人沟通的语言,侗语则是他们的特色语言。很多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导游在介绍村寨时都会教游客几句侗语,作为引起游客兴趣的一种营销手段。而村寨内的民族文化产品经营者大都会将侗语放在他们的标牌上,以此增加产品的销量。
(三)游客
游客对侗族旅游村寨是向往的,他们对侗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本身就了解甚少,很多来到此处旅游的目的就是体验民族风情,参观民族村寨。他们表示,虽然旅游村寨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但刻意、人造的成分很明显,村寨内售卖的民族文化产品商业化太过严重,真假难辨,很少愿意真的去购买这些商品。游客们对侗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侗语就应该出现在语言景观标牌上。
(四)当地居民
村寨内的居民都是搬迁来的侗族,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是绝对认同的,但对是否要将侗语刻画在语言景观标牌上持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侗语本就是民族特色语言,外来民族无法看懂、无法学会,因此无需向外界展示,且他们与外界交流时只使用汉语。另一种则认为完全有必要,侗语是民族特色语言文字,更应该借此机会让外界了解并传承下去。
六、结语
语言景观是一种社会符号,是了解和调查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旅游,民族语言景观是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象征,是吸引游客、传承民族文化的源泉。调查显示,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呈现多种语言不对等的情况,民族语言生存现状堪忧。因此,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应加大对民族特色语言景观的投入,提高民族语言的地位,并将此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民族旅游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发展迫在眉睫,让资源变成资本,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Landry R B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 [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1):23-49.
[2]Ben- Rafael, E. , Shohamy, E. M. H. Amara&N. Trumper-Hecht.2006. Linguistic andcaph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Isra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41.
[3]于之蒙,劉珊珊,杨换丽.语言景观研究综述[J],西部皮革,2018.2
[4]单菲菲,刘承.宇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6(6)
[5]张炼,董书敏.语言生态视角下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语言景观研究[J].开封文化以数职业学院学报,2020(1)
作者简介:袁晨铖,性别:女,出生年月:1999年12月,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绍兴,学历:大学本科,学校:桂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翻译方向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侗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也是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中国旅游业态风向标。桂林不仅山水宜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也令人神往。桂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壮族、回族、苗族、侗族、瑶族等28个少数民族。在此聚居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古朴、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花炮节,这些都对外来旅游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本文以桂林市侗族旅游村寨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一)语言景观的概念
语言景观是一种在公共空间应用的书面化语言。我国学者李丽生(2015)认为最早的语言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当时并未提出确切的概念。真正開启并提出语言景观研究的是1997年兰德里和布尔里(Landry & Bourhis)发表于《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名为《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的论文。语言景观是指出现在某一特定地域、城市或城市群公共领域中广告牌、公共路牌、地名、街名、商铺招牌及政府大楼公示标牌上的语言。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学者将语言景观定义为“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里出现或陈列的文字”。
(二)语言景观的分类
语言景观一般可以分为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两大类。官方标牌顾名思义是指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公共路牌、街牌、指示牌;私人标牌指个体、企业等用来展示信息的标牌,如广告牌、商铺招牌。
(三)语言景观的功能
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语言景观的信息功能指其标识着特定区域内语言使用特征、语言是否具有多样性等语言使用情况;而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则是指它能够反映语言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语言活力。学者Hornsby在2008年又补充了语言景观的商业功能。
综上,语言景观是一种反映社会文化的公共符号。
三、数据采集及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观察、拍照和交流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对桂林主要的少数民族村寨可视及可摄范围内的语言景观(包括道路名牌、建筑名牌、警示牌、指示牌、宣传栏等)进行了穷尽式拍摄,共搜集照片50张。然后对照片进行分类,使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统计研究,并最终以图表样式呈现。
四、语言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景观现状
通过对所收集到的语料照片进行统计分析后,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中的侗情水庄及佑子湾的语言景观共出现了三种语码,分别是:汉语,英语,日语。语码数量分布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表牌上的语码及语言数量分布
标牌总数 标牌分类 语言种类 数量/个 占比/%
50 单语标牌 中文 3 6%
双语标牌 中文+英文 42 84%
多语标牌 中文+英文+日语 5 10%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在两个景区的语言标牌中,单语标牌及多语标牌数量极少,分别占总数的6%和10%,而双语标牌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84%。由此可见,两个景区都主要使用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来对汉语进行翻译。
对此原因如下: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趋势,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全球通用的外语,对于来桂林游玩的大多数游客而言,能给他们提供语言上的服务与方便。然而,从表中也能看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中的语言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侗族语言文字,这将导致在语言景观上并没有做到提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与当地民族风情习俗。
(二)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获得的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语言景观进行分析,发现了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语言景观存在如下问题:
1 A书写错误及不规范
(1)同一标牌的中英文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
如:游客通道Tourists channel;五福吉星广场The five Jetion Plaza;小吃街Snack street;三月三广场 March three square;水上舞台Water sports arena
(2)同一标牌随意加减标点符号
如:萨玛一巷二巷、萨玛一巷.二巷;
(3)同一路名的中文书写不统一
如:五福吉星广场和五富集星广场
二、翻译错误及不规范
(1)同一路标所对应的英文译文不统一
如:五福吉星广场The five Jetion Plaza、ENGICHMENT OF FIVE STAR SQUARE;萨码Sama、SAMA
(2)译文不准确、不规范
如:侗乡奇石The stone;侗银工坊Dong sliver export workship;侗情水庄前门The Front Door of Shuizhuang in Dong Dynasty;侗情水庄全景图Dong shui zhuangzhuang panorama;侗味楼Dong Wei building;侗古佬Dong Kun Yankee
(3)同一译文对应多个路名
如:Dong sliver export workshop侗银工坊、侗银工坊出口;萨玛一巷二巷Sama lane. Lane two、 Two lanes in SAMA Lane 三、美观问题
(1)路标柱体很多开始腐烂、掉色、移位,保养维修工作没有做好,导致游客视觉上的不适
(2)同一柱体的标牌颜色不统一
(3)标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过低,显得突兀
4、语言使用单一,缺乏民族特色文字
(1)大多数的语言景观标牌只使用汉语,或汉语加英文,没有其他语言的翻译
(2)虽为少数民族旅游村寨,但很少体现民族特色文字,只有极少数标牌出现
五、有关各方面对语言景观的态度
(一)地方政府
本次研究的侗情水庄、佑子湾民俗风情园都是由政府出面牵头,帮助这些侗族从大山深处搬到桂林市区的。地方政府是语言景观的主要制作者。官方标牌的制作上主要以通用汉字为主。为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需求,便在此基础上增加英语、日语,但对侗族独有的语言景观——侗语,却很少在考虑之内。他们对侗语的认同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不是侗族就很少有人研究侗语,将此制作在语言景观上没有必要”。对于私人标牌,却很少加以干涉,要求只要体现侗族的民族特色即可。
(二)旅游业经营者
侗族旅游村寨的旅游业经营者多为本民族人员,他们对英语、日语的态度是消极的,很多声称不认识这些文字,是官方要求并制作的。但对于汉语、侗语却抱有极大的积极性。汉语是他们与本民族之外的人沟通的语言,侗语则是他们的特色语言。很多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的导游在介绍村寨时都会教游客几句侗语,作为引起游客兴趣的一种营销手段。而村寨内的民族文化产品经营者大都会将侗语放在他们的标牌上,以此增加产品的销量。
(三)游客
游客对侗族旅游村寨是向往的,他们对侗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本身就了解甚少,很多来到此处旅游的目的就是体验民族风情,参观民族村寨。他们表示,虽然旅游村寨的文化氛围比较浓厚,但刻意、人造的成分很明显,村寨内售卖的民族文化产品商业化太过严重,真假难辨,很少愿意真的去购买这些商品。游客们对侗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认为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侗语就应该出现在语言景观标牌上。
(四)当地居民
村寨内的居民都是搬迁来的侗族,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是绝对认同的,但对是否要将侗语刻画在语言景观标牌上持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侗语本就是民族特色语言,外来民族无法看懂、无法学会,因此无需向外界展示,且他们与外界交流时只使用汉语。另一种则认为完全有必要,侗语是民族特色语言文字,更应该借此机会让外界了解并传承下去。
六、结语
语言景观是一种社会符号,是了解和调查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一种文化旅游,民族语言景观是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象征,是吸引游客、传承民族文化的源泉。调查显示,桂林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呈现多种语言不对等的情况,民族语言生存现状堪忧。因此,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应加大对民族特色语言景观的投入,提高民族语言的地位,并将此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民族旅游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发展迫在眉睫,让资源变成资本,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Landry R B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 [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6(1):23-49.
[2]Ben- Rafael, E. , Shohamy, E. M. H. Amara&N. Trumper-Hecht.2006. Linguistic andcaphas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case of Isra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41.
[3]于之蒙,劉珊珊,杨换丽.语言景观研究综述[J],西部皮革,2018.2
[4]单菲菲,刘承.宇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6(6)
[5]张炼,董书敏.语言生态视角下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语言景观研究[J].开封文化以数职业学院学报,2020(1)
作者简介:袁晨铖,性别:女,出生年月:1999年12月,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绍兴,学历:大学本科,学校:桂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翻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