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生》通过对高加林、刘巧珍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下,不同人物命运的变化。在复杂的矛盾中,展现了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青年的悲剧抗争史。主人公高加林的典型性引来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对高加林的形象分析,既要着眼于大的社会背景,也要注意把握人物自身原因。
【关键词】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不可控的环境里坚持奋斗
高加林是《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身处社会转型期,其命运有着众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他是怀揣理想、渴望有所作为的新青年。在高加林身上,带有一种对城市文明的强烈向往,却又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从高考失利,到民办教师的工作被人走后门顶替,这样的双重打击对一个初长成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这些失利,是社会的大环境的限制,“当时的情况下,普遍意义上的招工只面向拥有城镇户口的青年,而城镇青年不屑去做的煤炭工人才有可能轮到农村青年。”过于严苛的区分城乡的户籍制度,以权谋私的歪风邪气等,迫使他不得不当一个农民。尽管如此,高加林却并没有放弃奋斗的信念。高加林接受了高中文化的教育,但他工作中表现出的不畏困难的积极勤奋工作带来了生机和起色,他的可贵之处在于突破了农村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及其所处的世界,学会用新的眼光度量人生价值。他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满怀理想,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勤奋改变贫穷的农村生活。在其任民办教师期间,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忘记充实自己,抓紧时间读书看报,并且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转正。他还大胆地净化水井,反抗父母之命与巧珍自由恋爱;他虽凭借叔父的权势进城,但是在工作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特别是在抢险中表现出的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彰显其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这种种表现,都是他在努力向命运抗争的表现,也是他不断追求,努力上进的证明。从高加林这一具有典型性的知识分子身上,很容易看出历史条件对个人发展的制约。诸如城乡文明的差距,社会分工的不同,二元经济结构等均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制约。他在众多的不可控因素的“戏弄”下,却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他人性中最为耀眼的光芒,也是像他一样的新一代的青年面对大环境时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二、在可控的选择里丧失自我
拥有开阔视野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不满于农村里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他绝不甘心做一位农民。而客观环境和社会政策的制约让他的理想无处安放,难以实现,他处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之中。他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与斗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出版了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弗氏的理论中,人类的心理结构被表述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诱使“自我”满足它的快乐欲望,“超我”以道德原则警告“自我”不能答应“本我”的要求。“自我”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根据面临的环境做出合乎常理的行为决定。据此来看高加林人生道路上的很多选择,不难窥见他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对自我的放逐。高加林民办教师的职务被以权谋私的大队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当高加林被下掉民办教师后,他内心真正痛恨鄙视那些以权谋私的人,发誓要与之决斗。这时对不正之风的抗争(不排除有对自己前途被毁的报复心理)是积极的,是“超我”使然。马占胜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让他进入县城时,他却欣然接受了。他对理想的追求让他“超我”,不顾道德约束去满足“自我”;高加林的“本我”让他选择接受了巧珍的爱情。“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馨的气息,强烈地感染了他”,这种性本能在支配着他的选择。他的“本我”在按快乐原则行动的时候,“自我”就开始做出调节了:他后悔接受巧珍的追求。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的选择却还是屈从了“本我”;他抛弃巧珍选择亚萍是内心挣扎,显然,社会道德和良心,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制约着他的行动;“当然,他的良心非常不安,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是此时的高加林,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已经使他摆脱了“自我”和“超我”的束缚,而只记得“本我”的需要了。“他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在“自我”的支配下,高加林选择了对他未来发展更有帮助的黄亚萍。
他可以选择坚守土地义正言辞地放弃“走后门”的机会,却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抛弃个人道德;他可以拒绝巧珍的示爱,却顺从“本我”接受了他觉得很适合在农村过日子的巧珍;他为了所谓的伟大前途抛弃拯救他于绝望之中的巧珍,选择亚萍……这些他本来可以掌控的选择题,却因为他的个人主义一味地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抛弃道德。表面上看是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质上是丧失自我的表现。
《人生》通过塑造高加林这个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农村青年的形象,展示了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无助与迷茫。毋庸置疑,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是导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于这种状况在当今仍然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问题。但也应看到,高加林自身对于道德原则的背弃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梁向阳.新近发现的路遥 1980 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J].新文学史料,2013(3).
【关键词】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不可控的环境里坚持奋斗
高加林是《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身处社会转型期,其命运有着众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他是怀揣理想、渴望有所作为的新青年。在高加林身上,带有一种对城市文明的强烈向往,却又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从高考失利,到民办教师的工作被人走后门顶替,这样的双重打击对一个初长成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这些失利,是社会的大环境的限制,“当时的情况下,普遍意义上的招工只面向拥有城镇户口的青年,而城镇青年不屑去做的煤炭工人才有可能轮到农村青年。”过于严苛的区分城乡的户籍制度,以权谋私的歪风邪气等,迫使他不得不当一个农民。尽管如此,高加林却并没有放弃奋斗的信念。高加林接受了高中文化的教育,但他工作中表现出的不畏困难的积极勤奋工作带来了生机和起色,他的可贵之处在于突破了农村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及其所处的世界,学会用新的眼光度量人生价值。他不安于现状,勇于进取,满怀理想,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勤奋改变贫穷的农村生活。在其任民办教师期间,他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忘记充实自己,抓紧时间读书看报,并且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转正。他还大胆地净化水井,反抗父母之命与巧珍自由恋爱;他虽凭借叔父的权势进城,但是在工作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特别是在抢险中表现出的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彰显其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这种种表现,都是他在努力向命运抗争的表现,也是他不断追求,努力上进的证明。从高加林这一具有典型性的知识分子身上,很容易看出历史条件对个人发展的制约。诸如城乡文明的差距,社会分工的不同,二元经济结构等均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制约。他在众多的不可控因素的“戏弄”下,却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他人性中最为耀眼的光芒,也是像他一样的新一代的青年面对大环境时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二、在可控的选择里丧失自我
拥有开阔视野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不满于农村里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他绝不甘心做一位农民。而客观环境和社会政策的制约让他的理想无处安放,难以实现,他处在一个复杂的矛盾之中。他内心深处充满了矛盾与斗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出版了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弗氏的理论中,人类的心理结构被表述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诱使“自我”满足它的快乐欲望,“超我”以道德原则警告“自我”不能答应“本我”的要求。“自我”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根据面临的环境做出合乎常理的行为决定。据此来看高加林人生道路上的很多选择,不难窥见他在追逐理想的路上对自我的放逐。高加林民办教师的职务被以权谋私的大队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当高加林被下掉民办教师后,他内心真正痛恨鄙视那些以权谋私的人,发誓要与之决斗。这时对不正之风的抗争(不排除有对自己前途被毁的报复心理)是积极的,是“超我”使然。马占胜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让他进入县城时,他却欣然接受了。他对理想的追求让他“超我”,不顾道德约束去满足“自我”;高加林的“本我”让他选择接受了巧珍的爱情。“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馨的气息,强烈地感染了他”,这种性本能在支配着他的选择。他的“本我”在按快乐原则行动的时候,“自我”就开始做出调节了:他后悔接受巧珍的追求。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的选择却还是屈从了“本我”;他抛弃巧珍选择亚萍是内心挣扎,显然,社会道德和良心,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制约着他的行动;“当然,他的良心非常不安,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是此时的高加林,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已经使他摆脱了“自我”和“超我”的束缚,而只记得“本我”的需要了。“他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在“自我”的支配下,高加林选择了对他未来发展更有帮助的黄亚萍。
他可以选择坚守土地义正言辞地放弃“走后门”的机会,却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抛弃个人道德;他可以拒绝巧珍的示爱,却顺从“本我”接受了他觉得很适合在农村过日子的巧珍;他为了所谓的伟大前途抛弃拯救他于绝望之中的巧珍,选择亚萍……这些他本来可以掌控的选择题,却因为他的个人主义一味地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抛弃道德。表面上看是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质上是丧失自我的表现。
《人生》通过塑造高加林这个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典型农村青年的形象,展示了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无助与迷茫。毋庸置疑,特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是导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于这种状况在当今仍然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问题。但也应看到,高加林自身对于道德原则的背弃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梁向阳.新近发现的路遥 1980 年前后致谷溪的六封信[J].新文学史料,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