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环境责任对群体情绪的影响: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考察空气污染环境责任对群体情绪的影响及群体认同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435名大学生在群体保护空气、污染空气、以及控制三种不同环境行为启动条件下的环境保护责任、破坏责任、群体情绪以及群体认同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空气污染保护责任与群体自豪,群体认同显著正相关;空气污染破坏责任与群体愤怒显著正相关,与群体认同显著负相关;群体认同与群体自豪显著正相关,与群体愤怒显著负相关。(2)群体认同在保护责任和群体自豪之间以及破坏责任和群体愤怒间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环境责任既对群体情绪有直接作用,也部分地通过群体认同产生作用。
  关键词:空气污染环境责任;群体情绪;群体认同
  1 问题提出
  空气污染是目前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环境污染之一。同时,空气污染可能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并增加自杀风险(吕小康, 王丛, 2017)。由空气污染问题引发的心理现象及其对情绪的影响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在过去对于空气质量的分布研究中,有针对某一个地区进行的研究,也有针对全国进行的研究。
  Borden, Schettino(1979) 首次提出环境责任行为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和群体为补救环境问题而实施的一切行动。
  人们会因所属群体充当的保护或破坏环境的角色而产生某些情绪反应,这使得个体能够体验到群体水平上的情绪(Iyer, & Leach, 2008; Thomas, Mcgarty, & Mavor, 2009)。本研究中,群体情绪是指个体将自己类别化为某一群体,如中国人,对群体成员的环境行为及其后果做出评价后所产生的情绪。
  为探讨与空气污染问题相关的环境行为,本研究通过不同的启动材料将环境责任分为破壞责任和保护责任,具体为污染空气行为和治理空气污染行为,将从群体的角度解释群体成员过去的环境行为对群体情绪的影响,并检验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北京三所普通高校中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共抽取了435名被试,平均年龄23岁,共回收有效问卷409份,有效率为93.64%,剔除原因为被试漏答或作答呈现某种规律。
  2.2 研究工具
  通过实验启动的方式,唤起被试的环境责任,包括保护责任以及破坏责任,并对被试的群体认同感以及群体情绪进行测量。实验启动材料包括三种:控制组的启动材料主要内容为全球大气污染现状的新闻素材,不涉及中国人的具体行为;污染组的启动材料主要内容为中国人所做的加剧空气污染的行为;保护组的启动材料主要内容为中国人为改善空气质量所做出的贡献。启动结束之后包括两道题目,分别是为了排除被试不相信实验材料内容,造成启动效应失败以及排除被试本身对环境行为的态度存在的差异。
  2.2.1 环境责任测量
  环境责任的测量包含4个条目,污染责任与保护责任各2个条目,测量被试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对群体的环境责任的认知和评价,如“我们中国人的行为对空气污染的产生负有责任”或“我们中国人为治理空气污染做出了贡献”,采用5点计分。
  2.2.2 群体认同量表
  采用张克顺(2011)修订的群体认同感量表对大学生的群体认同进行测量,修订后的量表共5个项目,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相关在0.66–0.70之间。本研究将原量表中3个项目的学生群体扩大为所有中国群体,并重新检验其信效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各项目与量表总分相关在0.53–0.67之间。
  2.2.3群体情绪测量
  采取与Smith, Seger, Mackie(2007)相同的测量方式,当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对群体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如:对于中国人的环境行为,我的情绪是___。用两个形容词表示,采用5点计分。主要评定3种群体情绪:群体内疚、群体愤怒和群体自豪。被试根据自己的情绪与给出的情绪形容词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
  3 结果
  三组不同启动材料的被试均表示相信启动材料中的信息,差异不显著且都高于随机平均水平,[F(2,406)<1,p> 0.5]。在测量环境行为态度项目中,三组被试之间同样没有显著差异且都高于随机平均水平[F (2,406)<1,p> 0.5]。也就是说,被试对亲环境行为的态度没有差异且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满足被试的同质性。
  3.1 群体情绪的人口学差异
  为研究不同性别被试的群体情绪是否存在差异,分别对污染组和保护组群体情绪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污染组的男女被试在群体内疚、群体愤怒和群体自豪的得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保护组的男女被试在群体内疚和群体愤怒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群体自豪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男生的群体自豪感得分高于女生。也就是说,对于中国人群体的改善空气污染的行为,男生产生了更高的群体自豪感。
  3.2 环境责任、群体情绪、群体认同的相关
  首先考查环境责任、群体认同和群体情绪三组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并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见表2。
  3.3 责任分组的方差分析
  将实验分组作为自变量,保护责任和破坏责任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在破坏责任的得分上分组主效应显著[F(2,406)=222.95, p<0.001, η?=0.52]。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污染组在破坏责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保护组和控制组,而保护组和控制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保护责任的得分上分组主效应显著[F(2,406)=219.25, p <0.001, η?=0.5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保护组在保护责任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污染组和控制组,而污染组和控制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3.4 群体认同和群体情绪的差异检验
  将实验分组作为自变量,群体认同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组主效应显著[F(2,406)=31.44,p <0.00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污染组在群体认同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保护组和控制组,而保护组和控制组的群体认同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阅读了群体污染空气行为的相关实验材料后,污染组的群体认同感显著降低了,但在阅读了群体的空气保护行为的相关材料后,保护组的群体认同感没有出现显著的提高,与控制组的基线水平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将实验分组作为自变量,三种群体情绪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疚[F(2,406)=24.05, η?=0.10]、群体愤怒[F(2,406)=90.38, η?=0.31]的得分上分组主效应显著(p <0.00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污染组的群体内疚、群体愤怒得分显著高于保护组和控制组,保护组和控制组的群体内疚、群体愤怒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有效地诱发了污染组的群体内疚情绪、群体愤怒情绪;群体自豪的得分上分组主效应显著[F(2,406)=246.46, η?=0.55, p <0.00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保护组的群体自豪感得分显著高于污染组,控制组的群体自豪感得分同样显著高于污染组,而且保护组的群体自豪感得分也高于控制组且有显著差异,说明实验有效地诱发了保护组的群体自豪情绪。
  3.5 群体认同在环境责任和群体认同的中介作用
  采用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别对各变量间的路径进行回归分析。
  污染责任对群体愤怒进行回归分析时的标准化回归系数c为0.45,且回归系数显著。污染责任对群體认同进行回归分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a为-0.28,且回归系数显著。而将污染责任和群体认同同时带入方程对群体愤怒进行回归分析时,控制了污染责任的作用后,群体认同对群体愤怒的回归系数b为0.09,回归系数不显著。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Sobel检验,结果显著(p<0.05) 。加入群体认同后,污染责任对群体愤怒的回归系数c’为0.43,仍然显著。因此群体认同在污染责任与群体愤怒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污染责任通过群体认同到群体愤怒的中介效应为a×b=0.0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a×b/c=0.06。
  以同样的方法检验群体认同在保护责任与群体自豪间起中介作用。以群体自豪为因变量,以保护责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的标准化回归系数c为0.63,回归系数显著;以群体认同为因变量,以保护责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a为0.36,回归系数显著;将保护责任和群体认同同时带入方程对群体自豪进行回归分析时,控制了保护责任的作用后,群体认同对群体自豪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为0.14,而保护责任对群体自豪的标准化回归系数c’降为0.58,且保护责任和群体认同对群体自豪的回归系数都非常显著,由此可知,群体认同在保护责任与群体自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保护责任通过群体认同到群体自豪的中介效应为a×b=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a×b/c=0.08。
  4 讨论
  4.1 群体情绪的诱发
  本次研究情绪测量的方式采用的是启动个体的群体成员身份,激活个体的群体认同以测量群体情绪(Smith, Seger, & Mackie, 2007)。结果表明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环境责任确实能够诱发群体情绪,根据环境责任的不同分别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群体情绪。有研究指出,指向群体内部的情绪通常是由积极的或消极的群体事件引发,在面对消极事件时,不同群体认同感的个体产生的情绪反应是不同的,高群体认同的个体可能容易产生群体内疚,而低群体认同的个体可能容易产生群体愤怒(杨文娇, 2016)。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脑神经机制研究等进一步检验群体内疚和群体愤怒的产生机制。
  4.2 群体认同与群体情绪
  本研究的结果中,污染组产生了群体愤怒和群体内疚,且污染组的群体认同感显著低于保护组和控制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群体内疚和愤怒虽然都是消极情绪,但仍然存在差异,内疚往往是指向自己的,而愤怒通常是指向客体的。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当群体利益受到损害时,自然会产生愤怒,但内疚的产生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内疚带有一种自责、自罪感,容易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受,所以群体内疚和群体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更加复杂。相比较而言,积极情绪与群体认同的关系要简单得多,由于对群体有认同感,所以群体的积极行为或事件能够引发积极情绪,自豪是最常见的群体情绪,而群体自豪感的产生反过来又能促进个体对群体的肯定态度,提高群体认同感。根据群际情绪理论,群体认同程度高的人们比群体认同低的人们,群际情绪表现的会更强烈,这一效应对积极群际情绪(快乐、自豪)而言,更为为明显;但就消极情绪而言, 则比较模糊(刘峰, 佐斌, 2010)。
  4.3 环境责任与群体认同对群体情绪的影响
  环境责任既对群体情绪有直接作用,也部分地通过群体认同产生作用,群体认同在环境责任和群体情绪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当污染责任被启动时,可以直接激活群体愤怒情绪,同时也可以使群体认同感降低,群体认同感的降低可以增加群体愤怒值;同样的,当保护责任被启动时,可以直接激活群体自豪情绪,同时也可以使群体认同感升高,群体认同感的升高增加群体自豪值。
  群体认同是社会心理学家公认的影响群体行为产生的是三大因素之一,群体认同不仅会促使个体产生与群体成员相同的情绪反应,也能促进个体表现出与其他群体成员相似的行为。尤其对于群体认同感较高的个体,当群体形象或利益受损时,很有可能会参与群体行为以维护群体的形象和利益(陈浩, 薛婷, 乐国安, 2012)。   参考文献
  [1]陈浩, 薛婷, 乐国安 (2012). 工具理性, 社会认同与群体愤怒. 心理科学进展, 20(1), 127–136.
  [2]刘峰, 佐斌 (2010).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8(6), 940–947.
  [3]吕小康, 王丛 (2017). 空气污染对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的损害. 心理科学进展, 25(1), 111–120.
  [4]吕忠梅, 高利红, 余耀军 (2001). 环境资源法.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36(5), 614 – 620.
  [6]杨文娇 (2016). 空气污染情境中的群体情绪及行为倾向研究.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7]张克顺 (2011). 高中生群体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8]Boeden, R. J. , & Schettino, A. P. (1979)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0(4), 35–39
  [9]Iyer, A. , & Leach, C. W. (2008). Emotion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9, 86–124.
  [10]Smith, E. R., Seger, C. R. , & Mackie, D. M. (2007). Can Emotions Be Truly Group Level? Evidence Regarding Four Conceptual Criteri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3), 431 – 446.
  [11]Thomas, E. F., McGarty, G., & Mavor, K. I. (2009). Transforming “Apathy into movement”: The role of prosocial emotions in motivating action for social chang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3, 310–33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简介:白灵娜(1993—),女,回族,河北石家庄人,心理学硕士,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态与文化心理学。
  第二作者简介:杨文娇(1991—),女,汉族,山东省聊城人,心理学硕士,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态与文化心理学。
  通讯作者:王广新(1971—),男,汉族,黑龙江省虎林人,副教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生态与文化心理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影响范围广。群体性事件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本文从政府合法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政府合法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挑战以及政府合法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完善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了解了群体性事件发生原因,总结了政府当前应对的问题,结合原因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制度完善措施,以期对合法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完善提供启示和借鉴,提高政府应对效率和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地提高,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城市人口的比例也有了明显上升。在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方面的需要的同时,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不断的提高。笔者主要研究了新时期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了一些问题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基层群众文化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现状;思路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
期刊
摘要:理想国的中心在于证明正义的人比不正义的人更加幸福,而本文的中心在于理清柏拉图本人对于这个核心论题的证明。要想说明正义的人为什么比不正义的人幸福首先必须了解与之相反的观点为什么有人说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加幸福,这也就是理想国中塞拉西马柯和大众的言论。紧接着我们分析对于正义的不同定义,并着重探讨了苏格拉底的从国家的大字正义看个人的小字正義。最后通过灵魂的内在结构划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和三种不同类
期刊
摘要:由于行为障碍的影响,残疾人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法如正常人般从事某种活动,也使得就业方式与范围受到限制。文章以湖南省为例,以该省“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与需求动态信息统计”为数据支撑,在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分析残疾人就业现存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广覆盖、全阶段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做好残疾人的健康保健工作、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多元联动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计资本;残疾人就业;教育
期刊
摘要: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方向,也是共产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较为详细和系统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之前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哲学家进行严厉的批判,也对自己以往的哲学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世界观。《德意志意识形态》将自由观置于实践的本体论中,对自由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阐述,在哲学史上为人的自由的实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的巴夏扎嘎(sba zhabs brag dkar)神山为个案研究,将从田野调查资料、烟供文(bsang chod)和圣境志(gnas yig)文本本身出发,主要对巴夏扎嘎神山的双重身份,即作为地方神山身份的“古拉”(sku la)和作为圣境(圣山)身份的“乃钦”(gnas chen)进行考释和研究,笔者认为巴夏扎嘎神山的神圣化是经历了从地方性神山(sku la)到圣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空巢青年”的庞大群体,他们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生活,年龄大多在20岁至39岁之间,有收入尚可的工作。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的单身人口已达2.4亿,而结婚率从2013年以来一直在下降,2017年结婚人数比2016年更是下降了7%,“空巢青年”的规模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空巢青年”;生活态
期刊
摘要: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械装置。它可以自动执行工作。它是一种依靠自身的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机器。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和高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生产向自动化、集成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已成为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水平也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它可以由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程的程序运行。现代工业机器人也可以根
期刊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手机是每个人都掌握的基本技术。通过移动电话,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共享和传输信息,这是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一个基本例子。随着世界进入科学技术时代,许多地方都在关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入信息时代后,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必要对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进行充分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 
期刊
摘要:2019年3月23日,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意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以费尔克拉夫的三维理论为框架,论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从描写维度、阐释维度、解释维度三个层面对路透社就意大利加入中国“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做了批评性对比分析,从而在社会变化的向度中探究西方主流媒体相关新闻报道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形象。这一研究有助于审视国外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费尔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