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谚道:“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以秋补夏,担惊受怕。”在经济出现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夏粮的“十一连丰”无疑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增添了一抹亮色。
展望全年,夏粮丰收为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打下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容忽视。
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奠定稳固基础
农业丰,天下安。夏粮的稳产对于稳增长、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为全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的丰收,对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夏粮的丰收也可以减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为稳定物价总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富说。
“今年夏粮丰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小麦生产能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高产、稳产的水平;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调控管理等方面已进入成熟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
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看来,夏粮在全年粮食产量中所占比重虽不是大头,但其丰收对于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会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当前夏粮丰收对于全年粮食增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据气候专家分析,今年可能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这对秋粮增收将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此时夏粮的丰收显得尤其珍贵。”韩一军说。
“粮食是‘百价之基’,夏粮丰收也让我们在粮食市场价格方面吃下一颗‘定心丸’。”招商证券农业分析师黄珺认为,物价的走势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产量的增收无疑意味着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进而对CPI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粮供应“紧平衡”成我国粮情新动向
夏粮的“十一连丰”对于“端稳饭碗”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由此认为粮食安全高枕无忧。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粮食的进口品种和数量都在增加,主粮供求格局已从原来的“总体平衡、丰年有余”正逐步过渡到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如果按照我国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口径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从2009年起,我国谷物总体转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进口量大幅上升,净进口同比增长3.1倍,主粮进口实现了常态化。
根据国情学者的判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人口还要继续增长,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会增加粮食、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在增长,膳食结构还会进一步提高动物性食品所占的比重,我国对口粮和饲料粮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主粮进口量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主粮供应日益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中。”中国农协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军说。
对于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一是要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要提高国际市场粮源掌控能力,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面临新挑战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粮食安全对于人口大国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该看到,尽管夏粮实现了“十一连丰”,但长远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粮食丰收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看到丰收背后的隐忧。”程国强认为,小麦丰收对于收购、仓储的压力不容忽视。同时我国小麦的品种品质与国内消费结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通过调结构,在提升小麦优质品种上下功夫。
“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能严重透支,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叶兴庆认为。
对此,国家已着手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等。
今后,要通过增加健康的产能,以弥补这些不健康产能退出造成的缺口,并力争使总产能有新的提高。要在保护好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面付出艰苦努力。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市场化。近年来,我国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一方面,對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粮食市场价格“托底”信号显著,粮价“只涨不跌”预期增强,粮价形成机制被扭曲;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加大。
“要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现市场定价,使粮价形成与政府补贴脱钩,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为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李国祥建议。
这一现象已引发高层强烈关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对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会议提出,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专家认为,这一制度建设更尊重市场定价机制、避免价格扭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
展望全年,夏粮丰收为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打下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不容忽视。
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奠定稳固基础
农业丰,天下安。夏粮的稳产对于稳增长、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为全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作为主要口粮的小麦的丰收,对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夏粮的丰收也可以减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为稳定物价总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富说。
“今年夏粮丰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小麦生产能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高产、稳产的水平;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调控管理等方面已进入成熟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
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看来,夏粮在全年粮食产量中所占比重虽不是大头,但其丰收对于确保口粮的绝对安全、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会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当前夏粮丰收对于全年粮食增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据气候专家分析,今年可能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这对秋粮增收将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此时夏粮的丰收显得尤其珍贵。”韩一军说。
“粮食是‘百价之基’,夏粮丰收也让我们在粮食市场价格方面吃下一颗‘定心丸’。”招商证券农业分析师黄珺认为,物价的走势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产量的增收无疑意味着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粮食价格的稳定,进而对CPI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粮供应“紧平衡”成我国粮情新动向
夏粮的“十一连丰”对于“端稳饭碗”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由此认为粮食安全高枕无忧。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粮食的进口品种和数量都在增加,主粮供求格局已从原来的“总体平衡、丰年有余”正逐步过渡到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如果按照我国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口径计算,我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从2009年起,我国谷物总体转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进口量大幅上升,净进口同比增长3.1倍,主粮进口实现了常态化。
根据国情学者的判断,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人口还要继续增长,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会增加粮食、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在增长,膳食结构还会进一步提高动物性食品所占的比重,我国对口粮和饲料粮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主粮进口量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主粮供应日益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中。”中国农协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晓军说。
对于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一是要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要提高国际市场粮源掌控能力,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面临新挑战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粮食安全对于人口大国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该看到,尽管夏粮实现了“十一连丰”,但长远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粮食丰收固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看到丰收背后的隐忧。”程国强认为,小麦丰收对于收购、仓储的压力不容忽视。同时我国小麦的品种品质与国内消费结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通过调结构,在提升小麦优质品种上下功夫。
“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能严重透支,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叶兴庆认为。
对此,国家已着手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等。
今后,要通过增加健康的产能,以弥补这些不健康产能退出造成的缺口,并力争使总产能有新的提高。要在保护好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方面付出艰苦努力。
此外,专家们还指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市场化。近年来,我国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一方面,對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使粮食市场价格“托底”信号显著,粮价“只涨不跌”预期增强,粮价形成机制被扭曲;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加大。
“要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现市场定价,使粮价形成与政府补贴脱钩,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为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李国祥建议。
这一现象已引发高层强烈关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对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会议提出,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专家认为,这一制度建设更尊重市场定价机制、避免价格扭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