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又一次离开郑州,送行的雨 简练、迅猛。三年来, 我的身体,只留下 两个地理名词的 相互磨损。新安,瘦成了 地图上的一粒光斑。我告訴朋友 昨晚我梦到一处流动的森林, 我没有抓紧它 回忆就喜剧性地朝我倾斜 我像一小块安静燃烧的封闭陆地 我渴望被某个人从外部打开 然后,将乌云远远地甩在身后 玉米地和山丘狡猾地隐退,陷入 落日的素描 “没有人能在狭小的善意里漫不经心” 请及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一次离开郑州,送行的雨
简练、迅猛。三年来,
我的身体,只留下
两个地理名词的
相互磨损。新安,瘦成了
地图上的一粒光斑。我告訴朋友
昨晚我梦到一处流动的森林,
我没有抓紧它
回忆就喜剧性地朝我倾斜
我像一小块安静燃烧的封闭陆地
我渴望被某个人从外部打开
然后,将乌云远远地甩在身后
玉米地和山丘狡猾地隐退,陷入
落日的素描
“没有人能在狭小的善意里漫不经心”
请及时交给我
造雪工具和早起的秘诀。
在这之前,
火车很晚才抵达洛阳
月亮很薄
我看不见我自己
其他文献
怪人田阿根 蓝月 田阿根是他爹田老四捡回来的。 田老四有点傻,没娶上老婆,捡了个儿子,乐得哈喇子直流。村人直摇头,说,自己都整不明白,还捡个孩子,不过这田老四也算有后了。 孩子就取名田阿根。村人心善,这家给点吃的,那家给点吃的,倒也没有饿着田阿根。几年后,田老四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下了悬崖,村人帮着田阿根料理了田老四的后事,继续接济着田阿根。一开始田阿根和平常孩子没啥区别,但是长着长着就不对了
我不知道,人,是否能被救赎,或者自救。 ——题记 那年我十二岁。 在我的十二年生涯里,最后悔的,莫过于那个星期六下午,我答应张侃到他家看VCD了。 张侃的表哥送给他一套盗版碟,周星驰的。那天王小帅赵宁我们四五个男生约好一起去看。我喜欢周星星。我们都喜欢周星星。可是从那天以后,我就恨上了周星星。我恨周星星在他的电影里,为什么蟑螂不叫蟑螂,却偏偏叫小强。 我就叫小强。现在大街上走一走,没准能
高三第一个学期非常漫长,从上一年的七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末,课多得仿佛永远都上不完。我们七点之前就到学校,早上五节课,中午吃饭加休息一个小时,下午接着上四节课,然后再晚自习。每天连轴转,连上厕所都跑着去,遇着人多的时候还得排队。有一次刚轮到我,上课铃声就突然响起来,吓得我提着裤腰往回跑。这种情形加剧了我的惜时心理。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院校,为此我每天都在课桌前争分夺秒。但有时候成绩并
秦菲眯起眼睛,点开手机,希望看到屏幕上的时间是7点多,不是7点多的话,6点多也行。结果是4点45分。她翻了个身,抿抿嘴巴,觉得干得厉害,便起身到客厅喝了杯水。 她又踱回卧室,坐在床边,床头柜上铺着一张白色纸巾,纸巾中央躺着半粒白色药丸。她本能地畏惧这类药物,确切地说,她畏惧所有药物,尤其是这类药物。搞不清楚这半粒药丸是如何通过复杂的消化系统作用到神经系统的,让她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睡眠。看起来
主持人点评 诗歌、大学、校园诗人、女生、理想主义……这些元素足以构成一篇老套而又文艺腔十足的校园小说,但在《你们在找什么》里,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组合方式。小说从老友韩斯特的告别宴会开始,穿插进断断续续的校园记忆,补全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生活”。小说带有明显的戏谑和讽刺的口吻,对那种“校园理想主义”不屑一顾,但它又包含着某种隐隐的迟疑,因为“我”和韩斯特共享着一段漫长的、见证青春与理
如果下雪了 像世界覆盖上面具的所有一样 我可不可以轻轻掀开 里面丰富且柔软的苔藓 一只小白羊进去 你曾经丛林茂密 大雪封山,有时候雪团滚向马路 如果下雪了 請不要指责雪不是白色的 猎人曾来过,脚印迂回 也可能是路人 岩石上落了很多雪 白羊伸出红色的小舌头舔 一只,两只,三只
一 星期四下午,食堂边的便利店,一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拿了一瓶500ml、42度的牛栏山二锅头,然后结账。 我回想起小学课堂上造句的情景,大家肆意挥霍所知不多的词汇储备,造出一些奇怪又好笑的句子。依稀记得当时我说:“爸爸在漂亮的大花园里和姐姐结婚。”引得其他人哈哈大笑。 眼下就像是我们随意造出来的句子里才会出现的情景。造句的人完全不用担心前因后果,只管将文字排列组合再施以想象就可以开心地笑出声
他关门的瞬间,窗户被照亮了, 这是四月,雨季,偶尔有雷电, 他在两地间奔波,语言频繁地转换。 他暗感到冷,季节最后的蓝色正被 消耗殆尽,空气里一道微弱的裂痕, 安全的,没有被察觉到。磨损的痕迹 更清晰了,路灯下,他身上灰暗的 刻度,投射出长长的影子,再晚一些, 他将穿越车站,折叠时间,追赶 最后一班列车,这一系列动作的完成, 让他立刻衰老了一岁。远处的行车 打来灯光,片刻便照
有一个穿着休闲式西装的人正走在繁茂的法国梧桐树底下。这些茂盛的法国梧桐应该是在它们生长的第五年被连根拔起并装上卡车输送至此的,在它们生长的第七年,一批开着小型卡车的园林工人用歇斯底里的电锯将它们的树冠齐整地削去,只留下一根光秃秃的树茎顶着纹路清晰的年轮矗立在学校的行道两旁,偶尔有喜鹊和一种不知名的蓝背长尾鸟会在这些年轮上发动小规模的战争。鸟类基本上都不会在没有树冠遮蔽的树上筑巢,因而当年有幸亲眼目
傅元峰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坚 中国著名诗人 1.纯粹的青春 傅元峰(以下简称“傅”):于老师,您觉得《青春》办得如何?为什么乐意把自己的作品投给《青春》? 于坚(以下简称“于”):这是我青年时代就比较向往的一个刊物。我上世纪80年代就在上面发表了作品,相当荣幸。青春一直坚持着一种纯粹的文学品位,在今日文坛不可多得。对于我,发表不重要,谁发表非常重要。 傅:我们先来聊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