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的协奏曲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40047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字化”从20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快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如今“后数字化时代”的开启是以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为标志的。人们从原本对数字化环境的了解到适应,然后再逐渐转变为掌控,艺术教育也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发生着结构体系上的转变。人类的梦想从原本的实物载体描绘到如今的虚拟数字化建模成像,将美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提升了艺术教育的效率,扩大了美育表达的形式。本文通过解构、剖析艺术教育在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结构转型历程,评估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数字艺术教育;后数字化;设计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奏
  自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在美国国家级研究型大学——爱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的教授和研究生们手中开始运转,数字化的时代从此便奏响了它那让无数人着迷的乐章。人们完全料想不到数字化在之后的发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很快,社会上出现了新的行业和工种;教育界开设了新的专业;消费模式从实体转为了虚拟;货币消费慢慢转向数字交易。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数字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不可逆转,那就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1]5
  信息社会离不开数字化,这种技术正在激发一场迅速扩散的产品变革,更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各类家用电器、数码设备、信息处理终端都在数字化的驱动下不断创新。例如:高清数字电视、电影,数字广播,数字智能冰箱等。多媒体软件应用离不开数字化,在数字世界里文字、图像、语音,视听世界的各种信息,所运用的采样定理都可以用最简单的0和1来表示。这0和1就好比乐章中的简单音符,小身材却有大味道。通过组合,音乐、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像、看电影这些丰富的娱乐活动,都可以在多媒体的媒介中得以呈现。以此类推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车子、工业设计品、绘画作品等。因此用数字媒体足可以代表各种媒体,足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足可以描绘我们的梦想。在后数字时代“旧时森严帝王殿,寻常百姓任往来”,所以人间奇迹都被符号取代。时间变成了网民们任意设置的阿拉伯数字,空间变成了任人折叠的纸张。当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时,现代科技已经把我们的地球变小了,无限远与零距离之间的天壤之别弭除殆尽。
  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设计艺术随着我国建设的飞快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能够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对于国家发展经济实力的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设计”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磨合,也逐渐被普通大众接受并开始追求。人们慢慢意识到设计带来的便捷和愉悦感,也更加依赖和需要“设计”。由此,设计教育便随着这种需求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与这种快速发展不相符合的是设计艺术教育观念的滞后,教学内容不是一味仿效国外艺术教育体制,缺乏国情契合和本土化扎根;就是完全沿袭古典美学教学思想,缺乏实践性,与时代存在脱节现象。随着后数字时代的到来,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化设计运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个普通的生产者都投入到了这场伟大的设计和建设运动中来。数字化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看下我们手中的手机就足以证明这点。因此在如今全球化的语境中,艺术教育的数字化转变方兴未艾,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需求,为传统的艺术教育转向数字艺术教育建设完备的教育体系和理论架构成为一项紧迫而极富意义的工作。
  二、艺术设计教育在数字化时代下的变迁
  艺术与设计之道扎根历史,世间万物之变迁都离不开传承,艺术教育与时代的接轨必须追根溯源。对事物的认识一般可以从两条轨迹进行研究:“源”和“元”。“源”是历史的轨迹,通过它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历程、状态变迁与脉络动因;“元”是抽象的轨迹,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形而上的思考”。[2]1广义设计观指出,设计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而开始的。与此同时,人类也形成了对物体形态的认识和塑造意识。我们通常把原始壁画和雕刻视作艺术的起源,那么,石器和弓箭亦可视作设计的起源。由此可以认为艺术与设计同“源”。古汉语中并没有“设计”一词。“设”与“计”连用却有计谋的意思,与设计接近的古语则是“经营”、“意匠”。欧洲工业革命爆发,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机械化成为设计的主导手段,设计逐渐成为技术与工程的代名词,企业家伺机宣扬“为生产而生产”。而后又涌现一批提倡工艺与美术结合、艺术与技术并重的领头人,使艺术与设计从此展开宏大叙事。“Design”一词传入中国,在不同时期亦有“意匠”、“图案”、“工艺美术”、“美术设计”、“设计”等不同翻译。如今,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是时代变迁的历史必然。“艺术”一词最早则来自拉丁语“Ars”,指木工、锻铁工、外科手术等技艺。无独有偶,中国先秦“六艺”中相当一部分也与技术有关。孔子所说的“依于仁,游于艺”更是道出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由此亦可见艺术与设计同“元”。
  生活是设计与艺术的源泉,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本源于生活的需求。因此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手工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摄影艺术、美术学等等热门专业课程应运而生。随着数字化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教育在各个专业课程开设中都加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个门类的课程,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变迁。与此同时,“交互设计”、“界面设计”、“APP设计应用”这些新名词扑面而来,跨学科、多学科合作逐渐成为教育趋势。
  首先看看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有常规课程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计算机进入工业设计领域之后,对设计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传统设计在图面上进行,塑造形态是“画”的过程、“图”的概念;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则转而演变为了“建”的过程、“模型”的概念。工业产品设计首当其冲是与数字技术结合最为彻底的学科。其中耳熟能详的软件就有MAYA、3DMAX、Rhino、C4D、Proe、UG、Catia、Alias Studio。当然还有许多专业领域使用的更加具有独特单一强大功能的辅助软件。工业产品设计从各个方面也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后数字时代与工业产品的碰撞给整个工业艺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盛景。在数字软件的辅助下,课程教学迎来了3D打印这位华丽的新成员,在工业设计模型房内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具,被这位具有精密“大脑”的新家伙抢去了风头。只需要将建模数据连接,机器就能自动完成三维立体模型的打印输出。相比原来的二维图像文字打印可谓是有了惊人的跨越,教学中可以更加切实地将学生脑中的疯狂想法瞬间变为现实,这点着实让人兴奋和激动。早在2013年笔者赴德国考察学习期间,访学德国具有最先进工业设计工房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在那里看到了庞大而雄伟的3D打印机端坐在工房的一隅,当时已经对这个大家伙肃然起敬又充满好奇。经过短短的两年时间3D打印机和计算机经历了同样的瘦身变化,如今已经能仅花费几千元就购置一台小型3D打印机,对很多国内高校而言它也不再是望尘莫及的高端新型教具。   近年来,还有一个新名词在工业设计教育界崭露头角,并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院校纷纷兴起,那就是“交互设计”。它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摩格理吉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交互设计关注交互体验,后来慢慢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交互设计能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各学科进行创新的结合。当它与工业设计相遇时,便成为了互动装置设计范畴;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时,便进入了界面设计范畴;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时,便萌生了互动空间设计;与服装设计为伴,便演变成了动态、具有故事演绎性的演出;与摄影艺术合作时,便产生了数码成像技术。除此以外,交互设计带来的比特(Bit)大戏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超文本与传统文本、数据库与叙事、空间文化与时间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远程与近程、通俗与高雅、形而上与形而下等等。交互设计正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流淌到艺术设计的身体内,将这门学科带入了技术和理性的新领域,为这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开启了新的大门。
  与交互设计关联的技术称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是以浸没感、交互性和构想为基础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3]164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人造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使用者不仅能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体验的经历。[4]17之前提到的Proe、UG、Alias Studio Rhinceros等等,就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下孕育出来的专业设计辅助软件。在后数字时代下蓬勃发展的虚拟现实媒体已悄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新宠儿,它让梦想与现实不再脱离,而是能够如协奏曲般共同奏响美妙的乐章。
  众所周知,数字技术是一项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创新科技,然而艺术问题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由此,可以肯定地说,数字艺术设计是现代创新科技与古老艺术逐渐走向完美融合的产物。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期,要求我们必须对数字艺术设计的创作、传播、消费等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历史的、逻辑的、理性的、综合的方法展开探索和分析,从艺术实践中探寻问题,在数字艺术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中找寻答案、观察变化。数字艺术设计教育中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和诱惑力,这个由神奇比特(Bit)创造的美轮美奂的虚拟世界,能够赋予教育工作者“放眼天下,指点江山”的巨大运思空间。
  三、重构美学:后数字时代艺术本性
  在数字化时代,美也可以用数学运算来表达。分形艺术(fractal art)就是典范,它将数学方程式的抽象转化为可视的艺术图形,是梦想与现实协奏的又一美妙乐章。分形艺术作品除了体现出许多传统美学的标准,如平衡、和谐、对称外,还有内在的秩序。其局部与整体的对称颠覆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几何形式对称给人带来的呆板感,混乱中有秩序,统一中又有丰富,作品中蕴涵着无穷的嵌套结构。这种有序和无序的和谐搭配正是“天道崇美”的一种表现手法。[5]49当然这也只是流于形式和外观的数字美学,在后数字时代,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背后更有深刻的美学观点在支撑和构建着艺术的真实本性。
  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体系中有一种称为多元回归分析法,它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了相关变量之间的联系。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如下:设x1、x2、…,xp是p个可以精确测量或者可控的变量。如果变量y与x1、x2、…,xp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线性的,那么进行n次试验,则可得n组数据:(yi、xi1、xi2、…,xip),i=1、2、…、n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y1=b0+b1x11+b2x12+…+bpx1p+e1
  y2=b0+b1x21+b2x22+…+bpx2p+e2
  ………………
  yn=b0+b1xn1+b2xn2+…+bpxnp+en
  其中,b0、b1、b2、…,bp是p+1个待估参数,ei表示第i次试验中的随机因素对yi的影响。[3]227这串曼妙的数字模型,展现了艺术设计背后的理性美。通过电脑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在原有的数理模型运算下迅速得到艺术设计作品生产后所产生的价值,将未来的、未发生的、未知的预告,以最接近真实、真理的方式呈现。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九章中说道:“诗人之能事不在于叙述已发生的事实,而在于叙述或然或必然发生的事情。因此,诗较历史更具有哲理、更为重要,诗偏于叙述一般,历史偏于叙述个别。”艺术设计作品和诗一样,其价值也就在于此。20世纪中国美学启蒙第一人王国维的美学兴趣是探索人生的真理,他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艺术之所以具有游戏的性质,正在于它是人的无利害考虑的剩余势力。在数字化时代有些人逐渐在这虚拟的世界里迷失了真我,以模糊不清的面目在艺术领域疯狂地扮演他人的角色,谋取个人的利益,损害了整个国家的设计道德。山寨、抄袭、仿品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廉价低级的诟病。这也是数字时代给人类提出的一个极大考验,如何在虚拟中坚守真实、保守诚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也亟需在这方面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诲。“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有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6]374说的正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之重要课题。
  自赛博世界开天辟地,在网络世界不分昼夜,永远是游人如织。有人甚至感叹从《诗经》的乐土到《礼记》的大同、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孙逸仙的天下为公,我们伟大的先民竟然从未想到“指尖”竟然能触发一个所见即所想的精彩世界。这个数字化的世界,让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忘记了耕种自己的田园;让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鹁鸪国失去了理想城邦的美誉,即便是黄金国的公民也难以抵挡虚拟网络世界的诱惑。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字“快”!信奉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人已经习惯处于一个非我的耗尽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向人们证明,数字时代所营造的赛博空间虽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梦幻世界、一个极度隐秘的私人空间、一个全球共享的全透明公共领域,然而,就在这个连李白、屈原都无法想象的浪漫世界里,人类正在一点点丧失童心和良心。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快速便捷的同时,更让人体会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不安全感和心有余悸。李砚祖教授就这一课题也发表过精彩的评论:求真是工程设计、机械设计的基础与核心,艺术设计需要在此基础上解决“美”的问题。艺术设计是以造型、艺术和“美”作为立足点的,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运用“美”对设计进行完善,而不是改变前两者。以产品为例,“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产品的科学技术、功能和实用性,如果能够实现其目的性,它本身也应当是“善”的。“美”在一定意义上是“真”的另一个侧面的反映。例如,完全实用、合乎目的的物品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美”的,也即目的的一个面能折射到其他的面上。艺术设计进一步完善了工程设计、机械设计的“真”的方面。工程设计、机械设计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不是用“真”来完善艺术设计,而是运用艺术设计来完善“真”。艺术设计是以“真”为基础、以“美”为工具和追求的,它是对“真”的进一步完善,是“真”与“美”的结合。它反映出单一以自然科学为手段的设计在审美上的所有缺陷,也反映了社会分工的不同。[7]97美是人生命意象的对象化符号显现,美感是人生命意象的本体性符号体验,于是文化教育成为生命意象的价值建构过程,其中充满了美妙神奇的生命韵味,于是学习、思考和创造活动就成为一种快乐的发现过程和展示个性才能的自由价值实现方式。因而,精神创造是生命意象的崭新的符号表达方式。艺术思维担当了生命意象的主体性体验与符号性传递的使命,科学思维是生命意象的客体性体验和符号性实践。[8]151后数字时代下,艺术设计的教育更需要“真”、“善”、“美”作为戒尺,来延续美育的重要影响力,将数字艺术设计返璞归真。   艺术有形式为结构,有如数量的比例、色彩的和谐、音律的节奏,使平凡的现实超入美境。希腊大艺术家波里克勒曾说过:“美是基于数与量的比例。”在古希腊语中宇宙一词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涵义。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音之高低与弦之长度为整齐的比例,便将宇宙的秘密归结于: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美即是数,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在这个被称为后数字时代的新纪元,“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完完全全昭告了数字艺术设计的独特地位。自从数字艺术面世以来,它一直在科技工具理性和艺术审美律令的双重规约下前行。无论是相对于科技而言,还是相对于艺术而言,数字艺术设计的科技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都是其最为本质的属性。所有其余的属性,例如虚拟性、互动性、娱乐性等,都受制于科技和审美这两个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在古代,很多哲人的理论、认知中数字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如“一元、二气、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连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最高成就之一的老子也以数为论。
  四、展望
  (一)后数字时代美育启示
  数字艺术设计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延伸和丰富。后数字时代下,人们已经在这个丰富的世界自由徜徉,文化交流发生着双向对流式的转变,形成了拿来和送去的双向互动。在这种情态下,越是“本土化”、“民族化”、“区域化”的就越是“全球化”的。正确的、民族特色的美育观对艺术设计教育极为重要,扬长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这个虚拟世界更加和谐,更加贴近真实,真真切切实现长久以来的中国设计崛起梦想。
  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艺术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数字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设计理论体系。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设计的理论法则、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艺术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延展。当然数字艺术设计既然是时代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数字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9]229在法国批判学家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的代表作《关系美学》中,作者试图通过概括20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点,揭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变迁,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探索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成为其书中最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论点。这种关系美学所信赖的哲学传统,主要由阿尔都塞在他最为极端的文章中被定义过,类比随机唯物论:这种唯物论以世界的偶发性为出发点,没有起源,亦无预定意义,更没有指定的目标和理由。因此人性本质单纯地就是跨个体性的,由总是置身于历史发展之中的社会形式中的个体,集合他们的各种关联而构成的社会关系的集合。[10]11后数字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较数字时代兴起初期更为复杂,关系美学仿佛打开了一条认知美学发展的时光隧道,给教育工作者在美育教学中能更加客观辩证全局地思考问题给出了正确的引导。
  (二)数字艺术教育展望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历程来看,艺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几乎每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伴随着某种新技术的问世。中国拥有悠久的艺术传统积淀和丰厚的艺术培育土壤,把握创新技术、攀登新高峰,使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民族风貌、时代气节,不仅仅是艺术实践的奋斗目标,更是艺术人才培养的职责,也是教师的使命。
  后数字时代打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立体时代。传统艺术只可以用“只读”方式欣赏,被动观看,空间上保持一定距离。而数字艺术则是以“可读写”的方式获取,通过鼠标的点击,可选择、复制、修改,进行反馈,读者与文本之间完成了“零距离”的接触。从传统艺术到数字艺术是“单媒”向“多媒”的进化,是平面向立体的升华。在数字技术“兼不类为类”,将世间万物都转化为比特(Bit)的同时,也使“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通过数字空间的无限链接交织到了一起。随着现代人借用数字网络快速联络、沟通和协作,对抗工具理性凌驾审美精神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的艺术,连同创造艺术品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数字艺术设计的诞生使当代艺术发展经历了一场从传统物质媒介到数字媒介的巨变,是整个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变革。艺术设计教育也从此拉开了虚拟化和艺术化并行的立体时代序幕。在过去传统艺术概念中,物质媒介是构成艺术创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直接规定着艺术的分类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原则,深刻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意思维和技术操作。英国哲学家、美学家鲍桑葵在其《美学三讲》中说道:“艺术家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份,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灵魂。”在后数字时代,这种物质媒介已经逐渐被虚拟的数字媒介所替代。艺术设计教育在新媒介的介入下,扩大了艺术表现形式的空间,正式进入了立体化的时代。
  参考文献:
  [1]Nicholas Negroponte. Being Digital[M].
  United States:Random House US,1996.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戴雯惠.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06(6).
  [5]王建一.论分形艺术美的本质[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李砚祖.设计:生活的艺术化方式与可能性工具[J].创新设计,2006(2).
  [8]崔宁.艺术美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杨志瑰.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3).
  [10]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关系美学[M].黄建宏,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览,因其优秀的展览主题、丰富的展示内容、独特的展示手段,成为博物馆夺人眼球的最佳视点。成功的策展人制度可以使临时展览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更贴合观众的需求,更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本文试以“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这一临时展览为例,对策展人在临时展览中的作用展开探析。  【关键词】 策展人;临时展览;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 [
期刊
【摘要】 近10年来,随着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景观成为当代摄影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解读聚焦埃及开罗都市问题的三位女性摄影作品,进而探索并思考当代非洲都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开罗;非洲摄影;城市问题  [中图分类号]J43 [文献标识码]A  开罗,千年古都,横跨尼罗河,连接欧亚非,因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地理风貌和区域位置,一直是游客凝视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初,
期刊
【摘要】 这次记录的是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关于《西方艺术批评史》的一次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们展开关于西方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讨论,重点从意识形态角度重新认识西方艺术批评理论架构的基点,从而反思中国艺术批评的现状,并讨论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批评的话语权。虽然是《西方艺术批评史》的教学,但李倍雷先生却是通过对西方艺术批评史的评析来启发学生们对当下中国艺术批评的思考,并激起其作为艺术学博
期刊
邵晓峰教授新著《中国泼彩山水画史》,是他继《中国宋代家具》之后,又一部填补学术空白之作。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中国的泼彩山水画,自唐代起便断断续续地有史籍记述,但罕见真迹。现今所见泼彩山水,多为近百年之作。目前所知,自20世纪20年代金城“小变古法,一洗刻画之迹”,其后,特别是60年代之后,从事泼彩山水探索者日渐其多,张大千、刘海粟等更是成就斐然。对于这一独具风神的山水画样式,从学术角度进行史的
期刊
依我看来,完美的建筑就是那种遮蔽了自己的痕迹,其空间就是思想本身的建筑。这也适合艺术和绘画。唯有彻底摆脱艺术、艺术史和美学的桎梏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这也同样适合于哲学:真正有创造力的思想,是那种彻底摆脱了意义、深刻性和观念史桎梏的思想,摆脱了真理性诱惑的思想……   ——鲍德里亚  让我们从空间开始,因为空间毕竟是建筑的第一现场;让我们从空间的始源性(radicality)开始,即从空(voi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降,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塑造全球文化共同体的步伐。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这既喻示着一个文化同质化(cultural homogenization)的西方文化霸权时代的全面降临,也意味着一个差异性文化得以互融共生的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时代的到来。因此,如何准确地认识历史语境、合理地善加利用全球化这柄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使本土文化思
期刊
【摘要】 现代绘画艺术作品最大程度地进入世俗生活中,不再有着严格的模式,不再一味地追求写实。本文从三个绘画流派来阐述解读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西方现代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而西方现代艺术中所具有的自由因素更是艺术发展中永远不能忽视的进步。  【关键词】 西方现代绘画;自由因素;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绘画艺术中让人感受最深的,
期刊
【摘要】 每年5月中旬,欧洲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期间,众多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至午夜。居斯塔夫·库尔贝作为现实主义画派的开创者,其艺术造诣不用赘言。作为一次欧洲“博物馆之夜”的经历,分享参观其画作的感受比评价他的艺术高度更为切题。  【关键词】 欧洲“博物馆之夜”;居斯塔夫·库尔贝;绘画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每年的5月中旬,欧洲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
期刊
2013年10月26日至10月27日,“北欧戏剧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成功举行。会议由天津师范大学挪威戏剧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编辑部协办。开幕式上,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教授发表了致辞。高校长说北欧戏剧是国际戏剧不可或缺的部分,此次研讨会为各位与会代表提供了学术深入交流的平台,一定能碰撞出火花。挪威当代戏剧家、诗人西西莉·鲁维德,卑尔根大学戏剧系安
期刊
海峡漆艺术大展征稿启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漆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交流,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漆艺作品,迎接明年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福建省文化厅决定于2014年8月和年底前分别在福州市和中国美术馆举办“海峡漆艺术大展”和“海峡漆艺术精品展”。现将征稿事项周知如下:  一、作品要求  2010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