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的学术建构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sh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晓峰教授新著《中国泼彩山水画史》,是他继《中国宋代家具》之后,又一部填补学术空白之作。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中国的泼彩山水画,自唐代起便断断续续地有史籍记述,但罕见真迹。现今所见泼彩山水,多为近百年之作。目前所知,自20世纪20年代金城“小变古法,一洗刻画之迹”,其后,特别是60年代之后,从事泼彩山水探索者日渐其多,张大千、刘海粟等更是成就斐然。对于这一独具风神的山水画样式,从学术角度进行史的梳理和阐释,寻找其艺术规律,乃是时代需求。邵晓峰独具慧眼,由自身泼彩山水创作而延伸至学术探讨,耗时数年,写出了海内外第一部中国泼彩山水画史,足见其开拓意识与探究精神。
  此书分为四部分,结构谨严,思路明晰,层层递进。第一部分概述泼彩山水的缘起,大略地梳理了唐代至清代有关泼墨、泼彩的记述,是为“温故”。第四部分论述泼彩山水对当代绘画演进的意义,是为“知新”。着力最多的是中间两部分。第二部分逐一解析金城、张大千、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何海霞、宋文治、魏紫熈、饶宗頥、范保文等十位代表性画家在泼彩山水上的创造性业绩,由点带面,进而呈现中国泼彩山水近百年来的不凡历程。第三部分围绕着写意精神、模糊审美、泼墨传统、青绿传统、随心赋彩、用水传统、水彩画法等七个方面,阐释它们与泼彩山水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建构思想观念以及技法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中国泼彩山水画的理论体系。史与论、理与法、古与今、中与外,多角度的清理与探究,加之近百幅图版,图文并茂,令读者对泼彩山水画的源流、业绩、理论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书后附作者十余幅作品,清秀灵动,练达超逸,与其学术研究成果相呼应,学者型画家之称决非过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学术部主任、高级研究员郑炜明在《序》中评说:此书“篇幅虽不大,然其旨宏远”、“言必有中,其阐释甚有可取”。如此评价,我亦颇有同感。如书中对十位画家作品同中有异的分析,切实到位,多有见地。在理论建构部分,论述写意精神与泼彩山水关系时,指出中国画家在自身艺术轨迹中多呈这样一种规律,即早年偏于严谨工细,即使写意,也是小写意,总体多以写实见长;晩年则趋于轻松粗简,总体多以写意或大写意取胜。进而从写意精神、厚积薄发、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四方面分析形成这一规律的原因。在论及模糊审美与泼彩山水关系时,运用现代图像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瓷器“窑变”和“石画”等天然材质之美加以阐述。在论及泼墨、没骨传统与泼彩关系时,以敦煌北魏壁画为证,将没骨山水的历史上溯到南朝张僧繇之前;并指出泼墨画为泼彩画奠定了厚实的造型方式与写意语言的基础。在论及对当代绘画演进意义时,指出当代泼彩山水超越了传统“随类赋彩”、“水墨为上”的美学境界,而以“随心赋彩”彰显于世。又指出泼彩山水中蕴涵着自然之道,有利于艺术家进入自由之境,与当代社会具有内在合拍性等等。这些见解对于推动泼彩山水画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都具有启发性。
  邵晓峰年方不惑,已然构筑起中国泼彩山水画史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画史研究中的一个新突破,一个重要突破。随着古代史料的继续挖掘,思想认识的继续升华,这部专史内容将会更加丰满,学术价值将会更加彰显。
  附记:
  邵晓峰《中国泼彩山水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是海内外第一部中国泼彩山水画史,探讨了金城、张大千、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何海霞、宋文治、魏紫熙、饶宗颐、范保文在泼彩山水上的创造性业绩,呈现了中国泼彩山水画九十年来的不凡历程,并结合写意精神、模糊审美、泼墨传统、青绿传统、随心赋彩、用水传统、水彩画法与泼彩山水的内在关联建构了中国泼彩山水的理论体系,阐释了泼彩山水对于当代绘画演进的意义。国学大师、艺术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学术部主任郑炜明先生为其作序,肯定其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
  著者简介: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领军人才、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联常委、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事追踪:2013年7月21日,作为南京市新华书店暑期书香计划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中国泼彩山水画史》首发研讨暨邵晓峰教授书画展”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会议室、艺廊举行,新华书店一楼大厅限量销售此书的签名版。这场盛事由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新视觉艺术》杂志主编顾平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南京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陈建国致开幕辞。在首发研讨会上,周积寅、丁涛、左庄伟、樊波、江建中、刘庆楚、韩丛耀、徐培晨、毕宝祥、尤荣喜、朱赢椿、何言宏、舒克、濮存周、刘大任、张燕、尹安石、倪建林、王平、陈建华、王昊、赵澄等来自美术、设计、文学、影视、佛教等领域的40余位著名专家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泼彩山水画史》具有开创性价值,对于指导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并为此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专家们还认为邵晓峰教授的泼彩山水画清秀滋润、气象万千,与其艺术理论研究做到了紧密结合,是学术化的真实体现与真情延伸。
  作者简介: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谋求影院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尝试性的制度改革,从1993年中影集团不再负责发行影片到2002年院线制的施行,彻底变革了我国影院业的经营模式。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影业的区域分布,然后分析了单厅放映和多厅放映两种放映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就电影放映业院线制的经营模式、优势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阐释。  【关键词】 院线制;城市电影放映业;经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对于从事音乐行业的工作者而言,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要遵循艺术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合乎情理的艺术创作。本文通过对合唱作品《金黄色的云朵过夜了》的分析,透视乐谱隐含的规律特点,立体地还原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剖析出隐含在乐谱之中并起到了决定音乐色彩作用的内在动态因素。  【关键词】 旋律线条;和声动态;色彩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民生活水平
期刊
编者按: 王克举,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闫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王克举、闫平伉俪于2015年11月5日—25日到福建东山岛写生,本刊特约刊登其写生作品,以飨读者。  1.《东山写生作品之一》 (油画) 120x140cm 王克举  2.《东山写生作品之二》 (油画) 100x120cm 王克举   3.《东山写生作品之三
期刊
【摘要】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古老剧种——梨园戏。梨园戏以泉腔为母语,以弦管为音乐表现形式。它与衣冠南渡后的泉州移民史相伴而生,同步发展,经历了泉州唐宋盛世的鼎盛辉煌,明清时期的走向民间。它与泉州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也经历了民国时期的萧条,后又在以许书纪等一批梨园老艺人的抢救与恢复工作后迎来了新的春天。当今时代,梨园戏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学
期刊
【摘要】 勋伯格的无调性创作时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创作阶段他试图找到一种脱离调性的创作手法,但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古典和声概念的限制,因此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调性与无调性两种状态难免会混同存在。勋伯格在这个阶段所创作的作品或多或少包含着调性因素,而作曲家又需要回避调性,于是便要采用某些反调性的手法。本文以勋伯格的OP.19 No.3为例来分析其无调性作品中的调性因素与反调性
期刊
编者按:泉州不仅具有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文化、历史优势,而且其当代艺术创作也百花齐放,呈现出新的态势。在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当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背景下,泉州举办了“另一个纬度——泉州当代艺术展”,将其当代艺术精品集中展览,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当代艺术的气息,显示了与古城的传统文化并行的当代文化新的活力。  1.《港湾
期刊
【摘要】 福州南宋黄昇墓是福建省博物馆于1975年10月清理的,出土了南宋时期女式衣饰、衣料、被褥等丝织品354件,是当时出土宋代服饰和丝织品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黄昇墓由此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的宝库”。笔者借助该批出土丝织品,对宋代福建地区丝织品织造工艺以及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南宋;黄墓;丝织品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时展览,因其优秀的展览主题、丰富的展示内容、独特的展示手段,成为博物馆夺人眼球的最佳视点。成功的策展人制度可以使临时展览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更贴合观众的需求,更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本文试以“绿叶对根的情意——华侨华人奉献展”这一临时展览为例,对策展人在临时展览中的作用展开探析。  【关键词】 策展人;临时展览;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 [
期刊
【摘要】 近10年来,随着世界尤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景观成为当代摄影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解读聚焦埃及开罗都市问题的三位女性摄影作品,进而探索并思考当代非洲都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 开罗;非洲摄影;城市问题  [中图分类号]J43 [文献标识码]A  开罗,千年古都,横跨尼罗河,连接欧亚非,因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地理风貌和区域位置,一直是游客凝视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初,
期刊
【摘要】 这次记录的是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关于《西方艺术批评史》的一次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课堂上师生们展开关于西方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讨论,重点从意识形态角度重新认识西方艺术批评理论架构的基点,从而反思中国艺术批评的现状,并讨论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批评的话语权。虽然是《西方艺术批评史》的教学,但李倍雷先生却是通过对西方艺术批评史的评析来启发学生们对当下中国艺术批评的思考,并激起其作为艺术学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