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讨

来源 :世纪桥·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外语院校的非语言专业课程教学需突破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外语元素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是一种适用于外语院校非语言专业发展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缺乏教材、师资不足、教学研讨机制欠缺等因素制约了该教学模式的推进。该模式的教学需处理好专业、专业外语、公共英语等相关课程之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以及考核方式等阶段要将“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贯穿其中。
  关键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外辅导;考察方式
  外语院校的独特语言资源优势对非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外语具有一定的条件与客观的基础。外语院校在招生中对学生外语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样在非语言专业的招生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比普通高校的高。这也是非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因此,《国际政治概论》在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便使用外语工具与外语资料进行教学。再加上《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的国际特性,《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不论从课程性质还是教学目标来看,外语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目前,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大都以英语的使用为主,而且国际政治的主要理论和著名学者来自于英语世界的国家,故而,这里主要讨论《国际政治概论》与英语相融合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一、“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将专业课与外文元素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为一体的系统教学。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具有几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资源整合,专业课的知识结构与外文元素在教学内容中重新构建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内在协调,外文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逻辑结构、语言场景、资料观点等方面实行融合。三是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融合中要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外语是为专业的提升而服务,外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四是“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个体系,从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辅导(课内与课外)到考察方式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包含在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专业与外语的融合与协调。
  二、“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一)教材欠缺,不利于非语言专业的专业课教学
  目前国际政治概论的教材版本主要有,陈岳教授主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迄今已经修订了三次;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再版三次;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004年改版为《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专业程度较高,研究领域较广,是针对专业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外语类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课程还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大多选用上述三种版本中的一种作为参考。这对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有制约的。
  外语类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教学中自己编制教学内容,原则就是将外语类院校语言资源优势与国际政治概论的专业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与外文的有机融合,将外文的工具功能与外文专业素材有机融合进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外语能力提升的双重教学目标。
  (二)师资不足,制约了专业课教师之间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国际政治概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比,在我国的开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高校担任国际政治概论授课的教师队伍数量较少,历史较短、经验较少,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研究也比较有限。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的开设始于近几年,教学方法更加单一,经验也尤为不足。师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自己培养与向外借用的双向途径来解决。一是自己培养。本专业教师通过外派学习和特殊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外语能力,将专业与外语进行有机的整合,成为适应“专业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师。该种方法是在本专业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允许教师不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直接将课程与外语进行融合的训练。二是通过评聘外籍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不足,这属于外来嫁接,并没有直接实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学习外语教学方法与技巧,不断进行整合。这种方法属于一个过程渐变,是一种在本课程不间断,而教师不能独立直接完成的情况下的选择。三是跨院系师资共享。本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以满足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同一所高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专业教师可以相互借用,达到师资共享。对其他院系采用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吸取并借用师资,发展本专业。这种“借鸡下蛋”的方法在专业课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专业课教学研讨机制欠缺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几乎是一个教师讲授多门专业课,而且一门专业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担任,这样就造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校内几乎没有共同的研讨基础,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也使得教师在一门专业课中的时间、精力与专业水平有限,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针对专业课教学现实状况的教学研讨机制严重滞后与不足,导致教学中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研讨几乎不能展开,也制约“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此,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全国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同门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对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技能、存在的问题、各自的经验等进行讨论研究。全国范围的同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会的成立势在必行。借助网络,进行网络研讨会,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教学方法的讨论与经验交流,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专业课程教学独立性的弊端,专业课教学似乎变成了教师自己的独门绝技或闭门造车。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一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研讨会还是应该设立的。比如,国际政治概论已经是目前高校的必须课程,教学的范围广、层次高,从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该课程。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该门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有自己的课程特色,但是,国际政治概论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还是基本一样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与国外高校的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逐渐接轨,该课程的教学研讨在国内高校,甚至与国外高校的研讨也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一是全国专业课程教学研讨制度、机制的建立。机制和制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没有制度,研讨会将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二是建立专门性组织机构,提供研讨平台。目前,我国外语院校数量有限,都开设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学生培养的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非常有利于外语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研讨会组织的建立。当然,除了外语类院校,全国的其他开设国际政治概论或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研讨组织。   (四)重视不够,主动不足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我国外语类院校是一项新的课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关注与协同努力。中央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各省市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虽然也不断的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但是,没有形成必要的规章制度,政策与计划的落实往往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各类高等教育院校一直以来也提倡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但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是有限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高校更多的是在拼科研、拼就业率、拼知名度,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关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最关键的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低。由于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很难有一个尺度给予衡量,也没有一个健全、科学的激励、监督机制。再加上,专业课教师除了大量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科研的压力。因此导致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的主动关注程度较低。
  整体而言,对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是很有限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推行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其次是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生硬嫁接,要实行有机融合。不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还是考察方式,对专业与外语的有机融合必须是内在的协调。毕竟外文语言与中文语言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尽管,目前中外文的翻译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本质的,这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增加了难度。要做到专业汉语的逻辑结构与英语本身语义的合理内化是一门极高的艺术,是专业教学的最高追求境界。
  三、“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需处理好的关系
  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对非语言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外语与大学公共课英语
  大学公共英语是高校非语言专业更确切地说是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生毕业的一个必备要件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与学习甚至已经超出了其对专业课程的关注。从语言角度看,专业外语和公共英语都属于一个性质,但是,非语言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外语学习因其考核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这里,某种程度上,公共英语已经被放在了大学非语言专业课程学习的首要地位,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通过四级考试,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当然,公共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公共英语的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展开与深化。
  (二)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
  非语言专业中的这两种课程的性质不同,在教学中的逻辑序列,课程的先后设置上也不同。专业课是该专业设施的基础课程,是体现该专业特色的必要课程。专业外语课程则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语言升级和对专业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课程是专业外语的基础,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升华。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课程
  一般来看,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是从学分的设置、学时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专业课的地位是突出的,但是,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认为公共课不重要,只是一个学分而已,从而造成对其知识的掌握,和对公共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够。实际从学科本身的角度看,公共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更应该将公共课的基础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公共课是基础课的基础,这一地点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英语
  从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来看,公共英课在四年大学制的前两年,占据整个大学的一半教学时间。从考试的重要性来看,每年举行两次,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考试。从考试的结果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毕业。公共英语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与其相比,专业课的所占据的时间、考核的严格程度、考核结果要相距甚远。一门专业课一半占用一个学期,个别的两个学期,每周的课时安排也比较少,一般是一周一次2个学时。专业课考试方式比较灵活,以闭卷考试为主,也有部分开卷考试,或小论文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四、“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下《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与英语相融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由于教材的欠缺,导致专业课教师必须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进行系统建构和有机整合。现有版本的教材中几乎全是中文,这对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讲不能体现出外语院校的语言特色,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等不同的内容,适当采用外文讲述与解读。具体做法:
  一是专业术语用英文。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流派、学者都是西方国家的,因此,专业术语英语的直接使用从根源上消除了对专业术语理解的语言歧义,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与掌握。如,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权力(power)、帝国主义(imperialism)、和平与战争(peace and war)等。
  二是国际政治理论内容的讲解中,对理论的解读可以直接使用原文材料,使得论点更具说服力。比如,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汉斯·摩根索的六原则,亚历山大·温特的论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建构主义论点等等都可以直接使用英语原文进行讲解。
  三是国际政治论题采用英文资料进行辅助解读。国际政治的现实性特点和国际社会的动态发展使得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国际社会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事态的发生、变化,需要不断更新资料。比如,全球化问题,必须选择最新的资料对变化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需要英语资料的辅助来完成。   四是为了培养学的专业素养与外语的应用能力,提供大量的外语(英语为主)资料,包括参考书籍、文章。这些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相关的英文影印著作,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并锻炼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专业与英文的直接相融。
  (二)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对“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关系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路径是非线性的,采用分层教学、渐进深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思路开放多元。该模式是探索阶段,灵活多元很重要,既要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又不要使学生被专业外语所吓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规律。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专业+外语”模式中英语的使用要适度,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
  具体注意几点:一是课堂教师提问的问题,英文要简单易懂,中文要开放多思。这样不论学生用英文还中文进行思考都能有一定的解答,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的中文讲述要有深度,英文讲解要清晰明了。这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在中英文中能娴熟的转换与运用。三是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要适当。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训练,英文资料可通过简单的图形、表格、图画等形式辅助中文专业理论、观点等的解读,做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但不要喧宾夺主。四是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专门引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解题技巧,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学生都能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积极的学习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受动者。
  (三)课外辅导
  利用网络通讯答疑,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师生互动,加强对英语的使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课堂的课外辅导及时、便捷、有效。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开通问题答疑热线,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与难题,并与学生进行专业沟通,教师有意识地使用英语,借此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专业素养的提升。手机短信可以快速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短时间发现的疑问和迷惑),这类问题一般比较简短,回答也比较简便,即使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遇到的歧异和疑惑。邮件解答的问题一般是比较难,需要一些例子说明或材料左证,或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或辅助材料,多以英文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与需要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辅导方式。通过课外辅导对学生的专业与外语的融合能力进行提升,这也是对教学效果的实践检验。
  (四)考察方式
  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考核方式中英语的运用。对专业课的考察方式很多也很灵活,考试是检测教学方法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试卷的题型、作答中都应有意识地使用外语;另外,通过英语小论文的写作可以检测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在专业与外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中,考察方式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应注意二者融合的特性。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应把外文资料有机融合进对专业知识的考察中。外文题目(材料)中文解答,中文题目(材料)外文解答,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文水平,灵活选择。不同学期、不同课程的学生考察方式也不同。
  参考文献
  [1]李克勇.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打造外语院校核心竞 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2]周笃宝.双语教学与语言——内容融合学习教学法[J]. 比较教育研究,2004,(6).
  [3]赵华香,李建中.大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科教文汇,2009,(5).
  [4]贺鉴,刘红梅.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理念的运用—以湘 潭大学“当代国际关系史”本科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 2006,(9).
  [责任编辑:房 晶]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以国家追诉为标志的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中心的刑罚结构,在对于弥补被害人损失、矫正犯罪以及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等社会效果上渐显力不从心,带来了一系列难题。传统刑罚功能的不足直接促使全球刑事司法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重大转型,恢复性司法制度、辩诉交易制度以及刑事和解制度等相关制度相继产生,其概念先后被引入我国。
   我国法学理论界通过对恢复性司法、辩诉交易以及刑事和解等制度的研究,普遍认为刑事和解制度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现有法律、法规、司法实践均能相互契合,是能够在
摘要: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对马克思“异化”概念和涂尔干“失范”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两者在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相同,并且具有一致的理论前提和矫正目标,但是两者对人的本性看法不同、对生产活动和社会分工作用的理解存在分歧,因而形成了关于如何消除工人非人性化状态的不同构想。  关键词:吉登斯;异化;失范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在其
期刊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教学的时效性是思政课的重要方面,对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进行评估,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增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学科建设水平,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体系,以保证对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评估  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开展案例教学是适应复杂的社会形势的需要,是基于教育理念变化的要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特点的需要,是基于大学生特点的需要,是认识规律的必然要求。实施好原理课的案例教学,必须做到:教材内容转化为与案例相关的授课内容,实现教材与案例的深度一体化;依据教学重难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实现教学案例精品化;以课本为基础,开阔学生视野,实现教学案例的延展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期刊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执行难”、“执行乱”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民事执行主体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是主要原因。无疑,这不利于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其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司法公正与权威。因此,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其必要性。
   构建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和法律依据。其一,这是权力制衡与监督的要求。其二,是宪政的要求。人民检察院享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具有宪政体制的根据。同时,我国二元司法结构决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执
摘要:浙江树人大学提出了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新定位,在该办学理念指引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新时期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的新模式。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注重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型理念对课程设计的指引与改造,探讨具有服务型特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形成情境式教学、研究型教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写作课教学一直是语文课上的一个难关,如何让学生在写作课上乐写、会写、巧写,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本文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和写作教学结合,探讨在写作课上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生活化写作;有效教学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实尴尬  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我们写作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扣题、如何结构、如何谋篇
期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关系紧密的物业服务公司也在迅速发展。物业服务公司在为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管理纠纷也开始呈上升趋势。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次对安全保障义务做出了规定,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也对此做出了规定。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法律和法规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此都规定过于模糊。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为物业服务公司对业主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性质、责任性质及责任范围等。本文以案例为线索,通过对案
摘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和要求的增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分析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重视案例教学、分角色扮演、选取经典视频资料和邀请名人来演讲、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五个方面来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用型和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因而很多开设市场营
期刊
诉讼欺诈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而近十年来类似危害行为大有蔓延攀升之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观点争议、刑法规定不明致打击不力,使诉讼欺诈违法成本低,与之相反的如若不法企图得以实现则其收入将相当可观。于是,在立法不明,执法不一,理论争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批冒险家,掘金者,他们妄图钻法律的空子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极大地扰乱了法律秩序和损害了守法公民的合法利益,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现在对诉讼欺诈的定性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诈骗罪;敲诈勒索罪;伪造证据罪;妨碍作证罪;抢劫罪;不构成犯罪等。概言之,现在对于诉讼欺诈之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