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科学史培养科学思维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huil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家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推论等过程,蕴含着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科学史中开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围绕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史展开,着重凸显“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质疑与反思”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科学史 科学思维 归纳与概括 模型与建模 质疑与反思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模块中《植物生长素》一节,编入了达尔文、鲍森·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探索实验,呈现了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其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思维培养的资源。对此,笔者开设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再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教学设计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培养科学思维。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以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以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向光性现象导入。
  出示长时间放置在窗台上不移动的盆栽植物图片,提出问题:这株植物在生长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向光性)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向光性的定义。
  过渡:人们对向光性现象“熟视无睹”,而达尔文做了个有心人,提出了“为什么”。
  介绍达尔文研究金丝雀虉草向光性的背景资料: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达尔文在其导师亨斯洛的推荐下,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达尔文在随“小猎犬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会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着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后来,达尔文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向光性问题,并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
  提出问题:达尔文的研究工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预设:处处留心皆学问;科学研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2.达尔文实验的分析。
  过渡:科学重视实证,我们来看看达尔文做了什么样的实验。
  出示实验过程图示(如图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学生陈述问题的答案后,再提出新的问题:实验中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及尖端下部的目的是什么?预设:为了分析这些部位与向光生长的相关性;这运用的是实验设计中的排除法,采用了对照试验中的“减法原理”。
  提出问题: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哪一部分? (预设: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又是哪一部分?(预设: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向光弯曲的不是同一部位,达尔文怎样解释这一现象的? (预设: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3.鲍森·詹森、拜尔、温特实验的分析。
  过渡:达尔文的推论中还有哪些内容尚未得到证实?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的刺激是什么?后人为解决这些问题继续探究。
  出示三个实验过程图示(如图2—下页图4),让学生小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实验,要求在讨论中解答以下问题:
  (1)这三个实验是围绕什么具体问题展开的?
  预设:这三个实验围绕三个递进的问题“刺激能不能传递?”“刺激传递的效果是什么?”“刺激可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展开。
  (2)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从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造成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命名为生长素。
  4.解释向光性的成因。
  师生共同以“倒叙”方式来分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長得快→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单侧光照射的影响。学生讨论,解释向光性的成因。
  提出问题: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呢?预设:植物弯向光源生长会不会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单侧光照射后分解了?会不会是抑制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你的推测?学生说出实验验证的设计思路。
  让学生列举生长素的种类,并得出植物激素的概念。
  (二)归纳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思想方法。
  提出问题:四位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是怎样的?预设: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合理推论→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概括出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2.实验设计方法。
  预设:达尔文的实验设计中用到了排除法;温特的实验设计中体现了单因子变量原则的对照法。
  3.实验操作方法。
  提出问题:怎样检出胚芽鞘向光生长过程中的弯曲部位?预设:可以在幼苗上画平行横线,横线不平行的部位就是弯曲部位;加竖直参照物,幼苗生长方向与参照物出现夹角的部位就是弯曲部位。
  引导归纳:科学研究需要哪些优良品质?
  (三)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提出阅读问题:(1)植物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有哪些?(2)生长素是如何进行极性运输的?(3)生长素是否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4)怎样理解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5)生长素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有何特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后,师生共同归类基础知识。
  (四)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
  演示生长素转移方向实验的设计步骤,学生评价并完善实验的设计。
  二、几点思考
  科学家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推论等过程,蕴含着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科学史中开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课的教学,围绕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学史展开,着重凸显“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质疑与反思”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归纳与概括
  “归纳”的基本释义是归拢并使有条理;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本课例中,设计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形成“归因归纳”“论证归纳”的基本方法。其一,引导学生寻找探究问题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开展“归因归纳”。比如,达尔文实验中,通过对胚芽鞘尖端或尖端下部遮光,相应的实验现象是“不向光生长”及“向光生长”,归纳出植物向光生长与胚芽的尖端有关的结论。其二,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解决,收集实验证据,开展“论证归纳”。学习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学生可以发现,不同年代的多位科学家在探索植物向光性成因的道路上,是承前启后式的,前人的疑难问题就是后人探究的“触发点”。设计问题串,铺就一条问题“暗线”,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研究的足迹“按图索骥”,解决问题。围绕总览性问题——“植物为什么向光生长”,学生论证解决一系列问题: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什么?单侧光照射后植物是否向尖端下部传递了某种刺激?这种刺激是不是一种物质?这种物质是否可以传递?向光性的形成机理是什么?环环相扣的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掌握“论证归纳”的基本方法,进而不断提升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模型与建模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給“模型”下了这样的定义: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是认识和阐明生命活动规律、原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形式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模”就是建立模型,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的无歧义的书面描述。本设计中,引导学生建构两种模型。一是在实验设计中,建构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模型。比如,达尔文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关联部位,他在实验设计中分别对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部遮光。为什么会这样来设计自变量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感受光源的是什么部位”“发生弯曲的是什么部位”。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设置对照试验时,要对尖端或尖端下部遮光。这是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合理关联。二是在实验设计中,把握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比如,鲍森·詹森设计的对照实验中,与常态生长的植物幼苗相比,切除对照组的胚芽尖端就是采用了“减法原理”,在胚芽尖端与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就是采用了“加法原理”。对照实验中,与常态相比,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影响因素来改变自变量的设置,进而观察因变量的变化,可以论证我们的假设,证实或证伪某种假说。
  (三)质疑与反思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能对别人或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能对生物学问题开展科学分析与评价,做出理性判断。生物科学史等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在质疑权威的过程中、在学习行为自我反思中,可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比如,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向光性的成因:由于单侧光的照射,胚芽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移向背光侧,再纵向运输,聚集到尖端下部的背光侧,使其生长快于向光侧,造成植物幼苗向光生长。这种解释的基本出发点是生长素的移动。然后,通过一个开放性问题“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对于学生可能不成熟的想法,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和引导。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顺着学生的理性判断,师生再做一次“合理”的解释。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还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像龙爪槐一样倒长的特例。如是,逐渐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习惯,让思维活动更具主动性、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减少盲从性、狭隘性。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再论“用教材教”——发展高中生科学思维的视角[J].生物学教学,2020(9).
其他文献
摘要:文本解读的历程,其实就是探寻 “其中味”的过程。再次研读《范进中举》文本,发现要解文本荒唐之言,品其中辛酸之味:胡屠户对范进的言行表明他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众邻居送礼是一种朴素的做法,不宜片面解读为势利;联系吴敬梓的个人经历可知,胡屠户的“一巴掌”不光打在范进的脸上,也打在前恭后倨之人的脸上。  关键词:《范进中举》;文本解读;人物形象;情节;深意  《红楼梦》卷首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
期刊
摘要:“问学课堂”与《四季之美》相遇,以“问”导入,感知“动”“静”之美;以“问”启思,体会独到选材之美;以“问”总结,涵泳独特结构之美。“问学课堂”中渗透的聚焦主问题、提供“问”的支架、搭建问题链的做法,让学生在发现美、沉浸美、升华美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夯实欣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问学课堂;《四季之美》;主问题;提问支架;问题链  《四季之美》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期刊
摘要:针对在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末)复习阶段,很多数学教师选取大量数轴综合题进行备考训练,其中包含不少难度颇大的问题这一现象,根据数轴的有关内容是简约而深刻的,教学应该基于学情螺旋上升这样的理解,开设《数轴的再认识》专题复习课,重点引导学生打通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线段的中点公式、定比分点公式等的联系,为解决“双动点”等综合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序”等思想
期刊
摘要:“学困生”一般有哪些课堂表现?教师该怎样帮助这些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选取班上一位学生做个案分析,展开精准帮扶:从拉家常开始,增进日常交流;个别精细指导,重树学生自信;利用家长力量,多方督促牵引。  关键词:“学困生”;学习潜能;精细指导;家校合力  在课堂教学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无法充分地参与学习活动,久而久之,学习也暂时落后。这些学生通常被称为“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一般有哪些表现?教师
期刊
摘要:在“鸿门宴”中,曹无伤可以说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本想投靠项羽却被项羽所卖,身首异处。项羽“出卖”曹无伤这个逻辑矛盾点,给文本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解读并还原这个逻辑矛盾点的“真相”,唯有潜入文本语境,借助文本所提供的知识存档展开知性推理,依托文本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形式意义来理解人物的行为意图与心理特征,把脉作品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瞬时情感。  关键词:《鸿门宴》;文本细读;语用;语境;推理
期刊
摘要:学习过程应包含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应突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建立学生间的学习场。通过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途径,并根据数据分析学生“同学”的情况。据此,改进教学行为,促进“同学”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同学 课后访谈 一一列举  教学过程应包含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不能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并且应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建立学生间的学习场。让同学成为“同学”
期刊
【编者按】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思维,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焦点。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积极构建“问学课堂”的实践样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师生交互中发展思维;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让思维延续。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问”贯穿始终,“学”真的发生。本期分享两例教学及其评析。  摘要:《伯牙鼓琴》是一篇较为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以学生之“问”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文本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系统地训练和提升思维。An Adventure in Africa一课教学,基于语篇,多角度、多层次,成序列、有系统地设计问题,以问引思,以问促思,推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 问题 逻辑性 批判性 创新性  问题,作为“脚手架”,是阅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文本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有
期刊
摘要:阅读《骆驼祥子》,除了了解名著的情节,理解人物的特点,品味老舍作品的语言,还可以从情感方面入手:祥子不甘于现状、不屈服于命运,这种小人物的奋斗,令人敬重;祥子生不逢时、最终毁灭,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引人同情;祥子的逆来顺受和自身性格的缺陷,让人愤懑。  关键词:《骆驼祥子》 老舍 名著导读  1936年春,某一天,山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老舍家里聊天,说起北平有一个洋车夫,一辈子都想
期刊
摘要:单元知识讲评课是对单元知识测评卷进行讲评的一种课型。其教学应超越对试卷题目的简单讲解和对学生答卷情况的简单评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解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知识讲评课,引导学生在元认知体验、方法迁移和变式训练中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单元知识讲评课 元认知体验 方法迁移 变式训练 学习能力  单元知识讲评课是对单元知识测评卷进行讲评的一种课型,是一种特殊的习题课。教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