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本文通过对唐山市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心理压力程度、来源以及舒缓方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压力源;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27-02
1.前言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本科院校,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1]。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也要熟悉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所谓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各种压力事件不适应但暂时无法摆脱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2]。众多国内外文献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3]。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压力因素的分析方面[4],一般采用精神状况自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5],调查范围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6]。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唐山市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心理压力程度、来源以及舒缓方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几点建议。
2.调查项目说明
为了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情况,本文对唐山市3所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压力感、压力源以及疏解压力的方式。本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三所学校开展,其中每所学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各发放200份问卷,共计60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5%。本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多响应变量分析和交叉表分析。
3.调查结果
3.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压力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较大,有30.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压力,有52.6%的人认为比较有压力,几乎没有教师认为压力小。如果以1表示极少压力,以5表示非常有压力,教师平均压力水平在4.13左右。图1显示了不同年龄、职称教师的压力水平,总体均呈倒U形分布。在所有年龄段中,40-45岁教师的压力最大(4.35),其次是45-50岁(4.27),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压力感不强,均为3.63。在职称比较中,讲师和副教授的压力感都大于4.10,明显高于教授(3.89)。
中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力,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还面临社会认可、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挑战,本身压力就比较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中青年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学历学位等方面提高了标准,导致教师压力进一步增大。众多文献研究表明,教师压力过大将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
3.2 高校教师压力源分布
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实现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同事竞争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考核与评比压力以及自我形象压力等。多响应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按总响应百分比排序,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考核与评比(响应百分比26.9%)、经济压力(24.3%)、自我实现压力(19.9%)三个方面。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与评比(个案百分比60.7%)和经济压力(54.9%)。 将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与教师压力源做交叉表分析。不同性别教师压力源不同,男性教师将经济压力排在首位,其次是考核与评比;女性教师首要的压力是考核与评比,其次是经济压力。不同年龄的教师压力源存在差异,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将自我实现作为主要压力,30岁至45岁年龄段的教师以考核与评比压力为主,46-50岁教师以经济压力为主。不同职称的教师压力源存在差异,其中助教的主要压力来自于经济方面,讲师和副教授主要面临考核与评比压力,教授除了考核与评比之外还面临自我实现的压力。
3.3 教师压力缓解方式
高校教师的压力疏解方式主要包括找人倾诉(24.3%)、购物(20.4%)、运动(20.4%)等,其中有47.1%的教师会通过找人倾诉释放压力,其次是购物(39.4%)、运动(37.6%)和上网(36.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但是只有2.9%的人会去看心理医生。可见高校教师在面对压力时一般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但是上述压力缓解方式多为回避式的自我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与教师压力缓解方式做交叉表分析。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在缓解压力时采用的方式有较大差异,半数以上(51.9%)的男性教师主要通过运动缓解压力,其次是上网,占40.7%;而女性教师中有55.7%的人是通过找人倾诉来缓解压力的,其次是购物,占50.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选择的压力缓解方式也有较大区别,30岁以下的教师多以上网转移压力,30岁至40岁的教师习惯找人倾诉压力,41-45岁的教师会通过购物行为缓解压力,46岁以上的人主要靠运动释放压力。不同职称的教师压力缓解方式也不相同,助教主要采用上网的方式,讲师主要采用找人倾诉的方式,副教授主要采用购物的方式,教授主要采用运动的方式。对于助教或30岁以下的年经教师而言,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其他各组,而且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上网是他们缓解压力的最好选择。
4.高校教师压力调适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唐山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处于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压力最大,其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评比和经济压力。目前,高校教师一般采用找人倾诉、购物、运动等自我缓解方式,并不倾向于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本文认为,仅靠高校教师的自我缓解方式不能解决心理压力问题,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关怀和干预,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适。
4.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只有定期体检,很少有规范的心理测试和诊断。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但都是进行回避式的自我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应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向教师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其化解心理压力。
4.2改善高校管理体制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和评比、经济压力。高校应从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健康,处理好绩效考核与教师薪酬之间的合理分配,体系职级之间的公正、公平。同时,高校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活动机会,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卫东.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13,03:83-84
[2]许玲. 当前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及评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56-157.
[3]宋秀丽,杨漠,刘亚男.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87-89+94.
[4]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22.
[5]张丽华,潘汝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概况、成因及调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4.
[6]钱静珠,钱咏霓,吕丹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策略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2:64-67.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压力源;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27-02
1.前言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本科院校,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统一[1]。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教师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也要熟悉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所谓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各种压力事件不适应但暂时无法摆脱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2]。众多国内外文献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3]。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压力因素的分析方面[4],一般采用精神状况自评量表作为测量工具[5],调查范围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6]。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唐山市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心理压力程度、来源以及舒缓方式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几点建议。
2.调查项目说明
为了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情况,本文对唐山市3所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压力感、压力源以及疏解压力的方式。本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和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三所学校开展,其中每所学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各发放200份问卷,共计600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5%。本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频数分析、多响应变量分析和交叉表分析。
3.调查结果
3.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压力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较大,有30.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压力,有52.6%的人认为比较有压力,几乎没有教师认为压力小。如果以1表示极少压力,以5表示非常有压力,教师平均压力水平在4.13左右。图1显示了不同年龄、职称教师的压力水平,总体均呈倒U形分布。在所有年龄段中,40-45岁教师的压力最大(4.35),其次是45-50岁(4.27),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压力感不强,均为3.63。在职称比较中,讲师和副教授的压力感都大于4.10,明显高于教授(3.89)。
中青年教师是教学、科研的主力,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还面临社会认可、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挑战,本身压力就比较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中青年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学历学位等方面提高了标准,导致教师压力进一步增大。众多文献研究表明,教师压力过大将不利于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
3.2 高校教师压力源分布
高校教师压力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实现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同事竞争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考核与评比压力以及自我形象压力等。多响应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按总响应百分比排序,教师认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于考核与评比(响应百分比26.9%)、经济压力(24.3%)、自我实现压力(19.9%)三个方面。其中,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与评比(个案百分比60.7%)和经济压力(54.9%)。 将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与教师压力源做交叉表分析。不同性别教师压力源不同,男性教师将经济压力排在首位,其次是考核与评比;女性教师首要的压力是考核与评比,其次是经济压力。不同年龄的教师压力源存在差异,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将自我实现作为主要压力,30岁至45岁年龄段的教师以考核与评比压力为主,46-50岁教师以经济压力为主。不同职称的教师压力源存在差异,其中助教的主要压力来自于经济方面,讲师和副教授主要面临考核与评比压力,教授除了考核与评比之外还面临自我实现的压力。
3.3 教师压力缓解方式
高校教师的压力疏解方式主要包括找人倾诉(24.3%)、购物(20.4%)、运动(20.4%)等,其中有47.1%的教师会通过找人倾诉释放压力,其次是购物(39.4%)、运动(37.6%)和上网(36.5%)。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但是只有2.9%的人会去看心理医生。可见高校教师在面对压力时一般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但是上述压力缓解方式多为回避式的自我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教师性别、年龄、职称等基本特征与教师压力缓解方式做交叉表分析。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在缓解压力时采用的方式有较大差异,半数以上(51.9%)的男性教师主要通过运动缓解压力,其次是上网,占40.7%;而女性教师中有55.7%的人是通过找人倾诉来缓解压力的,其次是购物,占50.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选择的压力缓解方式也有较大区别,30岁以下的教师多以上网转移压力,30岁至40岁的教师习惯找人倾诉压力,41-45岁的教师会通过购物行为缓解压力,46岁以上的人主要靠运动释放压力。不同职称的教师压力缓解方式也不相同,助教主要采用上网的方式,讲师主要采用找人倾诉的方式,副教授主要采用购物的方式,教授主要采用运动的方式。对于助教或30岁以下的年经教师而言,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要高于其他各组,而且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上网是他们缓解压力的最好选择。
4.高校教师压力调适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唐山市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感觉压力比较大,尤其是处于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压力最大,其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评比和经济压力。目前,高校教师一般采用找人倾诉、购物、运动等自我缓解方式,并不倾向于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本文认为,仅靠高校教师的自我缓解方式不能解决心理压力问题,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关怀和干预,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适。
4.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只有定期体检,很少有规范的心理测试和诊断。调查发现,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但都是进行回避式的自我调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应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向教师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其化解心理压力。
4.2改善高校管理体制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考核和评比、经济压力。高校应从管理体制上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健康,处理好绩效考核与教师薪酬之间的合理分配,体系职级之间的公正、公平。同时,高校应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活动机会,改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卫东.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13,03:83-84
[2]许玲. 当前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及评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9:156-157.
[3]宋秀丽,杨漠,刘亚男.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87-89+94.
[4]衣新发,赵倩,胡卫平,李骏.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22.
[5]张丽华,潘汝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概况、成因及调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4.
[6]钱静珠,钱咏霓,吕丹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及调适策略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0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