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效能问题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每一种理论在实践中都发现了教学有效性的缺失。现在,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效益是否真正实现,而实现的唯一途径便是有效教学的切实落实。围绕这一研究主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经验,总结出若干有效途径。
一、目标设置合理化
1.明确定位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以“教”为起点和媒介,而不以“教”为目的,教师教学的成效不以教学的显性效果为表现方式,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是有效教学的真正归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成长才是检验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教学价值理念,改变长期以来注重形式、热衷于理论翻新的现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克服教学低效和失效的缺陷,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最终目标。应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地位,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切实以层次性目标设置为导向,引领学生走向语文世界的高峰。具体实施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一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有效发挥字词句章等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二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探究语文问题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主动性,形成语文有效教学的强大内推力;三是逐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力,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品位,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优化学生人文思想的教学目标。
2.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准确设置教学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实现的前提。只有确保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否则教学将出现严重失效的情况。为使教学实施效果更有效,必须细化教学目标。在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实际的、合理的教学规律,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并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制定学科总目标和单元分目标,并将它们灵活、恰当地分解,融入教学各阶段、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及时检验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学的矛盾关系,修正个体活动与分目标的偏差,以及分目标与总目标的偏差,确保课堂教学各项活动都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从课程实际任务入手,全局实施,细节分化,逐步推进,避免重复训练以及脱离语文学科特征的种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内容呈现多样化
1.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学科多元化、主观性强的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无限延伸。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在师生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客观差异,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后,选择最有效的活动形式。活动课进行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参谋为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主动实践,保证人人参与,寓学于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课结束后,以学生自主总结为主,保证学生活动信息的对称性,进而优化语文活动课的实际效果。同时,自主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将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保证了学生在后续教学中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学习情绪。学生在讨论总结之后,进行全班分享,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例如,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开展了一次读书笔记齐分享的活动。首先,全班学生进行分组,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推举两名学生进行课堂讲读。各小组参赛队员的积分累计作为小组的总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冠亚季军的评比。接着,各小组在比赛中都积极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检索、请教教师等方式全面了解所选文本的背景材料和作者阅历,以更深入了解文本中情感的表达和词句的含义,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学生向全班展示了精彩的读书笔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教师作归纳总结。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的评比又一次掀起了活动课的高潮,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地激发。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营造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有利于有效教学资源的整合,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理清教学思路。声图并茂的技术特点活跃了教学氛围,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使学生恍如身临其境,加深对文中悲壮、感人情感的体会。
(2)直观呈现知识,突破重点难点。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这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差异性,给有效教学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利用多媒体声、像、图结合的优点和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如,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文中大量描绘了云的各种形态,但是学生并不能根据其描述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造成学生学以致用过程的困难。为使学生清楚了解各形态的云,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形态的云、晕、华、虹、霞及其具体特征。真实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强化了学生的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构建网络平台,促进写作教学。传统教学往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学目标无法全面实现。为克服这种缺陷,教师可构建班级网络,加强师生网络互动,优化教学效果。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在网站上建立随笔论坛、创作擂台、畅所欲言等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写作才能的舞台。学生表真言、抒真情的积极性得到鼓舞,写作热隋得到进一步激发。长期的写作练习,不仅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信心和勇气也得以增强。
三、评价机制多元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不是一门认知学科,教材内容没有局限性,知识系统存在较强的人为因素;同时,语文能力又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综合的学科。因此,我们不能仅以测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语文学习行为评价机制,改变传统过分强调评价机制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最终达成度,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使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有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总之,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为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从教学目标合理性、策略灵活性和评价多元性角度努力,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学用结合为目标导向,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
(责任编辑韦雄)
一、目标设置合理化
1.明确定位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以“教”为起点和媒介,而不以“教”为目的,教师教学的成效不以教学的显性效果为表现方式,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是有效教学的真正归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成长才是检验有效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教学价值理念,改变长期以来注重形式、热衷于理论翻新的现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克服教学低效和失效的缺陷,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最终目标。应确定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地位,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过程中,切实以层次性目标设置为导向,引领学生走向语文世界的高峰。具体实施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一是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有效发挥字词句章等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二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探究语文问题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主动性,形成语文有效教学的强大内推力;三是逐步提升学生对语文美的感知力,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品位,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优化学生人文思想的教学目标。
2.准确设置教学目标
准确设置教学目标是语文有效教学实现的前提。只有确保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否则教学将出现严重失效的情况。为使教学实施效果更有效,必须细化教学目标。在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实际的、合理的教学规律,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并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制定学科总目标和单元分目标,并将它们灵活、恰当地分解,融入教学各阶段、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及时检验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统一协调教学的矛盾关系,修正个体活动与分目标的偏差,以及分目标与总目标的偏差,确保课堂教学各项活动都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从课程实际任务入手,全局实施,细节分化,逐步推进,避免重复训练以及脱离语文学科特征的种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内容呈现多样化
1.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
语文学科多元化、主观性强的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无限延伸。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在师生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客观差异,在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后,选择最有效的活动形式。活动课进行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适时参谋为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主动实践,保证人人参与,寓学于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课结束后,以学生自主总结为主,保证学生活动信息的对称性,进而优化语文活动课的实际效果。同时,自主学习的效果对学生将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保证了学生在后续教学中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学习情绪。学生在讨论总结之后,进行全班分享,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例如,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开展了一次读书笔记齐分享的活动。首先,全班学生进行分组,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推举两名学生进行课堂讲读。各小组参赛队员的积分累计作为小组的总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冠亚季军的评比。接着,各小组在比赛中都积极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检索、请教教师等方式全面了解所选文本的背景材料和作者阅历,以更深入了解文本中情感的表达和词句的含义,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学生向全班展示了精彩的读书笔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教师作归纳总结。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最终的评比又一次掀起了活动课的高潮,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学习热情得到进一步地激发。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营造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教学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有利于有效教学资源的整合,使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进度、理清教学思路。声图并茂的技术特点活跃了教学氛围,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配上扣人心弦的音乐,使学生恍如身临其境,加深对文中悲壮、感人情感的体会。
(2)直观呈现知识,突破重点难点。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这造成了学生理解的差异性,给有效教学的实现增加了难度。利用多媒体声、像、图结合的优点和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如,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文中大量描绘了云的各种形态,但是学生并不能根据其描述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造成学生学以致用过程的困难。为使学生清楚了解各形态的云,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形态的云、晕、华、虹、霞及其具体特征。真实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强化了学生的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构建网络平台,促进写作教学。传统教学往往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学目标无法全面实现。为克服这种缺陷,教师可构建班级网络,加强师生网络互动,优化教学效果。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在网站上建立随笔论坛、创作擂台、畅所欲言等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写作才能的舞台。学生表真言、抒真情的积极性得到鼓舞,写作热隋得到进一步激发。长期的写作练习,不仅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信心和勇气也得以增强。
三、评价机制多元化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不是一门认知学科,教材内容没有局限性,知识系统存在较强的人为因素;同时,语文能力又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综合的学科。因此,我们不能仅以测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建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语文学习行为评价机制,改变传统过分强调评价机制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最终达成度,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使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有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总之,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为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从教学目标合理性、策略灵活性和评价多元性角度努力,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以学用结合为目标导向,增强教学的整体效果。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