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民办”高校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部对民办独立学院本科验收工作的展开,摆脱了原来母体学校“羁绊”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新的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难题。如何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品牌战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14-03
  2013年随着教育部对民办独立学院本科验收工作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的“三本”学校将陆续告别戴了十几年的“三本”帽子,转设为(民办)二本高校。然而,当一批率先“转设”成功的民办二本学校庆幸之余,却发现摆脱了原来母体学校“羁绊”的这些“新二本”学校,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和发展环境,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进,特别是由于割断了与母体学校的联系和被纳入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内,从而使自身未来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迎接挑战谋发展,已经成为这些“民办二本”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外部环境转换催生的发展难题
  2012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提出“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总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这种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使“刚刚完成规模发展,立足未稳的‘民办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市场竞争”。[1]这主要体现在:
  1.处于高等教育体系末端的民办高校生存困难加剧。从办学水平和条件看,“民办”高校不论是在办学的总体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及学校的声誉度上,都远不如公办高校。而“民办”高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相比,由于收费、专业性、就业市场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并且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水平和质量并不逊于“民办”高校,从而使“民办”高校的外部市场环境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从生源水平看,由于“民办”高校处于高校招生链条的末梢,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因此,与公办学校相比,提升教育质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毕业生去向上看,“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其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处于低端状态,并受到来自地方公办院校和高职学院学生的双重竞争压力。
  2.社会认知度低,使“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和高职学院相比,情况更加严峻。尽管“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前些年“民办”高校一直注重外延式发展,注重总量扩张,相对忽视了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其毕业生的社会评价不高。人们认为,在知识储备上“民办”高校学生难以和公办院校学生相比,在动手能力上“民办”高校的学生又难以和高职学院的学生相比,因此,许多社会单位在用人方面对“民办”高校学生都持有疑虑的态度,而随着高校招生生源的日益萎缩和学生升学选择性渠道的增多,这种来自就业市场的压力,使“民办”高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
  3.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社会资本筹措困难。目前的“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而万元以上的年收费,已经达到当前中国百姓教育投资的上限,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这种经费来源单一的办学弊端之一,就是为了更多地筹措经费,必然不顾资源状况,多招学生,并放松学生的素质要求,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这种状况若延续下去的话,随着生源情况的变化,“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会逐渐陷入供给不足之中。
  4.教育行政管理政策的歧视,使“民办”高校后续发展困难。教育部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评估中,对学校的要求甚多,而体现政策扶持的方面甚少。特别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教师培养、资金投入方面,基本上不考虑“民办”高校的具体诉求,而在教育管理方面,却又要将其按公办学校去规范。基本上还是从公办学校的角度出发,管理“民办”高校。这使“民办”高校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化。
  二、内涵建设滞后,使“民办”高校赶超后劲不足
  当前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除了上述外部環境外,“民办”高校自身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1.办学定位与培养过程的脱节,使其学生质量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主要问题是专业设定与“民办”高校的“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符。重教学、轻实践;重理论、轻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使用人单位在使用“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其培养目标具有的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优势。“民办”高校的办学类型不仅趋同,而且模糊,课程体系结构差别小,效仿公办大学,教材盲目追求“规划教材”、“推荐教材”,轻视自编特色教材的应用,从而使人才培养出现了“同质化”趋势。
  2.缺乏人才储备和建设的机制,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大,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未转设之前,由于和母体学校有教学合作关系,其师资来源和质量还能有保障。转设以后由于割断了与母体学校的合作关系,原母体学校的教师大部分已返回原学校,剩余的要么是已近退休年龄的老师,要么是以挣课酬为主的临时性打工教师,而自己引进的年青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独挡一面。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的投资人,视教师为打工者,以榨取教师的剩余劳动为目的,不尊重教师的人格,不重视教师的诉求,不遵循教学规律,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失成为一个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痼疾。
  3.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有名无实的法人机构阻碍了它的正常发展。“民办”高校的民办性和大学的公益性使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大学的公益性要求“民办”高校必须注重社会效益,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唯利是图;同时,民办性和资本的逐利性又要求其在办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这在“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上就表现为以投资人为代表的资本逻辑和以校长为代表的大学逻辑的理念上的碰撞。“具体表现为董事会运行程序不规范,董事长、董事会、校长关系不顺,职责不明;第三方即教代会或社会成员没有参与监控管理,等等。有的投资者甚至对学校进行家族式管理,使校长负责制形同虚设,投资者直接干涉学院办学和日常工作,其个人独断专行给学校发展带来的经营风险,后果往往容易导致学院财务、人事、教学管理混乱,使‘民办’高校丧失了办学的自主权”。[2]   三、“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徑选择
  基于“民办”高校面临着的外部环境严峻,竞争压力加大和自身内涵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在“转设”后,要想突出重围,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外延式扩张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品牌战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1.前瞻性定位,跨越式发展,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选项。首先,从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出发,科学地修正自己的办学定位。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换、过度阶段。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从技术特征上看是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结合;从生产方式上看,数字化制造,个性化生产和分散式就近生产,将会逐渐取代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这种新工业革命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了,而是知识技能型人才。能否驾驭数字化、智能化设备,能否将新的设计理念甚至时尚元素体现在产品中,成为对未来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民办“高校必须抓住机遇,以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实用型、知识型人才设定为培养目标,重新谋划发展蓝图,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其次,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蓝图。为了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设想。所谓“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就是将以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气工业、重化工等为主的传统工业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绿色经济、精致化产业、信息化产业、服务化产业为主,以生态化、数字化、快速成型、人工智能和新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要求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国家急需为导向,面向未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握并占领未来教育的制高点。再次,依据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需求规律,科学地设计培养方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瞬息万变的,而人才培养由于其固有的周期性规律,往往要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一规律,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审时度势,要明白当下的市场热门不等于未来的热门,现在的人才冷门不等于永远是冷门。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长短线兼顾,要注重厚基础、多功能的兼容性人才培养,要明确“民办”高校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只是某一专门职业的专业人员,而应是面向现代化的多功能的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在未来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首先,尊重教师的人格,关注教师的诉求,稳定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视人格尊严为生命之第一需要”。在尊严和金钱面前,他们大多倾向于前者,“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们的普遍选择。而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一人格特征,则却为许多“民办”高校的出资人所忽视。他们认为,我给你们高工资(实际并不高),你们就得给我干活,让你怎么干就怎么干,这使许多教师感到人格上受到轻慢,因而产生消极心理,不关心、不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因此,要想稳定教师队伍,首先要求管理者特别是出资方要转变观念,从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出发,尊重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的诉求,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通过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创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培育一个健康、积极、有活力的教师队伍,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其次,从学校建设的长远利益出发,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制度。转设后的“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发展,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其存在的基础。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改变以往的“重引进轻发展,重使用轻培养”的管理理念,重视教师的发展需求,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符合高校教师行为规范,有利于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使教师对事业的追求、人生追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从学校长远利益出发,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和公共核心课程方面,应做到稳定一批、引进一批、培养一批;要为能力出众、业务素质突出的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从而达到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而稳定教师队伍和留住人才的目的。再次,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术品位。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学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单位,它同时还是一个科研机构,是引领科技进步的前沿阵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大学水准的两个尺度。转设后的“民办”高校要想使自己跻身高等教育之林,就必须改变以往的重教学、轻科研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尽快地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申请立项,参与社会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既要引进和培养能讲课、能动手的“双师型”人才,更要注重引进和培养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要用政策导向强化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意识,使广大教师不仅能积极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并且还能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学术知名度。
  3.强化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良好的内部机制是“民办”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础。转设后的“民办”高校作为独立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应在董事会的治理框架内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即“董事会议事规则要体现科学决定、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原则;健全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利用调动教职工管理学校的积极性;实行新的用人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降低办学成本,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其次,宽松的外部环境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转设后的“民办”高校要顺利地走向独立发展之路,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扶持和宽松的政策条件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民办”高校完成转设之后,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帮助“民办”高校渡过转设的困难期。具体的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在招生计划中,适当增加“民办”高校的招生指标,打出报到缺勤量,保证“民办”高校在独立初期的生源数量与此前持平或略有增长,帮助其缓解招生难题;在教师评职、申报科研立项、深造培训上,应给予“民办”高校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一样的待遇,取消校际歧视;在资金投入上,既然“民办”高校经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后已经被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了,就应当与公办高校一样享受国家政策性教育投入,帮助其解决发展难题。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真正“独”并“立”起来。再次,面向国际市场,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独立后的“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面向“两个”市场。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的形式,迅速提高办学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通过合资办学,多方筹集国际游资,充实办学经费,推动学校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校际交流,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有竞争力的国际人才。这种面向国际市场的办学取向,可以拓展学校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实现对世界层面的学术水准和教学水平的展望与把握。这对于促进“民办”高校的学术创新,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推动自身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赵秉真.论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与可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2]谭瑞技.论独立学院独立困境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高职高教研究,2011,(2下旬刊).
  [3]佚名.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及对策[DB/OL].百度文库,2011-01-17.
其他文献
摘要: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个分支,如何处理好大学期间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从宿舍成员、成员来源地、成员是否有班干部、家庭经济情况、作息习惯、宿舍成员亲密度、公共事务处理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并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标准化的课堂教学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学习老师提供的学习视频,并且完成相关作业,将自己的疑惑和不解记录下来,在上课时通过小组协作与讨论,将各自的疑惑和不解进行解答,而小组协作不能解答的问题由老师进行讲解。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效;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
陈林 赵杰 王功勋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学习内容繁杂,但学时却安排较少,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针对该课程的复合式教学法。它将因果联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结构式教学法三者有机组合、融为一体。该方法有望较大程度地提高
摘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审视以往的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领悟拼音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寻求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以解决拼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275-02  汉语拼音是对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它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对普及识
摘要:虚拟仿真技术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本文探讨了利用这项技术对虚拟学习环境的建设,总结了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并予以虚拟摄影平台实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虚拟仿真;学习环境;虚拟摄影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70-02  一、概述  虚拟仿真是近年来新兴发展的一项技术,自出现以来迅猛发展且一直炙手可热
摘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源,学校的强弱归根到底表现为资源的强弱。在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消费者关注高校品牌所带来的高校品牌价值时,充分利用学校最宝贵的特色资源,是提升学校特色品牌价值的关键。盘活特色资源,并进行科学管理、用先进和符合实际的特色大学文化引领和发挥内部教工和学生的活力,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特色品牌学校。  关键词:特色资源;品牌价值;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
摘要:传统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通过将层次分析方法引入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体系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指标不易量化、相互关联性差、决策困难等问题。分析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下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既便于操作,又突出专业特色,为毕业生评奖评优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是专门为新疆高等学校编撰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作为一门地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战略任务。要想提高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应有效的改进教学方法,把“微课”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的吸引力。  关键词:微课;《新疆历
摘要: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在目前的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课时不够、学生操作能力不强、实践内容单一老旧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该门课程教师急需考虑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基于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进行阐述,以此来提出关于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
摘要: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卓能源”班为例子展开,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该校的卓越工程师班师资状况,其次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探索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重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经验;教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026-02  一、前言  2010年6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