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垠的大地上

来源 :艺术商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纽约客而言,只需稍稍离开都会中心区,沿哈德逊河北上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河谷地区的青山秀水则随着蜿蜒起伏的地貌,纷至沓来。
  位于比肯小镇的迪亚基金会博物馆(Dia:Beacon)是专注极简与观念艺术最为有力的收藏与展示中心,这里是约瑟夫·博伊斯、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等藝术家的大型作品的常驻之所。在比肯小镇西南仅14英里的Cornwall地区,始建于1960年的暴风国王艺术中心(Storm King ArtCenter)是全美最为主要的雕塑公园,数年来,这里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寻觅者们提供令人惊叹的大地艺术体验。2018年,占地两万平方英尺的Magazzing艺术基金会在与比肯相邻的冷泉镇创立,并迅速成为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和当代意大利艺术的重要机构。在哈德逊河谷丰饶的农业与历史景观之间,一个黄金的远郊艺术三角在此形成。
  很难决定高楼林立的都会与平坦无垠的山川究竟哪个更壮观:不同的空间距离造就了不同的物我关系,郊野虽远,离开了博物馆殿堂式的陈列语言,却似乎能在天地间离艺术的本意更接近一些。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藝”或“執”刻画的正是手执苗木的人跪坐侍弄于土地之上,先贤们以自然与种植为“艺”的本源,这是了不起的艺论认知,更是对劳动创造艺术的肯定。在暴风国王艺术中心占地500英亩的广阔天空底下,合乎尺度的雕塑和特定的大地艺术作品潜入起伏的山丘、草地和森林之中,为疲于运转的都会人类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喘息之地。1966年,艺术中心从雕塑家大卫·史密斯(1906-1965)的遗产中购买了13件作品,并开始尝试将作品直接置入四围的景观之中,从这以后,“暴风国王”陆续迎来了亨利·摩尔(HenryMoore)、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Caoder)、安迪·戈德沃斯(AndyGoldsworthy)、白南准(Nam JunePaik)等超过80位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中国艺术家张洹重达12吨的铜制《三腿佛》。在过去的50多年间,这里的风景一直在生长和演变,每一件作品的位置都仔细地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远处的景色,以期共同构建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地艺术样本。
  2015年,由艺术家VitoAcconci等人创立的SHANDAKEN计划进驻暴风国王艺术中心,一个颇具独立气质的艺术家驻地项目开始成为雕塑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6月至9月底是驻地项目开放的时间,当进入风雪的冬季,项目则与四围的山野一起进入休眠。同一时间内,驻地共容纳3名艺术家在现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此工作2-6周。艺术家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并与项目协调人住进同一间居所。SHANDAKEN认为实验过程和新思想的生产是文化进步的重要部分,通过这样小尺度的规划和细密的执行,确保驻地计划对个人实践的关注,同时激发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公园的外来访客们无法参观驻地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居所,从而最大限度地为艺术家开辟出一小片遗世独立的空间。
  同年,在数百名申请者之间,共有17位艺术家参与了“暴风国王”的SHANDAKEN驻地计划。在之后的3年间,每年有幸来到“暴风国王”的驻地艺术家均不超过20人。他们的工作成果十分多元,包括雕塑、录像、摄影、表演、诗歌、音乐和写作等等。事实上,比起大部分的艺术驻地计划以工作室开放日或者艺术家在期末展览上交出的答卷为重心,SHANDAKEN更注重参与的艺术家对想法的探究及其过程。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们需要细心体验他们在河畔山间的生活,学习远离公共区域,在自然环境中工作,被田野和林地环绕。他们在隐密和有限的社交状态下进行工作、撤退和反思,并切实融入到哈德逊地区丰富的在地历史之中。
  2019年5月,“暴风国王”推出了美国艺术家马克,迪翁(Mark Dion)的大型展览,记录了他25年以来探讨自然历史与人类文化的交集的历程。他的特定装置与小型建筑作品散布在公园的各个角落,以近乎人类学式的工作方法,创作出复杂的场景与视觉材料,并直接呼应当地的环境景观。作品《工作站》来自艺术中心2018年的群展“指标:艺术家谈气候变化”(Indicators:Artistson Climate Change),迪翁设计了一处“忧郁的海洋生物学家”的野外工作站,这个饱经风霜的木屋以伪现实的方式构建了一处细节丰富的场景,陈列了科学实验站的各式裝备以及艺术想象中的海洋生物学家的日常物品。迪翁还设计了一个功能性十足的工作卡车,作为一个小型的移动工作站、实验室和图书馆,卡车作为延伸教育的工具,提醒人们加强对威胁环境的入侵植物物种的认识。作品《记忆盒》则由一间小木屋组成,里面装满了数百个盒子,每个盒子都装载了唤醒人们记忆的小小物品,观众可以打开并自行探索。《审查局》(1996)则制造了一种农舍式的小结构,其间充满家具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比如大小不一的剪刀。对客观世界的敬畏与兴趣成为迪翁的工作方法,在艺术中心全景式的户外场地上层示这些作品,将作品与自然的关系展现无遗,并为所有来访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类行为的机会。
  一个富有灵韵的社区必须有使其维系和盛放的空间。在一个远离喧嚣、独立的小世界中,“暴风国王”为纽约和世界各地的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另一种组织模式和知识生产的机制,并给予这一机制足够的灵活性和自由的精神。从日积月累的技艺与自然实践之中生长出的创造性,不断探索空间转换、尺度营造、叙事语言等可能存在的新形态,让人、情、意、理在本地知识的梳理之下,有机地嵌入艺术发生的现场,这是越来越精英化的当代艺术建制所缺乏的力量。
  借由艺术完成人们对自然的理想以及对“物我合一”的审美意志的追寻,人们的远乡回归之旅由此变得鲜活、明快起来。
其他文献
本该是暖意融融的春夏之交,天气却像秋天那般肃杀。润萧和抚扬被引到城楼上的时候,平时一向拿着羽毛扇的老爷面前多了一张古琴。城楼上只有他们三个人,下面也没有守卫的将士,气氛有点儿说不出的紧张,是不是要有大事发生?  过了一会儿,敌军从远处蜂拥而来,密密麻麻的±兵越来越近,卷起漫天的尘土。润萧望了一眼抚扬,打算赶紧收起古琴。只见老爷扇子一挥,平心静气地点上一炷香,淡然地拨动着琴弦。张弛有度的琴声让两个琴
期刊
文学说:让人写文章骂自己的鲁迅  民国时,广州几位进步青年创办了“南中国”文学社。他们找到鲁迅先生,希望他能为“南中国”文学社的创刊号撰写文章。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这些“穷学生”诚实地告诉鲁迅,如果这本创刊号销路不好,就不一定能有第二期了。鲁迅打趣地说道:“要刊物销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销路会好的。”  音
期刊
畫家达·芬奇的万能笔记
期刊
艺术一点儿用都没有?大错特错!我们一起赏析过那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讲过那么多艺术家的趣味故事,你完全可以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让文章变得更有文采,更有说服力。可是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素材呢?快来听听蒋老师的建议吧!  “‘橘’这个字太好了,有灵异的妙清,染了人间烟火,却又脱了人间烟火……”今天偶然读到这个句子时,我一下子被吸引了!细细阅读,这是作家雪小禅写的一篇文章,品评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奉橘帖
期刊
在本期“戏剧特刊”的最后,“稀奇古怪话剧团”将为大家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毕业大戏,我和古怪怪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女一号和男一号啦!  难得大家齐聚一堂,为师好不快活!既然徒儿让为师担任本场演出的顾问和舞台监督,那为师就不客气了!  如果说戏剧像一艘船,那导演我就相当于船长!我会为各种性格的小意粉挑选适合你们演出的剧本,还不会提供很多排戏的实用小贴士!  萌主说我胆大心细,特意把我召回担任演出的后勤工作,
期刊
“世界上还有专门给孩子写歌的音乐家?”很多年前,一架夜航的国际航班上,空乘小姐轻声与作曲家苏勇攀谈,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位先生曾发表过近一千首儿童歌曲,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那首《小司机》。苏老师如今八十二岁,依然精神饱满、活力四射——他的家是一个充满欢笑和魔力的艺术空间,小朋友们在这里学画画、做手工、练书法、弹琴、唱歌、跳舞、排戏……他甚至还会教小朋友们如何优雅地吃一顿西餐!请跟随我们的小记者王瑜慧去苏
期刊
在去法国求学之前,我对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几乎一无所知。奇怪的是,最初生活在法国的几年里,我不只一次在他的画作前体会到一种“崇高”。后来我发现,这种体验并不关乎经典图像范式,而是建立在一种理性认知之上,普桑是法国学院派早期美学规则的奠基人,同时又是大半辈子都生活在罗马的异乡客。  彼时我正想进入美术学院学习!在我身上激发出这种“崇高”感的并非是普桑的画:而是他所代表的法
期刊
现代生活的基础是什么?也许手中的苹果手机就包含着答案:美国苹果设计芯片,韩国三星代工制造CPU,德国英飞凌提供基带传输,英国剑桥硅沼生产蓝牙芯片组,日本索尼提供摄像头模块,这一切最终汇总到富士康设在中国大陆的工厂,组装成一部手机。  正是这种国际化的分工体系、跨国贸易网络以及跨国公司构成了现代世界生活的基础,我们每天的日用商品就是全球商贸和工业生产体系的产物。这个无形的网络跨越时空,使得从华尔街的
期刊
历史终将示人,没有人和事能够逃得过时间的审判  [编者按]  2019年6月1日到8月8日,以丝绸之路为线索的国际当代艺术展——“沉默的叙述”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开幕。宁夏是丝路古道上的起点,策展人黄梅协同银川当代美术馆,邀请了当今丝绸之路诸国如中国、伊拉克、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等的25位(组)位艺术家们,让他们的当代艺术作品与丝绸之路的古文献相呼应于同一空间。展览如古丝绸之路的地图布局,始于东亚而终
期刊
托勒密世界地图  公元2世纪,托勒密是将球形的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的位置以及各地区的位置关系,真正用经线和纬线描绘成世界地图的人。他创作了古希腊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地理学)  (Geographia)。在该书中,他将本初子午线定位于大西洋上的幸福之岛(加那利群岛),用相同间隔的经线和纬线,以俯瞰的视角绘出西起摩洛哥、东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并且在经线和纬线的框架下确定了约8000个地名的命名规范。  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