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常常受到早春温度低、回暖慢及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系数低,而且由于生育日数有限,一些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它是综合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新体系,是我省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来的又一次技术跨越,也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此项技术是以应用中早熟优质品种,稀播旱育壮秧,通过合理超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产群体,以促进穗大粒多和增加粒重,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优点有以下几方面:
1、可以提早育苗、抢积温、促进早熟、增产增收。大中棚育苗有效的解决了优质高产品种生育期长和无霜期短的矛盾。一般大中棚可以提前7-10天育苗,挣抢积温80-150℃左右,提前成熟3—5天,增产8%以上,而且米质和成熟度好,出米率高。大中棚育苗有效的解决了早春倒春寒及秋季早霜的危害,使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2、成苗率高,壮秧效果突出,可以育出带蘖大龄壮苗。大中棚保温效果好,棚内昼夜温差小,抗逆缓冲能力强,防止了倒春寒的危害。高温时温度极值小,低温时温度极值高,昼夜温差合适,有利于秧苗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秧苗素质。另外,大中棚内温光条件好,湿度适宜,降低了青、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病率,也有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多,生育旺盛。一般大中棚育苗成苗率可达95%,可以育出4.0-5.0叶中大苗带蘖壮秧(单蘖率80%,双蘖率20%)。
3、改善作业条件和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大中棚由于棚内空阔大,人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因此育苗管理可以全部在棚内进行,不受天气条件限制,便于浇水、施肥、喷药及温度控制等工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由于管理水平提高,秧苗质量好,成苗率高,缩小了秧田面积。距本田地近的可以庭院育苗、距本田地远的可在本田采用高台育苗。秧田连年固定、常年培肥,能真正达到旱育秧的床土标准。
4、育苗成本低、省种、省工。由于大中棚内温度和光照条件好,出苗整齐,秧苗素质好,成苗率可以比小棚高10%,连苗利用率100%。超稀植栽培每公顷用种量为~15-20公斤芽种,较普通旱育稀值栽培节省种子24-30公斤。用种量少,秧本田比例可由1:60-80减小到1:100-150,可以节省秧田三分之一,节省了大量的育秧物资和管理用工。另外,由于大中棚可以育出大龄带蘖壮秧,搞超稀植栽培,插秧进度快,提高工效20%以上。比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每公顷减少30-80平方米苗床,并节省农用物资和管理用工,秧田成本可降低50%。
5、单位面积用苗少,省工省成本。超稀植栽培中,南部采用9×8寸规格,中北部地区采用9×6寸规格,平方米只有12.5-16.7穴,每穴插2-3株基本苗,平均需苗25-38株(9×8)或33-50株(9×6),较普通栽培减少30-62株基本苗,并且提高插秧速度,节省了插秧用工。
6、可变营养生长期长,分蘖成穗高。同一品种在超稀植条件下,由于生长条件好,叶龄进程快,能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一片叶,有效分蘖期可延长到7月15日,较普通栽培延长6-8天。特别是后期有效分蘖增长快、成穗率高。
7、穗部经济性状好。超稀植栽培由于植株空间环境好,所以穗部经济性状明显好转,为依靠穗大粒多创高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超稀植栽培一般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比普通栽培少100—150穗,但是穗粒数、结实率提高1.5~3.9%,千粒重提高0.2-1.5克。
8、增收节支,效益高。超稀植栽培(9×8寸规格)可较常规普通栽培每公顷节省47个工日,增产10%,公顷增收540-930元,公顷节省成本390~450元,公顷纯增收节支930-138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种好新改井灌稻的几项措施
近年,由于党的惠民政策好,加之水稻价格稳定,以及栽培水平的提高,使得种水稻的产投比提高,效益显著。在市场拉动下,农民自发的把一些低洼低产田改成水田。预计2007年甘南县水田面积将增加15%左右。但是旱改水种稻多数靠的是井水灌溉,增加了投入成本和栽培难度,因此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保证“旱改水”的成功。
一、工程措施
1、建设方条田,单排单灌。好处是:杜绝了串灌水温低,水层难以控制,不利于节约用水的弊端。另外,低洼地排水困难的可打排水井,以保证雨季和后期的排水要求。
2、加长加宽上水渠道,有条件的增设晒水池。好处是:提高井水温度,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主渠道设计成宽浅式,采用“S”形或回流形,以增加主渠道长度,提高水温。一般水路长100米可提高水温1.5℃左右。晒水池可占本田面积的3~6%,深度40-50厘米,一般晒水1~2天即可。也可在渠道内铺设深色农膜和在渠道上覆盖农膜来增加水温。一般覆膜100米以上可提高水温3-4℃,增一产10%以上。
二、农艺措施
1.旱改水地块要先测土壤酸碱度。PH值大于7.0时要先洗碱,使PH值降到适合水稻生长的5.7-7.0之间。
2.旱改水地块易漏水,应在头三年浅翻浅耙,加快水田土壤结构的形成,同时要细致平地,用泥浆封堵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下渗。
3.早泡田,适时早插秧,缩短插秧期。
4.选用感温弱,苗期耐低温,发根力强的品种。
5.井灌稻水温低,稻苗前期分蘖慢。在育壮秧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插秧密度,保证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产量。
6.早施肥。前期地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当弱,养分释放很低,化肥应在耙地时施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
7.改进灌水方法。采用浅、湿、干交替的死水灌法,禁止大水或活水串灌。灌一次水保持3-4天自然落干后再灌下一次,还要勤换进水口,以免进水口处水稻贪青。做到寸水插秧反青,分蘖;晒田控蘖;寸水起身;3寸水打苞;寸水抽穗、开花、灌浆;穗压圈晒田。
8.由于浅水灌溉,要特别注意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防止草荒。
掌握了以上几项措施,并严格按照旱育稀植规范操作,一般水稻产量可达到7.5~9吨。
1、可以提早育苗、抢积温、促进早熟、增产增收。大中棚育苗有效的解决了优质高产品种生育期长和无霜期短的矛盾。一般大中棚可以提前7-10天育苗,挣抢积温80-150℃左右,提前成熟3—5天,增产8%以上,而且米质和成熟度好,出米率高。大中棚育苗有效的解决了早春倒春寒及秋季早霜的危害,使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2、成苗率高,壮秧效果突出,可以育出带蘖大龄壮苗。大中棚保温效果好,棚内昼夜温差小,抗逆缓冲能力强,防止了倒春寒的危害。高温时温度极值小,低温时温度极值高,昼夜温差合适,有利于秧苗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提高秧苗素质。另外,大中棚内温光条件好,湿度适宜,降低了青、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病率,也有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多,生育旺盛。一般大中棚育苗成苗率可达95%,可以育出4.0-5.0叶中大苗带蘖壮秧(单蘖率80%,双蘖率20%)。
3、改善作业条件和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大中棚由于棚内空阔大,人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因此育苗管理可以全部在棚内进行,不受天气条件限制,便于浇水、施肥、喷药及温度控制等工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由于管理水平提高,秧苗质量好,成苗率高,缩小了秧田面积。距本田地近的可以庭院育苗、距本田地远的可在本田采用高台育苗。秧田连年固定、常年培肥,能真正达到旱育秧的床土标准。
4、育苗成本低、省种、省工。由于大中棚内温度和光照条件好,出苗整齐,秧苗素质好,成苗率可以比小棚高10%,连苗利用率100%。超稀植栽培每公顷用种量为~15-20公斤芽种,较普通旱育稀值栽培节省种子24-30公斤。用种量少,秧本田比例可由1:60-80减小到1:100-150,可以节省秧田三分之一,节省了大量的育秧物资和管理用工。另外,由于大中棚可以育出大龄带蘖壮秧,搞超稀植栽培,插秧进度快,提高工效20%以上。比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每公顷减少30-80平方米苗床,并节省农用物资和管理用工,秧田成本可降低50%。
5、单位面积用苗少,省工省成本。超稀植栽培中,南部采用9×8寸规格,中北部地区采用9×6寸规格,平方米只有12.5-16.7穴,每穴插2-3株基本苗,平均需苗25-38株(9×8)或33-50株(9×6),较普通栽培减少30-62株基本苗,并且提高插秧速度,节省了插秧用工。
6、可变营养生长期长,分蘖成穗高。同一品种在超稀植条件下,由于生长条件好,叶龄进程快,能延长营养生长期,增加一片叶,有效分蘖期可延长到7月15日,较普通栽培延长6-8天。特别是后期有效分蘖增长快、成穗率高。
7、穗部经济性状好。超稀植栽培由于植株空间环境好,所以穗部经济性状明显好转,为依靠穗大粒多创高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超稀植栽培一般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比普通栽培少100—150穗,但是穗粒数、结实率提高1.5~3.9%,千粒重提高0.2-1.5克。
8、增收节支,效益高。超稀植栽培(9×8寸规格)可较常规普通栽培每公顷节省47个工日,增产10%,公顷增收540-930元,公顷节省成本390~450元,公顷纯增收节支930-138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种好新改井灌稻的几项措施
近年,由于党的惠民政策好,加之水稻价格稳定,以及栽培水平的提高,使得种水稻的产投比提高,效益显著。在市场拉动下,农民自发的把一些低洼低产田改成水田。预计2007年甘南县水田面积将增加15%左右。但是旱改水种稻多数靠的是井水灌溉,增加了投入成本和栽培难度,因此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保证“旱改水”的成功。
一、工程措施
1、建设方条田,单排单灌。好处是:杜绝了串灌水温低,水层难以控制,不利于节约用水的弊端。另外,低洼地排水困难的可打排水井,以保证雨季和后期的排水要求。
2、加长加宽上水渠道,有条件的增设晒水池。好处是:提高井水温度,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主渠道设计成宽浅式,采用“S”形或回流形,以增加主渠道长度,提高水温。一般水路长100米可提高水温1.5℃左右。晒水池可占本田面积的3~6%,深度40-50厘米,一般晒水1~2天即可。也可在渠道内铺设深色农膜和在渠道上覆盖农膜来增加水温。一般覆膜100米以上可提高水温3-4℃,增一产10%以上。
二、农艺措施
1.旱改水地块要先测土壤酸碱度。PH值大于7.0时要先洗碱,使PH值降到适合水稻生长的5.7-7.0之间。
2.旱改水地块易漏水,应在头三年浅翻浅耙,加快水田土壤结构的形成,同时要细致平地,用泥浆封堵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下渗。
3.早泡田,适时早插秧,缩短插秧期。
4.选用感温弱,苗期耐低温,发根力强的品种。
5.井灌稻水温低,稻苗前期分蘖慢。在育壮秧基础上,可适当增加插秧密度,保证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产量。
6.早施肥。前期地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当弱,养分释放很低,化肥应在耙地时施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
7.改进灌水方法。采用浅、湿、干交替的死水灌法,禁止大水或活水串灌。灌一次水保持3-4天自然落干后再灌下一次,还要勤换进水口,以免进水口处水稻贪青。做到寸水插秧反青,分蘖;晒田控蘖;寸水起身;3寸水打苞;寸水抽穗、开花、灌浆;穗压圈晒田。
8.由于浅水灌溉,要特别注意化学除草和人工除草,防止草荒。
掌握了以上几项措施,并严格按照旱育稀植规范操作,一般水稻产量可达到7.5~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