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丽江,人与自然的共同天堂

来源 :玉龙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s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栏目撰文杨桂芳、萧雨、言道、爱在丽江
  本栏目摄影龙勇诚、李小兵、寸雪松、马晓锋、影居
  方震东、李昊民、代队、和钟泽
  本栏目责编唐晓雨、李永惠
  
  大自然以伟大的造化之功,创造了一方神奇美丽的土地。丽江,以淳朴而真实的文化气息和完好而原始的自然风光,成为世人争相追逐的精神家园。在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之后,人类在自己一手造就的荒原上,苦苦地寻找着丢失已久的心灵圣地。在追寻中,人类发现,神奇美丽的丽江,就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共同天堂。这片土地不仅哺育了勤劳而善良的纳西人民,同时也生养了千千万万与人类为伴的动物和植物。他们一起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一起呵护这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平衡,为世界呈现出一个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极度美妙景象。
  
  


  丽江,人文与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样本
  
  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三个世界遗产,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丽江的生物和文化之丰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成为丽江成为最受世人推崇的梦想家园的绝妙注脚。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丽江古城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以及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艺术与适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可以说,丽江古城处处体现着纳西人民与大自然生生相息的关系,其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约30万人口的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已成为当今前往丽江旅游探秘和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东巴古籍文献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记忆遗产。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代文化一样,东巴文化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东巴教是纳西族的一种原始多神教,信仰万物有灵。作为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东巴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丽江古城和东巴文化更多诠释的是丽江的人文气质,那么,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则是世界对丽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极致自然景观的推崇。“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
  处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的丽江老君山分布着中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奇观,它镶嵌在莽莽原始森林的万绿丛中,璀璨夺目。这里是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被称为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每年春暖花开时,这里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报春及绿绒马先蒿、杓兰、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
  同时,该地区还是近二十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区域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他们对此区域显著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巴神话的启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大世界遗产,从不同层面诠释了丽江人文与自然景观的世界高度,这样的高度绝非偶然。千百年来,以东巴文化为核心的丽江纳西文化,即被公认为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典范。自然崇拜是纳西族最本质的宗教信仰,并成为纳西人的基本道德观。显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血脉之中的自然生活观是动植物最坚实的保护伞,这种真正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和极度和谐状态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
  纳西族长期居住在横断山脉流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孕育着特定的生态文化。那些巍巍的山峰和茂密的森林,这些湍急的大江与险峻的峡谷,不仅构成了一个神奇美丽的天地,而且使纳西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与信仰以及其心理素质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为了自身的生存,纳西族与高山森林长期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精神文化方面,纳西先民把各种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所有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他们幻化为形形色色的神灵,《东巴经》就比较完整地记载着反映纳西族远古时期生活的神话,如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星宿神、雷神、风神、云神、山神、水神、土神、石神、五谷神、畜牧神等等。先民们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平安,希望帮助先民战胜无法预料和无力抵御的灾祸。于是,使纳西人产生了对山、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他们自身生存环境的尊重,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
  同时,纳西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对生态规律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观念。纳西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对生态规律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观念。这种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又进一步融入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沉淀为本民族特有的一种生态文化。纳西族生态文化是一种与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纳西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并导致生态文化地域性特征,特别是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在东巴经中就有不得在水源处杀生,以免让污血秽水污染水源;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随意挖土取石;不得毁林开荒;立夏是自然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立夏过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禁止砍树和狩猎。正是由于认识到了生态规律的支持价值,在纳西族民间产生了一整套保护自然生态的习惯用法,把保护资源环境的传统提炼成生态文化代代相传,以此制约着人们对待自然界的行为。纳西族的这种传统习惯用法已升华为一种道德观念,并演绎出一整套极度崇奉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的风俗习惯和乡规民约。如,“三眼井”就是当地保存久远的淳朴民风,是一种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同时,也是一道特殊的人文社会景观。
  据东巴经记载,人与“署”(大自然)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署分管农耕畜牧。后来人不断地毁坏森林,污染水源和捕杀野生动物,导致署对人进行报复,洪水横流,百病丛生。为向署表示人的过错,祈求免灾赐福,人类请东巴教主师丁巴什罗和大鹏神鸟来调解。人类与大自然这两兄弟约法三章:人类可以适当开垦一些山地,砍伐一些木料和柴薪,但不可过量;在家畜不足食用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适当狩猎一些野兽,但不可过多;人类不能污染泉溪河湖、劈山炸石。从此,人的生态伦理良知得以唤醒,人类与自然这两兄弟又重新和好,并认真履行协议。直到今天,纳西族于每年农历二月都要举行祭署仪式,纳西语称为“署古”。
  “署”文化是纳西族的传统文化,它有着巨大的凝聚作用。祭署仪式的目的是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体现了纳西族关于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辩证思想。在当代文明世界面前,纳西族的“署”引申出的生态智慧,可作为当代世界的一个参照,可提供一个思索的契机,这种生态智慧若能善加利用,就可以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资源。
  今天,在大自然向人类进行报复和惩罚的严峻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纳西族这种人与自然的兄弟关系,远比我们现代人的“人定胜天”更加文明。这对当今世界面临生态危机有着积极的意义,有益于启发现代人的心智,开启人类处理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新思路。
  “人与自然是兄弟”的哲学观念,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是对纳西族自然观念的伦理性肯定,是纳西族文化深厚的精神和思想积淀,表达了纳西族崇敬自然的基本态度,也表明了纳西族在保护生态方面有明显的文化背景。纳西族生态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蕴含着生态文明赖以传承的优秀文化遗产、精神资源和思想源泉,这种智慧无疑给丽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丽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环保行为,以此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其他文献
永胜县地处滇西北中部,被金沙江环绕,是自秦汉以来历史上民族大迁徙的走廊,又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永胜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以历史文化名邦享誉于世,是多民族杂居的县份。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独特的支系,主要聚居在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现有人口4500人,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披着神秘的面纱。诸如众口一词的祖籍来历,却又似是而非;曾经有过辉煌而在十九世纪毁于战火的古城堡,其始末尚难说清;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碑林,被
期刊
有一句纳西话叫“达娃纳西努”,意思是说纳西人一到腊月就疯了,因为忙着办年货呢。纳西族一般都在农历的冬月里就已经将年猪杀好,最少也是两头,猪肉一直要吃到年后四五月份,因了丽江的天气并不会变坏,有些山区的甚至杀三四头,这样,整年都有了肉吃。  和三叔是今年第三次杀猪了。年初的时候,三叔的小儿子娶了媳妇,冬月里又杀了两头,现在杀的是另外的两头。三叔家猪圈里还有一头母猪,另外有四头还有两个月就可出栏,而母
期刊
当地人从来不进酒吧,很难想象一位大研镇的老鞋匠或者祖母坐在里面,端着一杯咖啡会有什么风度。曾经强横地立在大研镇中心的一栋七十年代建筑的丑陋的大楼已经被拆掉,那里将改成一个花园。大研镇正在被另一种东西冠冕堂皇地侵蚀,这种东西就叫旅游,它一旦过度,仅仅是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其作用不会亚于昔日那些丑陋的生戳进大研镇的建筑和工厂。到处是旅游商店、古董店。一种东巴文字刻盘正在流行,许多房间里坐着的不再是正在打
期刊
1992年3月,在丽江县石鼓镇格子行政村,当地村民在整修公路时挖出一块久埋于地下的古代石碑,石碑由藏文碑文、“臣服图”、碑饰及动物图等几部分组成。后由当时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现为丽江市博物院)收藏。1995年12月,经国家文物鉴定组鉴定,此碑被定为唐代碑刻,属国家一级文物。经文物专家考证,按碑上的藏文及内容,我们把此碑称之为“吐蕃碑”。  吐蕃碑碑质为层岩石,碑质坚硬,高209厘米,宽88厘
期刊
周霖(1902-1977),字慰苍,纳西族,出生于长江第一湾丽江石鼓镇。其祖父周兰坪,清末举人,早年游历南洋诸国,考察现代工业。回乡后,在石鼓、大研等地创办工业,后任弥勒县教谕、丽江学务总董、雪山书院山长。父亲周冠南,清末举人,清公费留日学生,攻读教育科,回国后任双柏县和凤仪县县长。随后回丽任丽江中学校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校长,丽、鹤、剑、中、维、兰联合中学校校长等职。周霖先生的祖、父二人被丽江父
期刊
当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在反生态的轨迹上运行了数个世纪之后,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终于变得迫切起来,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之一。  记得多年前,由世界自然灾害引发的关于“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的辩论席卷中国学术界,正反双方的唇枪舌战堪称惨烈。而当交战焦点集中在“保护自然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观点上时,辩论成了持久战。这一辩论的本质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态度及由此衍生的方法和尺度问题。由于中国人长
期刊
俄亚乡位于川、滇两省的木里、稻城、中甸、宁蒗、丽江等五个县的接壤处,东面是由北向南奔腾的冲天河,西面是高峻险恶的峡峭山脉,南面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北面是直插云霄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宁蒗大山,四面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交通非常闭塞,人们与外界交流非常困难,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因而在婚姻等许多民俗方面,至今仍保留有不少古老的民族特点。全乡有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等民族,其中纳西族占大多数。  俄亚纳西族的
期刊
也许是因了纳西爱狗的传统,因了这一方土地的海阔天空,丽江对于狗也是宽容的。丽江的狗很多,在古城的巷子里溜达,常会撞见热心的主人牵着自己的爱犬散步,如果那只狗碰巧是牛牛,一定会引起一阵交通堵塞;如果是MAX,身旁定有保镖将军跟着;而换了虎子,你或许会害怕地躲开。有人说,在丽江的很多狗虽然貌似凶恶,其实它们是友好的。所以就有了一句话“丽江的狗不咬人”。不管你同意与否,有一点却是你不得不认可的:和狗相处
期刊
在大研古城的人流中走过,在绯红灯笼下驻足;在束河古镇的某个巷道流连,在清澈水边望到发呆。喜欢热闹人群中的归属感,也喜欢独处的宁静大研镇或者束河镇?每一个在丽江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双城记。  也有人说旅行是用双脚的劳累换取眼睛的享受,那么为什么不停下来,舒展身心,然后也关照一下你的胃?丽江的多元和包容,在饮食上也可以窥见:中餐西餐,山茅野味都不会少。喜欢丽江的人来自各地,当然也带来了绝对正宗的各地饮食
期刊
世间总有那么一些地方,让所有的生命自由地享受自然的甘露。丽江,这方“怀抱在幸福之源”中的土地,不仅仅是人类心灵重归宁静的精神家园,也是奇花异草与珍禽走兽的天然栖居地。  丽江地处云南西北,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地形地貌特殊,气候复杂多样,拥有中国近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不完全的统计,在丽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