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画长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没有色彩就没有艺术”,刘白羽的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非常注重色彩描写。《长江三日》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描绘了长江的无限风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浓墨重彩,是刘白羽散文色彩描写的重要特色,交错运用各种色调,使画面富有变化,产生一种五彩缤纷而又和谐统一的美感。船过“瞿塘峡”,作者用工笔细雕的笔法进行描绘:“白银”色光亮的“云”,“红”色的“雾”,“绛紫”色衬托下的山峰,“墨”色的“巨岩倒影”,闪着“金”色波光的“路”,“碧绿”得像“翡翠”一样的山峦,多种色彩间错而出,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眼花缭乱,只有最高明的丹青能手,才能绘出如此“瑰丽”的图画。在遣词造句上,笔酣墨饱,任情挥洒,以求其能纵横恣肆,淋漓尽致,绘出神奇缥缈、光艳夺目的“峡江日出图”,它像彩色立体电影般显现在读者的眼前。细细读来,使人恍如进入仙境,一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油然而生。如果各部分色彩的差别太小,画面色调就贫乏,感觉就不够生动。作者描绘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的巫峡,它是由无数幅小的山水画组成的,船随山弯,画面也不断展现。“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映入眼帘,接着又是“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拥到眼前,作者采用许多贴切的比喻以尽其妙,描绘了巫峡这一组自然景物的色调,由“深灰”,到浓绿,又由浓绿转换成“艳红”,三种色调依次出现,层次清晰,构成有机的整体,并随着航船的流动,移步换形,相继跳跃出一幅幅新鲜别致的风景画面。
  为了作品情与思的需要,刘白羽《长江三日》在许多处还运用突出某一主色来描写色彩的方法。这样,不仅给人以单纯、深刻的色彩美感,同时又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船快进巫峡时,“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阳之中”。作者用“红”为主色调来表达自己喜悦激动的心情,并且,“红”色集中体现出“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一文眼。文中另一语段,“江水像微微拂动的丝绸,有两只雪白的鸥鸟缓缓地和江津号平行飞进,水天像极目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一簇一簇船帆,就像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作者在此选择了“白”色为主色,通过刺激人的视觉,给人以纯净、圣洁之感。这样的环境多么清丽,多么恬静啊!
  刘白羽善于借助某种赋有特定意义的色彩揭示深刻的主题,抒发豪情壮志,寄托崇高理想和情怀。《长江三日》那“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主题就是随着山河画卷的逐层舒展而逐渐吐露出来的。文章的结尾,作者的笔端用蓝白红绿灯色彩,从远近上下不同的角度,描绘大桥江面和武汉两岸的亿万灯光,摹写出各种灯光变幻的情状,组成了一幅五颜六色扑朔迷离的灯火世界,给大家以开阔、奇伟、壮丽的感受。正是通过这幅画面,“展示了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进——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展示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曙光”。至此,作者胸中突奔的感情也升腾到高潮:“我心中升起一种庄严的情感,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个革命战士的这种豪情襟怀就完全饱含在这一幅色泽飞逸、场面壮阔的灯火画卷之中,诗情、画意、哲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其他文献
作文能力是检测一个人语文能力水平最为重要的尺度之一,从古至今莫不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只要曾从事过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都会为作文教学而深感头疼。上课时,一宣布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作文难,难作文”已经成了学生的通病,这也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学生为何如此的“谈作文而色变”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1.没有养成良好的练笔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生活体验,缺少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所以他们无法从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导致一部分学生作文能力不强,不能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如何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让他们喜欢习作,并能积极主动地习作呢?我觉得教师的引领、点拨、开发学生身边有价值的作文教学资源
期刊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言”的积累性学习,积累文言字词句;  2.思想教育目标:“文”的理解性学习,理解屈原的高洁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化难为易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离骚》的语言及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  教法与学法:  诵读、自主合作讨论、讲析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影片
期刊
我国“十二五”规划展望的时空花蕊,折射着唐代王维诗篇送友人赴安西四镇的光辉。《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诗人作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审美对象有机地融汇在一起,构成天遂人意的送别图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电视镜头意境,对接“西去疏勒育新人”的时代生活画面。君不见,当年西域重镇,今日在上海、深圳、山东、广东等地支援下建设喀什特区。名列于网民中我国十大旅游城市
期刊
舒芜曾这样评价周作人:“周作人的身上,就有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的一半,不了解周作人,就不可能了解一部完整的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史。①”打开尘封的历史,尚记一百年前的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风口浪尖的“精神领袖”,率先气吞山河般地喊出了“人的文学”的响亮宣言,并在为新诗铺路、探索现代白话文的源头、翻译国外小说及思想著作、关注妇女儿童问题等五四启蒙实践中发挥了开风气之先的巨大指导作用,成为当之
期刊
《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千古传唱不衰的美学佳作。既有构思上的严谨规范,精典独到。又有抒情咏物,神形俱备,读来其景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更有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成为人类永恒的人文精神。  一、结构美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个对偶句,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第一句“北”和“南”是表示方位的名词相对。“通”,通向;“极”,到达,动词相对。“巫峡”、“潇湘”,名词相对。从结构上,写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运用多样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挖掘文本的丰厚意蕴。本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论述了通过细读来捕捉意境美,通过诵读来领略声韵美,通过粗读来激发想象美,通过自读来拓展思辨美,通过泛读来广采文化之美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 读书方法    立足于文本的“读”,是语文教学之本,也是开启语文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沉浸到文本中体会读书的
期刊
有效的练习度,是学生进入知识海洋并自由畅游的深浅度,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有机地将知识融会贯通。我想语文课的诸多快乐中练习的快乐不亚于其他状况的快乐,因为有效的训练除了检查本节课知识反馈的情况外,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有效的训练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训练呢?  首先,激发学生训练
期刊
【案例描述】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写作上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恰当选用动词,并且养成精心选择动词的意识,进而在作文时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思想。借助江苏省如皋市整体区域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一契机,我尝试上了一节如何恰当运用动词的作文辅导课。  一、摘选好的桃子  首先,从任教班级的作文中精心挑选两句话,在空缺处填上动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甚至更多)。  今晚,我独坐在窗前____
期刊
作文是对一个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全面检验。一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情趣爱好和写作能力。然而,好文章来自生活,因为生活是第一位的,文章是作者感受生活后的产物,是第二位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为此,从“生活”二字着眼,依据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和要求,我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从说到写的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