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浓烈 感人肺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2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不离
  王久平
  
  生死不离,你的梦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选自新浪网)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2秒,川西的孩子们正沉浸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之中。在距都江堰市25公里,距汶川县城58公里,距成都市75公里的映秀镇附近(东经103.27度,北纬31.08度),地下10公里左右的岩体终于不堪几百年来的扭曲而产生的重负,突然出现断裂和错动,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为震中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发生了!地震造成伤亡惨重,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5日16时,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4571.0965万人。大地震后,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指导救灾,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快速救灾反应,人民解放军开赴第一线抗灾救人。
  时任北京奥组委处长的王久平从媒体上看到那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及报道,心潮难平。为给灾区百姓和抢险救灾的官兵加油呐喊,作者有感而发,连夜创作了这首情绪浓烈、感人肺腑的短诗。这是一首迄今在中文网络上流传得最快最广、深深地打动了人们心灵的优秀诗作。5月14日,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吟诵了这首诗,立时深深打动了正处于震灾悲伤中的亿万人们的心。演艺界的许多作曲家纷纷为之谱曲,不少著名艺人为之演唱。时下,它正在成为中国文艺领域影响最广泛的作品之一。
  全诗共有三节十八行,每节以“生死不离”为起句,喻示着:无论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多大的苦难,我们中华儿女都会永远和他们在一起,生相依靠,死不离弃!第一节,“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遇难者的梦落在了废墟里,梦断汶川,梦断北川……那已逝的不幸同胞,如我们活着的每个人一样,有过太多太多的梦,而那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无情地夺走了他们的梦想。地震降临,而它是短暂的,终将会成为过去,生活依旧要继续。然而被埋尘土瓦砾下的遇难者,他们却没有明天,他们的天空只有黑暗一片,再也不像往常那样美丽。“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是的,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和他们在一起,跟随他们的呼救声,一定要找到他们,因为我们与他们血脉相连,心灵相通。“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这是生者对逝者的承诺,生死相依,永不离弃,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第二节,“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的生命是用分秒计算的,救灾人员早到一秒钟,就可能多拯救一名群众的生命。抗震救灾工作也是分秒必争。不能赶到现场救援的我们,在分分秒秒里焦急地等待受困人员获救的喜讯。同时安慰鼓励被困人员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灾难,确信生命不会就此停息。救灾人员正千方百计营救,还有13亿同胞在关注牵挂他们的安危。大家用爱心伸出援助之手,筑成他们回家的路,为他们搭起一座座生还的桥梁。“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这既是对被困者的安慰,也是全力以赴营救的誓言,亲切而温暖。第三节,地震造成的灾难,不仅牵动全中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在大灾难面前,灾区人民肉体和精神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他们顽强不屈,没有被灾难吓倒而流泪哭泣。因为他们坚信,我们大家也坚信:彩虹总能在风雨之后升起。“痛苦也不哭泣”,这是对灾区人民勇敢坚强的礼赞。爱能创造奇迹,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用大爱面对大灾,在残垣废墟里开辟出一条条生命奇迹之路,并重建家园。“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相信全国人民与受灾人民肩并肩、手拉手,一定能战胜震灾的“风雨”,能升起绚丽的“彩虹”。
  这首诗之所以写得撼人心魄,大概有如下因素:一是取材于汶川大地震,直接植根在了整个中国浓厚的悲痛氛围之中,激发出了强烈的民族情结,将华夏子女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二是情感厚重,情绪浓烈,贯穿全诗的就是一个生命情结。三是运用了意象进行抒情与言志的表达手法,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悲哀,却蕴涵了生命的撼动。如:“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运用了一个呐喊式的听觉意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于生命的执著;“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运用了一个直观的视觉意象,使人感受到巨大的生命关怀。四是讲究语言韵律,有着强烈的韵律回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诗中采用了密集的句式复沓,共有三句重复出现在三个诗段之中,即:首行的“生死不离”,第四行的“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和第五行的“血脉能创造奇迹”。这样的韵律讲究使语言诗味浓烈。全诗思路清晰,哀悼——营救——重建,层层深入,由对逝者缠绵悱恻的哀悼之情到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语言朴实无华,晓畅自然。感情真挚,运用反复手法,增强了语势和抒情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湖北当阳庙前中学]
其他文献
我不断诉说着  脚下这片土地的沧桑,  那是用记忆积累起的  轻薄若空气般的忧伤。  我曾目睹天空的朝彩,  我曾聆听林中的飞鸟。  我脚下这片浮华褪尽的土地,  沉着,却有掩饰不住的伤感与孤独,  那是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的故事,  喑哑在凄凉的长亭外。  那是一只心事重重的蜻蜓的爱情,  迷失在寂寞的池塘里。  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  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我疯狂的想为你  撑起一片没有委屈
期刊
小说的标题《风吹稻浪》十分惹眼,它既能让你想起那部同名奥斯卡获奖影片,又能给人以无限田园生活的遐想,而读完这篇小说,却发现故事情节和预想的完全不相符合,但你又不能不说“风吹稻浪”这四个字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因为正是这四个字串起了整篇小说。  “风吹稻浪”第一次出现在文章首段,渲染出沉甸甸的丰收给娘带来的喜悦,“秋风”“吹弯了稻子的腰,一摇一摆,像荡秋千”,而娘呢,正“咧嘴笑”呢!这也恰恰成了情节展
期刊
看过一幅摄影,整个画面几乎都是膝盖以下的行走,各式各样的腿穿行在宽敞的路面上。我不知道这幅摄影来自怎样的契机,但那音乐一样的脚步声,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和音,让我们振奋,寻找到前进的勇气。摄影师在那一刻找到的绝不仅仅是抓住镜头的灵感。  有一次,走廊上的脚步声打动了我。  当时我在一个城市漂泊,我忽然病了。就在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可能从我有气无力的回话中听出了信息,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应该是
期刊
但我仍然相信,在每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里,都有一个能容纳所有感动的器皿,也许是瓶子,也许是别的什么……    清晨,我到田间散步,被两个小孩挡住了去路。这是邻居家的大毛和小毛。两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拨弄着一个瓶子,全然没有留意到我的靠近。我驻足细看,那是一个造型美丽的玻璃瓶,有着修长的瓶颈、微微凸起的瓶身。瓶子洗得很干净,初升的太阳柔和地照在瓶壁的水珠上,晶莹剔透,惹人怜爱。  我正想绕过去,却听小毛说
期刊
诗意地生活  一考生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
期刊
在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同题材诗词比较阅读鉴赏题频频闪亮登场。的确,在对比中更能彰显不同作品的主旨风韵,体现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时更能提高学生鉴赏诗风词韵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例1 (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
期刊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因为小小说文字大多是2000字以内,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浓缩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内涵、艺术品格、审美容量浓缩于短小精悍的篇幅之内,将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精神的指向、生活的思考、审美的体悟灌注于作品,传达给读者,给人艺术的享受。  最
期刊
六月回乡,一进楼门,就看到了艾蒿,长长的一束斜插在人家的铁门上,暗绿的叶子微卷,露出银白叶背。一层一层上楼,各家的铁门贵贱各异,可是大半都插了艾蒿。满楼都是微辛的艾蒿香,有人曾形容那是睡着了的花,屏住气息的嫩叶,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像是谁忘记把篝火熄灭了。  我家也插了,妈妈说:楼下小菜场就有卖的,五毛钱一把——是快端午了。  在北京没见着艾蒿卖,当然这只说明我孤陋寡闻,而北京是迷宫之城,博尔赫
期刊
女孩的成长滋味多  一考生  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走出地平线,亭亭玉立在澄澈的海面,沾着雾气,漾着柔波;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刚刚绽放的百合,缓缓扬起嘴角的笑,乖巧地含着小巧的下巴,带点稚气,透着娇媚;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透着灵气的小公主,轻跳着扯出裙角的顽皮,爱扮可爱的鬼脸,有些调皮,有些任性……我也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从小娃起,跌跌撞撞地成长为大姑娘。女孩的成长很奇妙,女孩的成
期刊
对人生而言,腐刑比杀头更难忍受。风雨如晦之中的史迁作此艰难抉择,正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卓异不群、坚韧与刚强。  《史记》载录2413年事,这一面巨型的历史透视镜,是在极端痛苦、不幸,极端伤感、艰难的条件下用拌着血泪的笔墨完成的。历史以那么残酷的方式愚弄、挫磨史迁,决定了史迁所发之愤决非一己之私愤,既愤慨封建与皇权,也愤慨俗风与世情。  李陵在漠北浴血死战之际,使报于朝,“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礼拜
期刊